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彦杰 《中国医疗前沿》2011,(22):38+24-38,2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总结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我市某急救中心2006年5月-2010年7月间270例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休克程度进行分类,比较限制性补液方法与足量快速补液法,分析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结果178例患者应用限制性补液方法后,患者轻中度休克得到了良好控制,死亡率14%。足量快速补液法92例,死亡率19.5%。,两组比较,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处理时,既要强调尽早、尽量快速补液,同时应注意补液的量和补液方式。限制性补液法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中,可减少出血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76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资料.结果 本组死亡7例,病死率3.98%;恶化8例,占4.55%;无变化19例,占10.80%;好转142例,占80.68%.结论 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以及有效的抢救预案,重视“黄金l h”、“白金10 min”及合理的液体复苏,是提高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医学》2017,(1):34-35
目的探究对非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急诊科于2013-03—2016-02间收治的非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将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方法,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抢救成功率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输液总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4例(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5例(72.9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总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增加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救治中。  相似文献   

5.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控制性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复苏".是指对伴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彻底止血之前,只给予必需的小容量液体进行复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适当的低水平,以保证机体的基本血容量需要,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的有效灌注和氧供.直到彻底止血后再进行积极充分的目标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4例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 24例治愈20例,好转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达83%。结论 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音紧急抢救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精心护理,规范抢救物品、药品并做到定位,用时得心应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王连群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09-4210
目的:探讨低压复苏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9例,随机分为常压复苏组(39例)、低压复苏组(40例),对2组患者复苏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压组液体输入量明显高于低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压与常压组在复苏前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 h血乳酸、碱剩余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可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MODS发生率,治疗效果优于常压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龙鹤 《海南医学》2010,21(3):97-100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在治疗上,有效的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休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今的液体复苏概念与传统的液体复苏概念有所不同,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与复苏时机如何把握,现在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本文对此做一慨述。  相似文献   

10.
卢丽 《医学文选》2002,21(6):949-950
我科在 1 998年 4月~ 2 0 0 1年 4月成功地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共 35例 ,现将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35例病人中 ,男 2 2例 ,女 1 3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1 5岁 ;损伤分类 :多发性骨折 32例 ,骨折合并脏器损伤 3例。2 抢救护理措施2 .1 快速扩充血容量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是低流量引起循环供血不足 ,以致组织细胞缺氧、坏死 ,最终导致心、肺、肾等器官急性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 ,是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抢救休克的首要措施 [1]。改善组织灌流以疏通微循环 ,迅速改善组…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04-10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MODS及ARDS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原因引起。患者就诊时 ,病情均较复杂严重。我院手术室于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共抢救急诊患者 1470人 ,其中并发创伤性休克和 (或 )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5 99例 ,现将此5 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以探讨早期救护在创伤性和 (或 )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重要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99例患者中 ,男性 474例 ,女性 12 5例 ;年龄 5~ 79岁 ,平均 43岁 ;职业分布 :工人 2 6 0例 ,学生 12 1例 ,司机 2 16例 ,其他 2例。1.2 创伤类型  5 99例患者中 ,肝破裂 146例 ,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乳酸林格液(LR)组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组。休克180 min,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复苏时NE组以10μg/(kg.min)泵注NE;LR组泵注等量的乳酸林格液。同时,两组在70 min内回输40 ml/kg的乳酸林格液及半量失血。复苏结束后再观察20 min,取血液标本检测尿素氮(BUN)及肌酐(Cr)。复苏后24 h,观察大鼠生存率并取左肾做病理检测。结果 NE组血清BUN、Cr值较LR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生存率高于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血容量的情况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复苏过程中使用NE较单纯乳酸林格液复苏可减轻大鼠肾脏损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血压控制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前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除合并颅脑外伤及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Hg,对照组MAP维持在60~80 mmHg,比较两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莫世军 《吉林医学》2014,(34):7613-7614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侯英华 《中外医疗》2008,27(20):36-37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方法 对我院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志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结果 本组好转68例,占85.0%,无变化5例,占6.25%;恶化3例,占3.75%,死亡4例,病死率5.0%.结论 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中,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急诊救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段伟生  吕伟  张晚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4-185,188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影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急症中常见症状 ,如抢救不及时 ,处理不正确 ,则患者极易死亡。我院外科于1 995~ 2 0 0 0年间共收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46例 ,除外就诊时格拉斯哥评分 <1 2分及PaO2 <60mmHg者 ,余 3 3例 ,其中死亡 7例 ,存活 2 6例。回顾性研究发现伤后 2 4小时内收缩压波动≥ 3 0mmHg者及伤后 2 4小时内晶体液输入量≥ 1 5L者死亡率显著增加。1 临床资料3 3例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中男 2 8例 ,女 5例 ,年龄 1 7~ 5 6岁 (平均 3 2岁 ) ,来院时动脉收缩压≤ 90mmHg,格拉斯哥评分≥ 1 2分 ,PaO2 ≥ 60mmHg,入院…  相似文献   

19.
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临床意义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曾认为,休克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转为抑制而导致血管运动麻痹引起的,这种认识是以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治疗休克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中发现,大量使用升压药往往使休克更加恶化。进一步认识到体液丢失和循环血容量降低与休克有密切关系,休克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微循环障碍,低血压只是病理过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4例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24例治愈20例,好转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达83%。结论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紧急抢救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精心护理,规范抢救物品、药品并做到定位,用时得心应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