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T组(19例)、KT组(19例)、MT+KT组(1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T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T,KT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KT治疗,MT+KT组患者患侧上肢进行KT贴扎后进行MT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A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MT组和KT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MT+KT组FMA-UE[(49.85±8.33)分]、ARAT[(43.89±11.28)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治疗后,MT组与KT组FMA-UE、ARAT、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结合KT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4.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偏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作业疗法。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手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和手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降低偏瘫患儿上肢的屈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的前臂旋前,提高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效果,及AOT的最佳治疗强度和治疗周期。方法 2017年3月至11月,将45例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OT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观看风景视频,分为A组和B组,A组(n=11)每次20 min,B组(n=13)每次30 min;AOT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AOT,分为C组和D组,C组(n=10)每次20 min,D组(n=11)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对四组进行握力评定、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Wee FIM)。结果治疗后,D组握力和UEFT评分优于B组和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5);且12周的评定结果优于8周(P0.05)。治疗8周、12周后,各组间Wee FIM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OT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时间长,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1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P0.05),观察组效果最佳(F10.032,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P0.001),且在三组中最低(F=4.262,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9)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11月,39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13)、白贴组(白贴+康复,n=13)和空白组(康复,n=13)。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间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内效贴组MAS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8周后,肌内效贴组MAS、FAM及MBI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疗养医学》2018,(12)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肌内效贴配合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71例来某院疗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肌力训练,干预组在常规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疗法,干预周期为4周,干预结束后观察两组疗养员上肢疼痛程度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和偏瘫手功能等级。结果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4周肌内效贴疗法后,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471,P=0.000),干预组FMA (t=4.511,P=0.000)、Barthel指数(t=5.254,P=0.000)和偏瘫手功能分级(t=2.946,P=0.010)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肌内效贴疗法对脑卒中疗养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疼痛程度,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疗后上肢肿胀的疗效。 方法选取乳腺癌根治术接受放疗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均采用常规手法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接受相同形状和颜色的无弹性肌内效贴贴扎,共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100(WHOQOL-100)对2组患者的淋巴水肿程度、上肢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2组患者淋巴水肿的程度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手法康复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能进一步减轻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朱自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17):2634
目的探讨早期的作业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及对日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自我锻炼。康复组28例,在早期即给予康复训练。训练时间1~3个月,平均66d。结果两组上肢功能及手指功能均有提高,但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显著(P<0.01)。结论急性期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早期作业治疗能明显提高肢体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患者早期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的作业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及对日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期脑出血患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自我锻炼。康复组28例,在早期即给予康复训练。训练时间1-3个月,平均66d。结果 两组上肢功能及手指功能均有提高,但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显(P<0.01)。结论 急性期脑出血偏瘫患进行早期作业治疗能明显提高肢体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效果,及AOT的最佳治疗强度和治疗周期。方法 2017年3月至11月,将45例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OT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观看风景视频,分为A组和B组,A组(n=11)每次20 min,B组(n=13)每次30 min;AOT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AOT,分为C组和D组,C组(n=10)每次20 min,D组(n=11)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对四组进行握力评定、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Wee FIM)。结果治疗后,D组握力和UEFT评分优于B组和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5);且12周的评定结果优于8周(P<0.05)。治疗8周、12周后,各组间Wee FIM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OT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时间长,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瘫是目前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脑瘫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趋于多元化,针灸逐渐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环节.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发挥奇特效应.最大限度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促进患儿全面康复.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 结果治疗周后,2组患者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分别为0.46±0.10、(16.57±3.61)S、(0.81±0.14)m/s和(28.40±2.8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肌内效贴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可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 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早期手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9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张力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贴扎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评估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差)和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受限度。结果:治疗7及14d后,2组掌指关节围度差、8字缠绕法围度差及掌指关节ROM受限度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明显减轻偏瘫患者早期患手肿胀,增加掌指关节活动度,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