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1b(赛若金)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特点,及其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以干扰素α-1b 500万IU深部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5个月,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ELISA法动态监测治疗前后血清IFN-γ和IL-4水平。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水平均低(P>0.05),IL-4水平显著性升高 (P<0.05);较治疗前,显效者5月后IFN-γ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3和5月后IL-4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赛若金总有效率66.6%,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均未中止治疗。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干扰素α的疗效密切相关,且以Th2类占优势,其可能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干扰素α为治疗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首选药物,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取得较好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参考国内外文献所介绍经验,对进入治疗观察队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了严格的人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康氏系列方联合α-2b干扰素对慢乙肝疗效及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氏系列方联合α-2b干扰素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干扰素组,中西医结合组70例,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并在康氏"疫郁"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其系列方剂;干扰素组70例,采用α-2b干扰素治疗。动态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组与干扰素组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及患者实验完成情况。结果与干扰素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干扰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患者试验完成率高(P0.05)。结论康氏系列方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治疗的应答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有提高患者的耐受力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目前作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且被公认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长期确切的疗效。但在应用中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感冒样综合征、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也有引起血小板急剧下降并导致眼底出血及血尿、心脏不良反应、肾功能衰竭的报道。2005年1-10月,本院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其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50例,缺乏4例,现将该类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抗病毒疗法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健,主要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目前α-干扰素仍然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但因其引起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制约临床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干扰素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其血液学不良反应,笔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自拟解毒升白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泛昔洛韦联合α- 1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均予一般护肝药物和α - 1b干扰素治疗 ,治疗组加服泛昔洛韦。观察患者血清ALT的变化、HBV -DNA和HBeAg阴转率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HBV -DNA ,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组患者除有短期轻度头痛外 ,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叶下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用叶下珠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4例,结果HBVDNA转阴率44.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叶下珠联用干扰素具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康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肝康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应用肝康合剂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与单独应用肝康合剂和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总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及两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和90.4%、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肝功能复常方面,3组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阴转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肝康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疗效,肝康合剂能明显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9.
虽然干扰素治疗某些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然而同样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在我国,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疗效显著、应用便利的优势,因而广受患者的喜爱。文章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改善干扰素不良反应的中药自拟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1999年以来有关干扰素联合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资料,认为干扰素联合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证实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干扰素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干扰素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病毒应答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84%,对照组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显疗效(P0.05)。在病毒应答方面:HBV DNA阴转率、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干扰素治疗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仙乙肝灵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IFN-α近期应答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证属肝郁脾虚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参仙乙肝灵联合干扰素-α及干扰素-α治疗24周。对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联合应答、HBVDNA阴转率、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PLT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仙乙肝灵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五灵丸与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灵丸与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给予五灵丸;对照组90例,给予联苯双酯。两组均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的检测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的好转率、肝功能复常率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五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且优于联苯双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估在此治疗过程中督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2a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督灸。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肝功能(ALT)、HBV-DNA阴转情况、HBe Ag血清学转换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4周后,两组间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48周后,两组HBV-DNA、HBe Ag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HBV-DNA阴转率、增加血清学HBe Ag转换率以及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长效干扰素,对进一步研究督灸治疗乙型肝炎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应用这一疗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在此治疗过程中督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α-2a组(治疗组)和长效干扰素组α-2a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谷丙转氨酶(ALT)、HBV DNA阴转情况、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以及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12周、24周时,治疗组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48周时2组ALT水平均正常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24周、48周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纳差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换率以及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长效干扰素组α-2a治疗,为督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是公认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院用干扰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的效果.干扰素不良反应较多是临床减少剂量及停药的主要原因.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发现及早防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抗病毒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方联合干扰素治疗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健脾方合干扰素,对照组予干扰素,治疗6月。结果:治疗组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两组ALT的复常率分别为83.3%和6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NA对数均值变化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方联合干扰素对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长效干扰素在 e 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患者来自濮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时间为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7 月,数量为 90 例,按照 1:1 比例分组,观察组 45 例 e 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对照组 45 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长效干扰素。比较两组患者临 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水 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S–CHB)评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 e 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 果更为明显,总体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联合长效干扰素方案,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6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干扰素+针灸)18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18例,治疗的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出现干扰素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疗法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缓解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用拉米夫定、单用干扰素、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B组单用拉米夫定,C组单用干扰素,疗程均为1a,对比观察治疗后第3,6及12个月的疗效。结果A、B、C组第12个月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2%,84%,50%,HBeAg阴转率分别为64%,32%,4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6%,12%,3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虽可提高疗效,但无疗效叠加作用,故不推荐三者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