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临床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1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4种错配修复蛋白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随访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213例病例中, MLH1、PMS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病变部位有关(P<0.05),Ki-6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病变部位、脉管内癌栓侵犯有关(P<0.05),在男性、未侵及固有肌层、肿瘤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4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定期随访,微卫星不稳定性、Ki-67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在一定情况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与Ki-67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SI在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29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297例结直肠癌中MLH1表达缺失率(34/297)、MSH2表达缺失率(19/297)、MSH6表达缺失率(2/297)、PMS2表达缺失率(3/297);MLH1和PMS2共表达缺失3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2例;MLH1和/或MSH2缺失率为91.38%(53/58),MSH6和/或PMS2的缺失率为8.62%(5/58)。2、错配修复系统缺失(dMMR)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期程度和肿瘤部位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高表达并且跟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部位有关,有助于指导结直肠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至2019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沧州市人民医院经内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标本127例及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8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便探索MMR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进一步了解MMR在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以便为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相关依据。结果在8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MLH1蛋白的缺失率为23.8%,hMSH2蛋白的缺失率为13.0%,hMSH6蛋白的缺失率为15.5%,hPMS2蛋白的缺失率为29.8%,hMLH1缺失率显著高于hMSH2;在127例结直肠息肉标本中,hMLH1蛋白的缺失率为9%,hMSH2蛋白的缺失率为2%,hMSH6蛋白的缺失率为4.7%,hPMS2蛋白的缺失率为15.7%。结论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在部分结直肠息肉组织中出现缺失现象,与年龄无关(P0.05),与息肉大小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说明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病以及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结直肠息肉是否可以演变为癌?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研究hMLH1、hMSH2、hMSH6和hPMS2四种基因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为临床早期精准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错配修复基因PMS2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发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澄清。迄今为止,在HNPCC可疑家族中仅报道了7种不同的杂合子截断PMS2突变。该旨在进一步评估PMS2在HNP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从MLH1、MSH2和MSH6阴性的HNPCC样家族中分析112例患,其中的一个亚组(n=38)患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分析(DGGE)。另一研究组含有775例家族性大肠癌患,采用抗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775例肿瘤中的仅8例发现PMS2表达缺失,作对这8例进行进一步Southern印迹杂交和DGGE分析。对可能存在有害突变的家族施行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汉、藏、回族结直肠癌4种错配修复蛋白(MMR)(MLH1、MSH6、MSH2、PMS2)的表达情况,探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312例结直肠癌标本(其中汉族164例、藏族83例、回族65例),取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表达情况。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正常的结直肠癌黏膜上皮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31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56例,表达缺失率17.9%;其中仅MLH1蛋白表达缺失12例(3.8%),仅MSH2蛋白表达缺失25例(8.0%),仅MSH6蛋白表达缺失8例(2.6%),仅PMS2蛋白表达缺失11例(3.5%),MLH1和PMS2蛋白表达均缺失19例(6.1%),MSH2和MSH6蛋白表达均缺失18例(5.8%)。MMR蛋白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MMR蛋白表达缺失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民族无关,与pTNM分期、发病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组织学有关((印)P(正)<0.05);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MMR)、dMMR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是13.3个月和22.7个月,经Log-rank检验dMMR患者的DFS明显长于pMMR的患者(■=98.587,(印)P(正)<0.001)。结论青海地区结直肠癌患者dMMR在不同民族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肿瘤发病部位、pTNM分期、病理组织学、淋巴结转移情况影响结直肠癌中MMR的表达,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DFS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191例)中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91例中pMMR组159例,MMR蛋白表达率83.2%,dMMR组32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6.8%。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2.6%、8.9%及14.7%;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SH2-MSH6、MLH1-PMS2及4种共同缺失者分别为4例(2.1%)、14例(7.3%)、2例(1.0%)。(2)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惠  王卫峰  冯玉良  朱琴  丛衍群  张虹  郑培奋 《浙江医学》2020,42(11):1154-115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http://www.oncomine.org/resource)、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http://www.proteinatlas.org/)、GEPIA数据库(http://gepia.cancer-pku.cn)提取数据,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结直肠组织中ACE2表达,分析ACE2基因表达量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结直肠癌患者ACE2基因高、低表达组生存率。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CE2基因表达量较正常结直肠组织明显下调(P<0.05),ACE2蛋白表达较正常结直肠组织明显上调。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ACE2基因表达量与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1和PMS2表达量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ACE2基因高、低表达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E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无明显影响,但与涉及结直肠癌发生的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MLH1,PMS2,MSH2,MSH6)表达情况,以及MMR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根治石蜡标本572例,进行MMR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由两名病理医生镜检进行染色结果判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2例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标本40例,表达缺失率为0.7%;MLH1和PMS2双缺失21例(52.5%),为主要表达缺失方式。MMR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 dMMR)肿瘤女性所占比例(42.5%)高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 pMMR)肿瘤(38.5%);dMMR肿瘤小于50岁群体所占比例(17.5%)高于pMMR肿瘤(9.2%);dMMR肿瘤低分化者所占比例(40%)高于pMMR肿瘤(26.1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2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4种MMR蛋白(MSH2、MSH6、PMS2、MLH1)的表达情况,分析MMR蛋白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16例癌组织中MMR蛋白缺失3例(1.39%),均为MLH1及PMS2阴性、MSH2及MSH6阳性,癌组织周围均见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肺癌常规基因检测未检出基因突变;其余213例中MSH2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MSH6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有关,PMS2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H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均无关,同时,4种蛋白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也无关。结论MMR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缺失率较低,可在其他常规基因检测阴性的病例中检出;癌组织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可能存在MMR蛋白缺失。MMR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无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20份标本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MLH1,PMS1和PMS2的表达,分析了其与前列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结果:这4种MMR基因在肿瘤区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MS1在肿瘤细胞中大部分缺失或降低,在肿瘤区的表达率依次为MLH1>MSH2>PMS2>PMS1。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MS1和PMS2蛋白表达的丢失在MMR突变中是占主导的,其不同的丢失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30例HNPCC病人,以同期在该院治疗的散发性结直肠癌25例为对照组。比较其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病人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MLH1和 MSH2 表达缺失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NPCC组的发病年龄早,近段大肠癌比例高,易于合并多发癌,肿瘤高分化类型所占比例高(P<0.05)。MLH1和 MSH2 表达缺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HNPCC组中1/3的病人接受了大肠次全切除术,预后与散发大肠癌相当(P>0.05)。结论:HNPCC具有发病早,易合并多发癌的特点,结合MMR的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彻底手术和密切随访可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为56.16%,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为49.32%,二者皆随患者发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二者对阳性病例的检出率相似.结论 中国人青年大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为频发事件,运用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可在青年大肠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13.
邓茜  黄慧伟  李璐  俞文英  郑时玉  李海莉 《现代实用医学》2020,32(1):9-10,131,I0001
目的探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E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缺失率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治的134例高级别EC患者,复阅病理切片再次明确病理诊断、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学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MMR蛋白(包括MSH2、MSH6、MLH1和PMS2)的表达,并分析MMR表达与组织学分类的关系。结果 134例高级别EC患者中102例MMR蛋白表达阳性,32例(23.9%),MMR蛋白表达阴性,其中MSH2和/或MSH6阴性12例(9.0%),MLH1和/或PMS2阴性20例(14.9%)。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高级别EC患者MMR蛋白阴性表达情况如下:EEC 3级20例,CCC 4例,SC 0例,混合性腺癌2例,癌肉瘤2例,未分化癌1例,去分化癌3例。非II高级别型EC患者MMR蛋白阴性率(41.9%)显著高于II型高级别EC患者(8.3%)(P<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组织学类型为非II型高级别EC时,应特别注意检查是否有MMR蛋白缺失性表达,进一步明确其是否具有MMR基因突变,以便进一步作出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中检测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种系突变的应用。方法  收集17例CRC患者和14例正常人的血液并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和优化寡聚核苷酸探针,使其能对5个基因MLHl、MSH2、PMS1、PMS2和MSH6的73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有效的PCR扩增和富集;应用多重PCR技术靶向富集样本MMR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扩增产物进行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检测MLHl、MSH2、PMS1、PMS2和MSH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31个样本共得到2.7Gb的数据,平均reads数为287 048,测序数据中平均82.18%可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外显子序列平均覆盖度为99.9%,平均测序深度为2 282。在MM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共发现13种非同义单核苷酸变异 (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V)、2种同义 SNV,其中MSH6的c.G3205C:p.G1069R为未见报道SNV。检测结果经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套通量高、速度快、费用低、准确性高的MMR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肖婧  吴颖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75-279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微卫星不稳定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48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tL同源物1(MLH1)、MutS同源物2(MSH2)、MutS同源物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PMS2)表达情况。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2.6%(78/239)、22.2%(53/239)、2.9%(7/239)、65.7%(157/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3/5、5/5、4/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4、2/4、3/4、2/4。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微卫星稳定性(MSS)发生频率分别为19.7%(47/239 )、34.7%(83/239)、45.6%(109/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4/5、1/5、0;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3/4、1/4、0。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侵犯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MSI-L、MSS子宫内膜癌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MRP)表达情况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但并非无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进展及预后有关,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human MutL homolog 1)、MSH2(human MutS homolog2)甲基化在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446细胞及其多药耐药细胞H446/DDP中MLH1、MSH2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MLH1、MSH2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H446/DDP细胞中MLH1、MSH2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较H446细胞显著降低(P〈0.01),且其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增强。结论 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启动子甲基化诱导其表达下调可能是人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DNA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等出现缺失,导致MMR基因功能缺失,最终导致基因组中高度重复DNA序列不稳定,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本文报道了1例LS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发现其背后的聚集性LS家族。临床上对评估有LS相关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LS并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甚则行LS基因检测。诊断LS对个体和家庭成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筛查和预防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罹患LS相关癌症的总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杨磊  丁彦青  周军  杨红军  翁德胜 《广东医学》2003,24(12):1310-1312
目的 探讨hMSH2蛋白表达缺失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对收集的166例石蜡包埋的疑似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组织进行hMSH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MSH2蛋白表达阴性 ( 0分 ) 3 5例 ,占 2 1 1% ,阳性 ( 1~ 4分 ) 12 6例 ,占 75 9%。在右半、左半结肠和直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 3 3 3 % ( 15 / 45 ) ,15 4% ( 6/ 3 9)和 18 2 % ( 14 / 77)。右半结肠癌的表达缺失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 (P <0 0 5 )和直肠癌 (P <0 0 5 )。结论 hMSH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做为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在今后检测和确定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简便、快速、准确的针对一种MSH2新突变基因的诊断方法。方法:根据该MSH2基因突变的位点和特征,设计突变位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从而鉴定出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或非携带者。结果:用该方法成功检测出遗传性非息肉型直结肠癌家系中的表型正常的MSH2基因新突变携带者。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又节省成本,可应用于MSH2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