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肿疡在未溃之前应使之消散,若失治或误治,未能消散,已经酿脓则必溃破。溃破之后,提毒化腐与生肌长肉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法,是治疗溃疡的主要措施。提毒化腐就是用具有一定腐蚀作用的药物,使脓栓、腐肉迅速脱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得以早日排出。一切疮疡在溃破之初,多具有脓栓或腐肉,影响脓毒外泄。若脓水不能排出,则越蚀越深。腐肉不去,则新肉难生。甚至造成病情恶化,严重者亦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溃疡初期,脓栓未落,排脓不畅,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情况下,外治必须提毒去腐,配合内服托里排脓之剂。提毒去腐的基本药物是红升丹。  相似文献   

2.
补托法是祖国医学疮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中的主要治法之一。疮疡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按不同时期,不同病情,在消、托、补三法中选方用药始能收到预期效果。疮疡初起须用消法,即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肿疡得以及早消散,免受化脓和开刀之苦。中期疮形已成,脓毒不易外达或溃后脓水清稀,而坚硬不消者,可用托法。如正虚邪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者,用“透托”法,如透脓散,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或毒邪内陷。疮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宜用“补法”大补元  相似文献   

3.
关靖 《四川中医》2008,26(6):2-3
疮疡指发生于人体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中医分为三个阶段: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陈教授治疗疮疡疾病三十余年,强调整体治疗,重视辨证,倡内外兼治从不偏废.内治法之肿疡期首分阴阳;脓肿期是以聚毒排脓为第一要义,分清补托与透托是关键;溃疡期总以扶正生肌为主,兼清余邪为辅.外治法肿疡期外用药不宜过寒,总宜清热散结、化瘀止痛为主;脓疡期总以排脓泄毒为第一要义;溃疡期外治初期以祛腐为先,待脓腐基本已净时,方可用生肌之品.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科,遵循“以消为贵”这一治疗法则,使外疡内消,不但能缩短疗程,还能避免手术之苦。《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干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胖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运用内消法治疗外疡,是中医外科之特长,现将个人在临床和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自学中医或初搞中医外科临床的青年同道作参考。所谓“消法”就是用消散药物,使初起的外疡得到消散,这是一切外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肿疡。  相似文献   

5.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6.
就临证所见之疮疡,可归纳为十法,并就其内治法作一简介。 (一)疮疡初起,局部红、热、肿、痛、每多寒热交作。是属外感之邪,蕴积化热,郁而成为肿疡。治以清热解毒,为阳实之证的大法。盖热除则病势衰,毒解则肿疡得消。由于本证来势骤急;易于成脓,求其内消,  相似文献   

7.
肿、痛、痒、脓,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局部症状。肿,凭形可辨;痒、痛,由主诉可依。然而,要判别脓的有无,则依据诊者的临床经验局部和器械的检查,综合分析后方能作出定论。辨脓的有无,是诊断局部疮疡的关键所在,对于治疗及预后也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辨脓方法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8.
关靖 《新中医》2009,(10):4-5
陈宝元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陈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多年,擅治疮疡、肛肠、乳腺、周围血管病等。在学术上倡扶正祛邪法,精于整体辨证,按期分治。内治倡肿疡期消之,脓疡期托之,溃疡期调和气血兼清余邪。外治法则主肿疡期箍围灭之,脓疡期给邪出路,溃疡期初以祛腐为主,后以生肌为主等学术观点。除此之外在诊治全过程中还十分重视患者的脾胃状况。现就陈教授重脾胃学说治疗疡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消法是肿疡初起的大法。古人对疮疡的治疗,素来主张“以消为贵”。如王肯堂认为,“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以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所以“内消”是肿疡治疗的首法。它可使疮疡消散于初起,截断其化腐成脓,溃烂破损,结痂愈合的转化过程,亦可防止邪毒入脏入腑呈现恶逆之症而危及生命,实有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0.
疮疡外部形态可分为肿疡和溃疡,不同阶段形态、用药不同,外用药为主。治疗不外乎消、托、补三大法则。包括局部用药与复方(清热活血化瘀、除湿排脓、敛疮收口),其他(单味中药、外用药实验研究、灸法、针刺等)。疮疡初期,皮肤表面红、肿、热、痛,高于皮肤表面,即肿疡成型期,主要消、托、补中消;中后期疮疡除湿排脓,袪腐生新。初期内服药物:黄连、黄柏、苦参、夏枯草、龙胆草等清热解毒,配红霉素、金霉素软膏等消肿止痛。疮疡早期失治到达中期肿疡,应尽早切开引流使脓毒排出,托、补结合,配针灸;疮疡后期素体虚弱,补法合除湿,配生肌膏袪腐生新。  相似文献   

11.
箍消藥在外科治疗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适应范围也比較广泛,举凡一切痈、疽、疮、癤,初起时或潰后余肿不消时,均可使用。其作用,主要是帮助机体吸收和排除毒素,使初起者消散,已成者促使早日化脓、出头,从而达到迅速治癒之目的。在使用箍消藥的同时,必須根据中医辨証論治的原則,加以选择。“消疮疡之法,宜貴乎早”。“施治之早,侭可內消十之六、七。縱不能全消,亦可移深、居浅,轉重就輕”(见“疡医大全”)。說明外科疮疡,若能早期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常可使其潛消,而  相似文献   

12.
浅论托法及现代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荐  潘立群 《光明中医》2004,19(5):20-21
托法是传统中医外科疮疡疾病中最具有特色的内治方法。关于托法的含义 ,一般认为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扶助正气 ,托毒外出 ,以免毒邪内陷的治疗方法。适应于外疡中期 ,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出 ,疮形平塌 ,根脚散漫 ,难溃难腐的虚证。历代医家对托法的论述很多 ,代表性的有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认为疮疡“经久不除 ,气血渐衰 ,肌寒肉冷 ,脓汁清稀 ,毒不出 ,疮口不合 ,成聚肿不赤 ,结核无脓 ,外证不明者 ,并宜托里。”以达到“脓未成者 ,使脓早成 ;脓已溃者 ,使新肉早生”的目的。明代李《医学入门》谓“毒因外感发者 ,内无便溺阻…  相似文献   

13.
白降丹是中医外科传统的外用药之一,有腐蚀,平胬功能,可用于治疗肿疡成脓难溃,溃疡脓腐难去或瘘道难愈等病症,但因该药炼制麻烦,世医多以刀针代替.笔者家传中医,尤以外科擅长,临床凡遇疮疡久不穿孔,乌黑流水,屡治不愈,多用白降丹治疗,取效甚捷,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阳性肿毒包括痈、有头疽、疔、疖等外疡疾患。局部症状具有红活焮赤、灼热痛剧、肿势高起、根脚收束、易成脓、易破溃、易收口的共同特点。笔者在疮疡临证中,对于阳性肿毒的外治,(?)用成方和秘验方结合个人心得总结出5种方法,现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疡科疾病分为肿疡,脓疡,溃疡三类。中医治疗肿疡宜用消法,治疗脓疡宜用托法,治疗溃疡宜用补法。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法”,它包括辨脓与切开术二方面的内容,是临证必须掌握的。经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因此脓是由气阻血滞,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书中云:“血实者决之”,是肿疡如已化脓,则宜切开排脓,但中是否有脓,特别是内痈内疽,视之不见,手不能近,故辨之之法,首先是脉  相似文献   

17.
张坤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91-591
张山雷<疡科纲要·论阴证阳证>曰:"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中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这说明了诊断疮疡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在治疗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的错误[1].然疮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理发展千变万化,同病异病有真有假,如何辨证正确,治疗无误,笔者根据临床体会认为,一要抓本质辨阴阳;二要看变化辨阴阳;三要认疾病辨阴阳.  相似文献   

18.
外疡内治体     
外疡,通过服药,促使其速消、速溃、速敛者,称为内治。《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因此,内治亦为疡科治疗之要法。兹举治案4则,略谈浅见。1 内疏解毒案例:沈××,男,28岁,农民。1974年10月14日诊。患者于5天前右大腿内侧中段生一肿疡,约鸡蛋大,麻木疼痛,漫肿不焮,活动受限,食少便溏。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治拟内疏黄连汤。处方:黄连、山桅、炒黄芩、当归身、桔梗、广木香、槟榔、芍  相似文献   

19.
疮疡泛指发生于人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痈、疖、疔疮、有头疽、丹毒、无头疽、瘰疬、流痰、褥疮、窦道等。中医将本类疾病按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1]。在疮疡发生的初期,我们就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时在未溃期进行正确的对症治疗,使本病好转痊愈而不至于继续发展甚至恶化。《医学源流论》中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说明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2]。  相似文献   

20.
清代唐容川认为"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今举外证比例。凡气盛者疮易托化,气虚者疮难托化。气即水也,气至则水至。故血从气化,则从其水之形,而变为脓。刀伤粘水,亦从水而化脓。水即气之质。有如此者,是故闪跌血积,得气化之,则肿处成脓;不得气化之,则肿处仍是血。以知血从气,气运血。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说明气血在疮疡的发生、转化、预后及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