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膀胱癌血流及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2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阻力指数(RI),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探讨RI及MVD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意义及RI与MVD表达的关系。结果 RI与MVD值均与肿瘤的浸润程度及肿瘤的分级有关;RI与MVD值在膀胱癌中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手术前检测RI值可以反应膀胱癌的血管形成情况,且与肿瘤的浸润及分级相关,手术前检测RI对于判断肿瘤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征象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内膜厚度、形态、回声特点、肌壁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血流分级、阻力指数(RI),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的MVD,与TVCDS征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为(27.03±15.03),TVCDS征象中内膜厚度、肌壁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血流级别与MVD均有相关性(P<0.05),肿瘤的形态和回声特点与MVD无关(P>0.05);RI与MVD成负相关(r= -0.743,P<0.05),与内膜厚度、肌壁浸润深度及血流分级均有关(P<0.05).结论:TVCDS征象可间接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程度,可为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瞿念 《吉林医学》2011,(30):6322-6322
目的:观察三维彩色多普勒图像中血流分级与子宫内膜癌中血管密度的关系,关注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确诊的10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观察血流分级与子宫内膜癌术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中不同血流分组的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的血流分级与血管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分级可以反应肿瘤中血管生成的程度,且术前检测可能对于早期判断肿瘤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子宫颈癌组织的血流信号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相互关联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38例子宫颈癌和45例正常宫颈组织内血流信号,计测阻力指数(RI);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结果 子宫颈癌患者的MVD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子宫颈癌组织内血流RI值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宫颈癌肿瘤组织内血流RI值和MVD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无关(P均>0.05).子宫颈癌肿瘤组织内血流RI值与免疫组化检测的肿瘤MVD呈负相关(r=-0.489,P=0.01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颈癌血流RI值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MVD从不同角度反映子宫颈癌的血管生成情况,有利于对子宫颈癌血管生成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罗红缨  李徽  谢艳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7-19,F0003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膀胱癌血流,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8例膀胱癌肿瘤m流信号,计测阻力指数(RI)、相对灌注率,血流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结果肿瘤内阻力指数(RI)、相对灌注率、血流等级和MVD相关,相对灌注率、血流等级和VEGF表达相关,阻力指数与VEGF表达不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endoglin(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探讨CD105-MVD及VEGF值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25例子宫内膜癌、10例复杂性增生、8例正常增生期内膜中CD105和VEGF的表达,计数MVD值,用CD105-MVD与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复杂性增生及正常内膜CD105-MVD值依次为28.680士5.808、28.467士5.242、12.667±2.575.内膜癌、复杂性增生组显著高于正常组,CD105-MVD值与临床分期、浸润肌层深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在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80%),显著高于复杂增生组(30%)和正常组(20%),VEGF与临床参数无关,CD105与VEGF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CD105是影响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0例PTC内的血流信号,计测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的血流检出率(98.7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0%)(连续校正x2值=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59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31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声像图和血流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绵阳市肿瘤医院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观察组,子宫内膜增生病例3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初诊子宫内膜癌超声声像图特征,多普勒血流特征及不同分期病变间的差异,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特征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超声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呈均匀回声或弱回声与强回声光点混杂存在,多普勒技术显示点条状、网状血流。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多普勒超声阻力指数(RI)(0.55±0.23比1.01±0.34)和搏动指数(PI)(0.39±0.11比0.61±0.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VD显著高于对照组(29.54±6.43比7.76±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增加,其RI和PI逐渐降低(分别为0.58±0.07、0.53±0.08、0.47±0.06;0.45±0.16、0.35±0.11、0.23±0.09),MVD逐渐增加(分别为25.56±4.54、30.65±5.78、42.31±5.83),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间,RI、PI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子宫内膜癌RI及PI与MVD值间均存在负相关(r1=-0.378,P=0.012;r2=-0.256,P=0.043)。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变的特征,且其血流动力学指标RI及PI与MVD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B超探测子宫血流的阻力指数 (RI)及检测血清中CA1 2 5 的水平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彩超检测及测定血清CA1 2 5 水平 ,与术后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癌分期与RI呈负相关 ,与CA1 2 5 呈正相关。盆腔淋巴结转移的 4例 ,其RI <0 .4,CA1 2 5 >10 0U/ml,这对了解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指导价值。结论 :两项检测结果对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分期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05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105抗体、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抗体和HIF-1α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染色和血管标记.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D105标染的MVD显著高于F-8RAg标染的MVD,二者显著相关,且均与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但CD105标染的MVD还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显著相关.②内膜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显著相关.③内膜癌组织中CD105标染的MVD与HIF-1α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组织,二者密切相关.结论在标染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微血管方面,CD105比Ⅷ因子更具优越性,可认为CD105标染的MVD与HIF-1α的表达是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方法:对5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其内膜厚度、内膜回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经官腔镜或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协助诊断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在测量内膜厚度〈5mm时可以不做诊刮,定期进行观察,子宫内膜癌和良性内膜病变显示率及动脉阻力指数(RI)值有显著差异(P〈0.05)。RI=0.45做为良恶性内膜病变之间的鉴别,当RI≤0.4时应考虑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做为绝经后出血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内膜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及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疾病。方法:观察55例我院门诊及入院患者,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癌。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这些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特点,并经刮宫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效地诊断了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RI<0.05),有利于各种良性病变之间及良恶性病变之间鉴别。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疾病方面具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药流后阴道出血时二维与彩色超声诊断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的应用价值。方法:316例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性出血妇女,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二维声像图变化及子宫螺旋动脉RI的变化,并与尿HCG检测、病理检查、临床随访情况对照。结果:二维超声检查能直观显示子宫腔内残留物的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子宫螺旋动脉RI的变化,反映子宫内膜的血供情况,但要注意炎症、坏死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在应用阴道彩超观察药物流产时,应注意子宫内膜间静脉血流信号的分布情况,有助于判断残留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和超声造影技术(CEUS)参数在评估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IVF-ET)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价值。 方法 对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进行IVF-ET的86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是否达到临床妊娠,分为妊娠组(32例)和未成功组(54例),比较2组患者子宫内膜CDFI的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以及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UC)等CEUS指标间的差异,分析探究不同超声参数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超声参数对于妊娠成功的预测效能。 结果 妊娠组患者子宫内膜的CDFI-PI和RI以及CEUS-RT和TTP显著低于未成功组,而CEUS-PI显著高于未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的CEUS-AU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的MVD显著高于未成功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DFI的PI和RI,CEUS的RT和TTP与子宫内膜MVD呈负相关,与CEUS的PI呈正相关。在预测妊娠结局时,CEUS-PI的曲线下面积最高,CDFI-PI和RT次之,TTP和RI较低。CEUS-PI预测临床妊娠的最佳截点值为≥4.75 dB,其预测敏感度为68.75%,特异度为92.59%。 结论 子宫内膜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应用CEUS-PI预测IVF-ET妊娠结局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阴道多普勒超声在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经阴道多普勒超声(TVDU)包括彩色多普勒(TVCDU)、脉冲多普勒(PW)和三维彩色能量成像(3D-CPA)观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血管类型(VT)、血管指数(VI)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微血管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良、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各指标的差异性及其与病理MVD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与良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升高、阻力指数(RI)值降低,舒张期切迹(DN)减少。良性组血流分布以Ⅰ型及Ⅱ型为主,恶性组以Ⅲ型为主。恶性组MVD明显高于良性组。恶性组VI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r=0.629,P<0.01),RI与MVD之间存在负相关(r=-0.402,P<0.05)。结论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测肿瘤VT、VI、PSV、RI及MVD是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有效超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技术检测膀胱癌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er dentify,MVD)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直肠PDI技术检测46例膀胱癌内血流信号,计测血流相对灌注率,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MVD。结果能量多普勒技术测定的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MVD有较好的相关性(r=0.41,p〈0.05)。随着膀胱癌内血流相对灌注率的增多,MVD计数呈上升趋势,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MVD计数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肿瘤组MVD计数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组,p〈0.05。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膀胱癌内血流信号与MVD测值相关性较好,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显示的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和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罗志雄  欧阳征仁 《中外医疗》2014,33(6):60-61,64
目的采用经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进行检测,通过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反映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血供情况,评价对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经直肠彩超对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0例前列腺癌(Pca)进行检测,测量前列腺大小,观察尿道前列腺动脉,对前列腺内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分级,测量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结果前列腺增生症(BPH)组体积明显增大,多为强回声结节,主要分布在内腺。前列腺癌(Pea)组体积增大,多为低回声结节。主要分布在外腺且双侧叶不对称。前列腺癌血流分级、阻力指数(RI)均高于前列腺增生。两组各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癌的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0.75。结论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的血流分级及血流参数RI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定量参数在子宫内膜癌(EC)病人肌层浸润深度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TVCDS检查并由病理诊断确诊为EC病人100例, 其中肌层浸润82例, 无肌层浸润18例。比较无肌层浸润与肌层浸润病人临床资料、TVCDS定量参数、微血管密度(MVD); 比较不同手术效果病人TVCDS定量参数。分析EC病人肌层浸润影响因素, TVCDS定量参数、MVD、EC深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TVCDS定量参数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无肌层浸润与肌层浸润病人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肌层浸润组病人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RI均低于无肌层浸润组(P < 0.05), MVD高于无肌层浸润组(P < 0.05)。深肌层组PI、RI均低于浅肌层组(P < 0.05), MVD高于浅肌层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PI、RI、MVD均为EC病人肌层浸润的影响因素(P < 0.05)。TVCDS定量参数PI、RI均与EC病人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关系(r=-0.719、-0.662, P < 0.05), MVD与肌层浸润呈正相关关系(r=0.578, P < 0.05), PI、RI与MVD均呈负相关关系(r=-0.575、-0.520, P < 0.05)。术效果良好病人PI、RI均明显高于手术效果不佳病人(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 PI、RI预测手术疗效的AUC分别为0.782、0.759, PI与RI联合应用于手术疗效预测的AUC为0.863, 高于PI、RI单独预测的诊断价值。结论EC病人TVCDS定量参数PI、RI在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手术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可为EC诊断及术前、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测量12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超声多普勒血流参数即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Vp)和阻力指数(RI),并在腺癌与鳞癌、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直径≤50 mm与直径〉50 mm的肺癌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鳞癌和腺癌两组织学类型间Vp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RI分别为0.66±0.23和0.83±0.2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50 mm与直径〉50 mm肺癌的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50 mm肺癌的RI低于直径≤50 mm的肺癌(0.63±0.21vs0.74±0.24)(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在鉴别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