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按摩对细胞膜特异性修复蛋白dysferlin和annexin A1表达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42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6只为模型组。模型组在建立右下肢急性腓肠肌钝挫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损伤后7d、14d、21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正常对照组和自然恢复组不做治疗;按摩治疗组在建模后48h开始每天于损伤局部行按摩治疗。免疫荧光双标法标记dysferlin和annexin A1,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摄片,观察其在细胞内分布及表达;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表达量。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正常肌细胞中两种荧光信号主要分布于近细胞膜周围,强度较弱,无共表达现象;模型组各时间点,两种荧光信号强度均明显增加,胞浆内也有弥散性分布,随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减弱,细胞膜共表达现象增加;其中按摩治疗组荧光信号强度较同时期自然恢复组减弱明显,细胞膜上共表达现象增多。蛋白质印记结果显示:模型组各时间点较正常对照组,dysferlin和annexin A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蛋白表达量均下降,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在损伤后14d和21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损伤后21d,自然恢复组较按摩治疗组dysferlin表达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损伤后14d和21d,自然恢复组较按摩治疗组annexin A1表达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这可能是其促进肌细胞膜修复相关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推拿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骨骼肌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治疗组(n=18),模型组和治疗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随机分为1d、7d、14d三个亚组(n=6)。模型组和治疗组用自备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治疗组于造模48h后开始推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各组分别于各自的取材时间点心脏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损伤部位腓肠肌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 结果 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较正常组细胞形态崩塌,肿胀明显,7d和14d亚组有成肌细胞核出现。各时间点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更好,新生肌细胞较多,形态更趋正常。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同取材时间点血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但治疗组1d和7d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SOD和MD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治疗组SOD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腓肠肌LC3(II/I)、Beclin1明显降低,P62明显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LC3(II/I)、Beclin1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骼肌损伤后,其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自噬活性明显降低,通过推拿治疗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其氧化应激损害,提高组织细胞自噬活性,从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这可能是推拿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骨骼肌损伤、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4)、模型组(n=4)、自然恢复组(n=12)、电针组(n=12),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其余各组使用自制重物打击器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自然恢复组不做电针干预、自然恢复;电针组于造模48h后开始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15min。模型组于建模24h后处死,目的在于验证造模成功,自然恢复组、电针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1天处死取材,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CDK5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可见大量肌纤维断裂溶解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肌卫星细胞增殖更快,新生肌纤维明显增多,修复更为迅速。自然恢复组、电针组两组CDK5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均升高(P<0.05),且电针组明显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PCR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表明,自然恢复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且均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骨骼肌钝挫伤可使大鼠骨骼肌中CDK5蛋白表达升高,电针促进骨骼肌肌肉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DK5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骼肌钝挫伤后继续运动对骨骼肌组织愈合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目的:观察急性骨骼肌钝挫伤SD大鼠跑台运动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愈合组、运动干预组,后3组建立左后肢腓肠肌中段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模型组造模后6h处死取材,运动干预组进行跑台运动干预,自然愈合组继续饲养,但不进行运动干预。结果与结论:自然愈合组、运动干预组大鼠急性腓肠肌钝挫伤后24h~3d内损伤肌肉组织中均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5d时显著下降,同期内各时间点运动干预组炎细胞数显著多于自然愈合组(P<0.05);7d时两组炎细胞基本消失,伤后5d两组均开始出现少量瘢痕组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7~14d时运动干预组瘢痕组织面积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P<0.01);伤后14d两组瘢痕组织均仍有增多趋势。表明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早期运动训练可加重损伤局部炎性反应,并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形成,对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符合临床实际的大鼠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方法:通过170g重物,70cm高度,用底部直径0.5cm弹簧缓冲聚合式打击部,以引导下落的撞击方法,连打5次,建立大鼠腓肠肌钝挫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h、12h、24h、3d、7d、14d,采用Cat Walk分析系统评估大鼠步态改变;HE染色观察大鼠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局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局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变化。结果:(1)Cat Walk步态参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平均速度与最大速度变化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健康侧肢体组相比:受伤侧肢体组肢体的最大接触面积、足印面积和站立相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到3d后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大量溶解坏死,14d尽管瘢痕组织仍然存在,但HE染色上的组织修复与空白组几乎没有区别。(3)超微结构:打击后0...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治疗对急性骨骼肌损伤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聚集蛋白(agr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受损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4)、模型组(B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12)、电针组(D组,n=12),A组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使用自制重物打击器建立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C组不做电针处理自然恢复,D组于造模后48h开始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15min。于造模后24h处死B组取材观察造模是否成功,C组及D组于建模后第7、14、21天三个时间点同时取材使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bolt检测GAP-43及agrin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与A组比较,各组肌细胞大量溶解、肌纤维排列紊乱及炎性细胞浸润。D组与C组比较,肌卫星细胞增殖较快,新生肌纤维明显增多,修复更为迅速。在正常组织中GAP-43表达量极少,骨骼肌损伤后各组中GAP-43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在第14天,GAP-43表达量达到高峰,D组继续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C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A组(P0.05)。与A组相比,骨骼肌受损后各时间点C、D两组agrin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其中D组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电针有促进受损骨骼肌恢复的作用,可能与提高GAP-43和agrin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总结骨骼肌钝挫伤的损伤与修复机制,并从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学说、Ca^(2+)介导的细胞膜修复学说、内质网应激学说以及自噬学说等方面进行阐述。肌再生依赖于周围卫星细胞的分化、增殖来促进骨骼肌再生,从而修复受损肌肉的功能。调控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RBP-Jκ/Notch信号、Wnt信号和P13K/Akt/mTOR信号通路。其中Notch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肌卫星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来维持肌干细胞的稳态。P1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肌卫星细胞的成肌分化具有正向调控作用,能够促进骨骼肌再生。然而,当前的研究对Wnt信号通路在成熟骨骼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存在争议,激活Wnt信号通路是否有利于骨骼肌损伤与修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论证。Ca^(2+)介导细胞膜修复对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膜修复、细胞存活至关重要。但是骨骼肌损伤后引起钙泵结构受损或功能下降使Ca^(2+)回收受阻,Ca^(2+)失调通过促进线粒体的活性氧(ROS)的产生和扰乱内质网腔内的蛋白质折叠,有助于异常的蛋白质生成,内质网中异常折叠蛋白生成增多,超过其阈值并发生聚集、滞留,最终诱导内质网过度应激。内质网过度应激可通过PKC或FAM134B途径介导细胞自噬,自噬通过自我降解异常细胞器或错误折叠蛋白,以更新并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关于自噬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除了内质网过度应激诱导,有关报道认为钝挫伤诱发的局部组织供氧不足,促使大量的ROS产生或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可诱导线粒体自噬而维持线粒体的稳定,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有利于促进钝挫伤修复。虽然骨骼肌钝挫伤的损伤修复的机制错综复杂,但上述学说之间有交叉之处,因此对于骨骼肌钝挫伤的损伤修复机制研究可以围绕以上学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不同学说在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如何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膏摩疗法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膏摩疗法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膏摩组(18只)、模型组(18只),膏摩组和模型组均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膏摩组和模型组按造模后时间分为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三个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膏摩组于造模2 h后开始膏摩治疗,由专人在损伤局部涂抹消炎止痛膏,并运用食指摩法,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每次5 min,每日2次(间隔12 h)。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天时间点取材,对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检测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CD34)染色,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腓肠肌肌纤维均较对照组肿胀变形,崩塌溶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膏摩组较模型组恢复更佳,新生成肌细胞较多,炎症浸润减轻,形态更趋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与膏摩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的红色荧光(CD34)更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膏摩组各取材时间点则更明显。模型组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SOD和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第1天和第3天膏摩组的SOD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明显升高(Z1=-2.882,P1=0.004;Z3=-2.882,P3=0.004),第7天膏摩组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7=-1.992,P7=0.55);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MDA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Z1=-2.887,P1=0.004;Z3=-2.089,P3=0.037;Z7=-2.722,P7=0.006)。 结论 膏摩疗法可有效减轻骨骼肌损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害,加快局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修复钝挫伤致动物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取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6只,制作右后肢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末造模正常后肢作为正常对照。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肌卫星细胞,免疫荧光抗体细胞染色鉴定后进行荧光标记。用微量注射器抽取肌卫星细胞悬液0.2 ml缓慢注射于实验组右侧小腿腓肠肌的内、外侧头,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5,10和15天分别测定大鼠肌电图(记录振幅、波宽)、肌湿重恢复比值、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所得数据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对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移植。移植前免疫抗体荧光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呈鲜红色,荧光标记细胞核为蓝色。术后移植细胞观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荧光细胞荧光度减弱,数目减少,逐渐形成肌管,融入肌组织参与修复;HE染色显示,游离在肌纤维间隙中的细胞核逐渐融入基膜内侧,肌组织轮廓逐渐清晰;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随着移植时间延长,纤颤电位和正锐波逐渐减少,波形趋于正常;肌电图的振幅及波宽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侧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并且接近正常对照侧;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移植后第5天,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术后第10天、第15天观察,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近于正常对照侧;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肌湿重恢复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肌湿重恢复比值≈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远<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异体移植对修复损伤肌肉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骨骼肌损伤是骨科常见疾患,其中以骨骼肌挫伤最为常见。骨骼肌损伤后伴有受损处瘢痕形成、肌肉纤维化等,易导致再损伤。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骨骼肌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内质网应激(ERS)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骨骼肌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 n=8)和运动组(E组, n=64)。采用一次性持续90min下坡跑(速度为16m/min,坡度为-16°),分别在运动结束后的0h、6h、12h、1d、2d、3d、1周和2周处死,取大鼠右侧腓肠肌,用于组织学、SOD活性和MDA含量以及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和GADD153表达的测定。 结果:①运动后3d骨骼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损伤程度最为严重,运动后2周肌纤维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②SOD的活性运动后即刻上升,之后下降,在1d最低,3d出现第二次下降;MDA的含量运动后即刻上升,之后持续下降,2周时低于对照组水平。SOD/MDA表现为运动后下降,1d最低,之后持续上升。上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③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GADD153的表达以及GRP78/GADD153表现为运动后呈上升趋势,1d时出现第一次峰值,之后略有下降,1周达到最高,2周时出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 结论: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前期内质网应激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利于发挥细胞保护的作用,后期的表达有利于促进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肌再生调节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表达规律,探讨肌再生调节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损伤组(S组,n=32)。骨骼肌钝挫伤后0d,1d,3d,7d,14d取右侧腓肠肌用于HE染色,左侧腓肠肌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肌再生调节因子(Myo D,myogenin,IGF-1,MGF,HGF,u PA,Myostain,GDF11,LIF)和血管再生因子(HIF-1α,Angpt-1,VEGF)mRNA表达变化。结果:(1)骨骼肌钝挫伤后第3天有少量再生肌纤维,第7天显著增加,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2)与对照组相比,生肌调节因子(Myo D,myogenin,IGF-1,MGF,HGF,u PA,GDF11,LIF)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Myostain 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降低(P0.01)。(3)血管再生因子(HIF-1α,Angpt1)m 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VEGF 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骨骼肌钝挫伤后多种肌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上调,可能促进骨骼肌再生。血管再生因子(HIF-1α和Angpt1)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骨骼肌损伤后血管再生以及骨骼肌再生。  相似文献   

13.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regenerative cells (ADRCs) can be isolated easily and aseptically from unwanted subcutaneous fat without culturing. ADRC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cosmetic therapy. In addition, they are expected to be an attractive and feasible source of cell‐based therapie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refo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adult ADRCs into skeletal muscle injury models promotes the repair of muscle tissues. This was done by locally injecting human ADRCs into an injured site after laceration of the nude‐rat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and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MNCs) were injected as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ols, respectively. After injury, recovery of muscle strength was accelerated by transplantation of ADRCs compared to administration of PBS and MNCs. Moreover, transplantation of ADRCs also enhanced angiogenesis and myogenesis, but the number of vascular and muscular cells labeled with the human cell‐specific maker was limited at the injury sit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ADRCs into a skeletal muscle injury model promoted repair of muscle tissues in a paracrine manner rather than differentiation of itself into blood vessels and myofibres. Thus, it is believed that ADRCs are a useful and feasible cell source not only for cosmetic therapy but also for regenerative therap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氧化乐果对大鼠骨骼肌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1/20、1/10、1/5LD50的氧化乐果,采用灌胃的途径给药,连续给药8周,检测大鼠血糖水平,骨骼肌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以及骨骼肌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骨骼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大鼠的血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变化。结论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氧化乐果可导致骨骼肌出现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状况,以了解其对骨骼肌萎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伤组和烫伤组;各组又分为伤后1、4、7、10、14 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制备大鼠40%总体表面积m度烫伤模型,于伤后各时间点称体重和胫骨前肌重量.取后肢胫骨前肌,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双标检测骨骼肌组织凋亡细胞核.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严重烫伤后大鼠体重及胫骨前肌重量从伤后1 d起即开始下降,4 d时达到最低(P<0.05和P<0.01),7 d后体重及胫骨前肌莺量开始缓慢上升,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电镜下观察烫伤组骨骼肌可见少部分细胞核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断裂,核周区域肌丝降解,部分近核胞膜呈泡状突起,而同一骨骼肌细胞的其他核可显示为正常结构.TUNEL检测也发现烫伤组骨骼肌有散在的阳性细胞核,而假伤组骨骼肌细胞核则未见凋亡改变.结论 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细胞存在凋亡现象,这可能是骨骼肌萎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条件下骨骼肌线粒体RCR(呼吸控制率)的测定水平评估缺血再灌注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夹闭大白鼠右髂总动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并对不同缺血时期及再灌注或右股静脉静注NSMA(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再灌注后的腓肠肌提取线粒体进行RCR测定。结果2,3,5,6组与对照组相比RCR下降(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4组与对照组比RCR无明显变化(P>0.05),7组与对照比RCR下降(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各用药均比相对应组线粒体RCR明显提高。结论在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活性显著降低,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下降;研究提示NSMA可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产生减少,从而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按摩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过程中肌卫星细胞激活关键因子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 NO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按摩对于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将44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抽样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24),按摩组(M组,n=16)。A组不做任何处理,C、M组用改良打击器制备大鼠腓肠肌急性损伤模型。C组不给予按摩,M组于造模后第3天介入按摩治疗。C、M组于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取实验动物腓肠肌样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PCR检测肌卫星细胞中n NOS、HGF m RNA表达量。结果:按摩干预治疗后,M、C组与A组比较,各时间点n NOS、HGF m RNA表达量均高于A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1);M组与C组比较,在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n NOS、HGF m RNA表达量M组均高于C组(P<0.01)。M组与C组比较,损伤区域成肌细胞更多,肌丝稠密,肌卫星细胞增殖明显,血供更丰富,坏死组织恢复更快。结论:按摩可有效提高肌卫星细胞中n NOS、HGF m RNA表达水平,激活更多的肌卫星细胞,促进受损骨骼肌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骼肌急性损伤后24 h内介入运动和按摩对肌卫星细胞激活关键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以及肌卫星细胞增殖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影响。 方法 40只SPF级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 n = 8)、模型组(B组, n = 8)、按摩组(C组, n = 8)、跑台运动组(D组, n = 8)和按摩联合跑台运动组(E组, n = 8)。A组不做任何处理,B、C、D、E组用改良打击器制备大鼠腓肠肌急性损伤模型;B组不予任何干预,自然恢复;C组于造模后24 h内介入按摩;D组在造模后24 h内介入跑台运动训练;E组在造模成功后24 h内介入跑台运动和按摩。造模24 h,取动物腓肠肌,HE染色观察其形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肌分化抗原(MyoD1)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 mRNA,Western blotting检测IGF-1、p-MAPK、p-MEK和p-ERK1/2的表达量。 结果 C组、D组和E组MyoD1 mRNA表达量均高于B组,C组最高;C组、D组和E组MyoG mRNA表达量均低于B组,E组最高(P < 0.05);C组、D组、E组p-MAPK、p-MEK、p-EPK1/2表达量均高于B组( P < 0.05),D组最高( P < 0.05);C组IGF-1较B组升高( P < 0.05),D组较B组降低( P < 0.05)。 结论 在骨骼肌急性损伤后24 h内介入跑台运动和按摩,能各有侧重地通过不同途径激活肌卫星细胞。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小鼠骨骼肌挫伤修复过程中肌再生因子与炎性因子的表达规律。 方法: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对照组(C组,n=8),其余小鼠以钝物击打构建骨骼肌挫伤模型(S组,n=40),分别在伤后第12h、1天、5天、10天和15天取腓肠肌待测。右侧腓肠肌制作石蜡标本,用于HE染色,观察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态变化;左侧腓肠肌用于基因表达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肌再生调节因子与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 结果:①骨骼肌挫伤后第5天可见少量再生肌纤维,第10天显著增多,第15天基本恢复正常;②骨骼肌损伤后,肌再生因子MyoD、Myogenin、IGF-1、MGF、HGF、TGF-β1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GDF-8 mRNA在伤后表达量未出现显著变化;③骨骼肌损伤后,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CD163、CD206,多种炎性因子IL-1β、IL-6、IL-10和趋化因子CCL2、CCL3、CCL5、CCL8、CXCL10、CXCL12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且多在伤后第5天达到峰值(P<0.05或P<0.01)。 结论:趋化因子和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挫伤骨骼肌早期炎症反应,而多种肌再生正向调控因子如MyoD、Myogenin、IGF-1、MGF、HGF可能参与了挫伤骨骼肌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