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诊断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0年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7例,女性33例,年龄 17-71岁, 中位年龄44岁.平均肿瘤大小0.72±0.11cm(0.3-1.0 cm).83%(33/40)病例临床查体未能触及甲状腺微小结节而经高分辨率甲状腺超声发现.40例中39例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1年.70%(28/40)患者接受腺叶切除术,其中10例补充Ⅵ区淋巴结清扫,随访期间无复发.2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的多发病灶患者随访期间复发.本组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较难诊断.大多数临床未能触及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可经高分辨率超声检出并经术中冰冻切片确诊.手术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实行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6月经我院收治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2例乳头状微小癌中多灶癌8例(9.8%)颈淋巴结转移14例(17.1%).随访80例,时间1~10年,平均6年,随访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而行二次颈清除术,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术中探查及冷冻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6月经我院收治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2例乳头状微小癌中多灶癌8例(9·8%)颈淋巴结转移14例(17·1%)。随访80例,时间1~10年,平均6年,随访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而行二次颈清除术,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术中探查及冷冻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外科医生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处理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此外,外科手术不断进步,术式逐渐趋向微创和美容。该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及其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治疗,目前仍然没有预测性的临床随机试验来提供明确的治疗指南,因此手术时原发灶腺体的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及术后治疗成为众多学者聚焦的热点。现综述PTMC近年来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治疗,目前仍然没有预测性的临床随机试验来提供明确的治疗指南,因此手术时原发灶腺体的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及术后治疗成为众多学者聚焦的热点。现综述PTMC近年来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历来存在争论。我科30余年来治疗甲状腺癌1780例的过程亦反映出这种争论。现将我们的经验教训提出供参考讨论。一、甲状腺切除范围主张全甲状腺切除者认为 (1)一叶甲状腺癌播散至对侧甲状腺的比例可高达19~88%,切除全甲状腺就可避免这种潜在的复发。(2)未分化甲状腺癌中21%由分化好的转化而来,对侧叶的播散灶同样可转化成未分化癌。(3)全甲状腺切除后有利于用~(131)Ⅰ的检测与治疗。(4)全甲状腺切除后有利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侵犯梨状窝的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1994— 2 0 0 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梨状窝原发灶为T4以上的病灶的患者 13例 ,肿瘤大小 5— 12CM ,中位大小 7.5CM。根据CT中的表现分为A型和B型 ;A型为原发灶或转移的淋巴结绕过甲状软骨的外侧缘侵犯梨状窝后累及梨状窝 ;B型为直接侵犯甲状软骨后累及梨状窝。结果 全甲状腺切除术的 8例 ;腺叶加峡部切除 5例 ;13例均有颈淋巴结转移。梨状窝A型的 2例B型 4例均行梨状窝切除。喉返神经侵犯的有 10例 ;13例肉眼切净肿瘤 ,B型 4例中有 3例镜下有血管内有癌栓和镜下切缘不满意 ,术后行外放射治疗。B型一例死于肺转移 ,一例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另外 11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梨状窝的外科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梨状窝的功能。术前应行CT或MR等检查 ,对原发灶或转移淋巴结侵犯梨状窝的范围和类型有一正确的判断 ,设计手术方案应个体化。同时强调在行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治疗规范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技术的发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目前临床上对PTMC的发生、发展及病理特征尚未明确,至今仍无统一诊治标准.日本等国家建议对某些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当肿瘤增大或新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再手术也不迟.欧美国家多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术后远期生存率几乎100%.对于那些具有侵犯甲状腺被膜、有淋巴结转移、多灶、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等危险因素的PTMC患者,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可能会降低局部复发率.在我国,临床上应把握好"度",根据个体化的原则,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穿孔往往发生在癌肿进展期,易并发胸内感染,病情危重。保守疗法包括食管旷置、肠内或静脉营养支持以及内镜下放置支架,但是这些方法既不能消除癌肿又难以控制胸内感染,近期死亡率高。本研究分析外科治疗食管癌穿孔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特点。方法:对41例食管癌穿孔患者(其中穿入右肺19例,穿入纵隔17例,穿入气管5例)进行手术治疗。开胸手术39例,其中右胸三切口术式16例,分期手术23例,经胸骨后间隙胃或结肠代食管35例,经食管床胃代食管4例。2例只做胃造瘘姑息手术治疗。结果:36例患者获得手术成功,康复期能经口腔进食保证营养,生活自理,术后随访3~72个月,其中生存3个月2例,6~12个月31例,24个月2例,72个月1例,手术后死亡2例,2例胃造瘘姑息手术者和1例术后吻合口气管瘘再通者自动出院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手术治疗食管癌穿孔成功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手术径路以右胸三切口术式(胸骨后胃或结肠代食管)或分期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63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情况、手术方式、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怀疑甲状腺微小癌32例(50.8%);术前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4例(6.4%),确诊3例(4.8%);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确诊41例(74.6%),63例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乳头状癌。63例中行甲状腺全切除12例,双侧次全切除17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20例,患侧次全切除+对侧及峡部全切除8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4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2例;2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4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1年3个月至10年11个月,失访1例;62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复发,行残余甲状腺全切除术。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总体预后相对较好,但个别病例有较强的侵袭性,应强调治疗方案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淋巴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4):349-351
目的探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至2002年我院收治的65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程获访64例,全部存活,未发现有远处转移.5例在3年内出现对侧腺叶转移再次手术,其中2例同时伴该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2例在2年内出现原患侧颈淋巴结转移行功能性颈清术.结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头颈、甲乳外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连年显著递增。随着超声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开展,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辅助检查,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相比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彰显微创美容的优势,内镜及超声定位下经皮消融术等新的手术方式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结合新指南,本文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7.
T1-3N0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原发灶的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对局限于一侧腺叶的病变选择甲状腺全切除还是采用单叶切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T1-3N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方式及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2000年在我院首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1-3N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53例,探讨其原发灶的多中心性、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15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21例有多中心癌灶,其中12例为单叶多中心癌灶,9例为双侧腺叶多中心癌灶。92例患者行癌侧腺叶 峡部切除术,44例行癌侧腺叶次全 峡部切除术;9例有双侧叶多发癌灶的患者中7例行一侧腺叶 峡部 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8例原发灶位于峡部的患者行峡部 双侧叶部分切除术。手术后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其中6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出现远处转移5例。本组患者的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96.1%和86.9%。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P<0.05);年龄<45岁、肿瘤大小≤4cm、病理为乳头状癌或混合型癌和无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好。Cox分析显示年龄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对T1-3N0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可采用癌侧腺叶 峡部切除或癌侧腺叶次全 峡部切除术。T1-3N0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较好,影响其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