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3年9月1日晚,深圳市宝安区某工业区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共造成该工业区9间工厂59位员工中毒,经实验室检验,确认本次中毒事件是由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现将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检测方法。结果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纯DNA和菌液的最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fg和20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71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20株沙门菌采取盲号模拟血培养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测及鉴定,检出5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4株猪霍乱沙门菌,与试验的菌株相符。70份食品中用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均为阴性,而用传统方法分离培养未检出。结论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采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分别检测到伤寒的3条特异性条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2条特异性条带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条特异性条带,但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纯DNA和菌液的最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 fg/reaction和20 CFU/reaction;对77株细菌的检测正确率达100%。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比多重PCR方法更能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检测和中毒原因分析。方法对疑似食物中毒病人和环境样品采样,参考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确认是由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提示我们要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强监督、监测和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知识,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属主要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此外,还有纽波特沙门菌、病牛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山夫顿堡沙门菌、汤卜逊沙门菌、凯桑盖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鸭沙门菌、幕尼黑沙门菌等;,沙门菌在温度20~37℃繁殖最快,在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尘埃中可生存80天,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腹泻儿童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为食品安全控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腹泻儿童72株肠道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培养5934份粪便标本只检出伤寒沙门菌、乙型副沙门菌、丙型副沙门菌三种血清型72例(检出率1.2%),伤寒沙门菌、乙型副沙门菌、丙型副沙门菌检出率分别25%(17/72)、69.4%(50/72)、5.6%(4/72)。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乙型副伤寒从2014年开始上升,伤寒从2016年开始上升。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全年除1月和2月份外均有检出,主要分布在5~11月占91.7%(66/72),6~9月是检出高峰占65.3%(47/72)。0~6个月患儿感染率低于7月~6岁患儿(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岁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占88.9%(64/72)。感染数男孩∶女孩=1.3∶1。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84.7%(61/72)、29.2%(21/72)、8.3%(6/72)、2.8%(2/72)。结论成都市儿童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3岁以下为高发;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其次为伤寒沙门菌;头孢噻肟敏感性较高,经验性用药首选头孢三代;临床医生应规范用药,改善卫生条件和习惯是目前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目的:快速查找食物中毒原因,并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分别对13名中毒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及1份生牛肉、1份熟牛肉采样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从3份粪便、1份生牛肉、1份熟牛肉中分离出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分析,本次事件是食用受到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病死牛肉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就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给予确认并提出处置建议。方法: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重视卫生管理,认真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防患于未然,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伤寒沙门菌51.6ku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经筛选获得5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均属IgG1亚类,该类单抗除与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交叉反应外,与常见沙门菌及肠道菌无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细胞壁缺陷突变株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方法:提取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细胞壁缺陷突变株及其亲代细菌型的染色体DNA,根据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6S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与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细胞壁缺陷突变株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16SrDNA,在230 bp处出现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DNA条带和图谱.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虽然丧失了常规细菌学方法可检测的绝大多数表型特征,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该序列,有利于检测和鉴定不能自发返祖的细胞壁缺陷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1份临床及食品样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59份为沙门菌阳性,并分离鉴定到59株沙门菌,经血清分型确认均为肠炎血清型,59株肠炎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大致相同,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患者食用了经相同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通过PFGE基因分型技术,对本次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成功溯源。  相似文献   

12.
王福春 《医学动物防制》2014,(10):1148-1149
目的对广西省靖西县新靖镇某村一起家庭聚餐食物中毒进行调查,了解中毒原因,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实验室检测,结合中毒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采集聚餐剩余食物样品6份和中毒患者血液样品16人份,按照GB/T 4789.4.5.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其中蛋卷、烧鸭2份可疑食物样品均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中毒患者16人份血清凝集试验抗体效价恢复期比发病初期呈4倍以上升高。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一起家庭聚餐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大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对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特点,为制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11~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共发生3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占35.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沙门氏菌占2.6%、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占2.6%、蜡样芽胞杆菌占2.6%;以第3季度最多占33.3%;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则以O3:K6血清型为主占76.8%。结论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第3季度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孙中波  张琴  杨霞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4,24(11):1311-1312,1315
目的 观察分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后的心肌酶和心电图(ECG)的改变。方法 对56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行心肌酶及ECG检测,同时检测3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病例组在发病2 d内有36例(64.29%)心肌酶活性增高;在发病1~4 d内,有33例(58.93%)ECG异常,较对照组的肌酸磷酸激酶(CPK)、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 对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常规行心肌酶及ECG检查,有助于了解早期心肌酶及ECG改变的情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in relation to electrocardiogram (ECG) in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METHODS: The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and ECG of 56 patients with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were examined, with 34 normal subjects serv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In the food poisoning group, the myocardial enzyme activities was increased in 36 cases (64.29%) within 2 days after the poisoning and the ECG of 33 cases (58.93%) showed abnormal changes within 1-4 days. The levels of creatine phosphoskinase (CPK) and alpha-hydroxybutyrate acid dehydrogenase (alpha-HBDH) in poisoning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Routine examination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and ECG helps define early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for clinical treatment decis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采集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食物中毒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的病原菌,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采集的2份剩余食物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2位患者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水平有4倍以上的增高。结论该次食物中毒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成都铁路辖区公共场所、饮食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情况,加强饮食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为防止食物中毒及暴发流行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肛拭培养法对2012-2015年饮食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带菌检查,并对分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带菌与季节、年份的关系分析.结果 检测标本86 971份,检出沙门菌43株,检出率为0.49‰.共检出1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菌、山夫登堡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检出率最高为夏秋季.结论 成都铁路辖区从业人员所携带的沙门菌茼型复杂,检出率和季节等有密切关系,应加强健康检查,预防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杨瑛 《中外医疗》2013,32(16):35-36
目的探讨某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特点,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某地区发生的9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年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中毒食品主要为肉类制品,中毒事件主要集中于第三季度。结论需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卫生监督及应急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一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探讨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按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细菌学鉴定方法。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中毒食物为炒米饭;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占发病人数的100.0%;病原学检查为蜡样芽孢杆菌,中毒食物中蜡样芽孢杆菌菌落为5.5×106cfu/g。结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品,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殷俊  朱剑 《当代医学》2013,(36):155-156
目的:通过对本区首次由气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确定中毒原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采集剩余食品、患者及厨师肛拭、厨房环境样品共13份,从中毒餐次1份剩余食品混合样和2份患者肛拭中检出气单胞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这是一起由气单胞菌污染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