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乃川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6,10(6):377-378,380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钟乃川短暂缺血性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表现为局灶性脑机能障碍(focalbraindysfunction)的疾患。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金纳多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VBTOV患者36例,静脉应用金纳多治疗,分别于疗程第7、10、14、21天时,行11次/s的常规ABR测试和51次/s的高刺激率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51次/s与11次/s的ABR测试结果,除波Ⅰ潜伏期两者无差异外,其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于治疗后较治疗前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发病的早期,ABR波Ⅴ潜伏期和Ⅰ~Ⅴ波间期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高刺激率ABR可作为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67例不同发病时间(1~72天)的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病人,以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期差作为分析参数来探讨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天)与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与高刺激率ABR51-11次/sⅤ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1、—0.45,相关系数的t检验,P<0.01),其测试时间越早,脑缺血程度越重,波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证实高刺激率ABR测试可用于VBTIV的动态监测和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ABR测试67例不同发病时间的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人以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期差作为分析参数来探讨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与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与高刺激率ABR51-11次s/V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呈显著性负相关,其测试时间越早,脑缺血程度越重,波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证实高刺激率ABR测试可用于VBTIV的动 相似文献
5.
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dB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与11次/s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8~15天组及>15天组明显延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亦明显增高,1~7、8~15、>15天组异常率分别为88.46%、76.19%及25.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表明:VBTIV末次发作后1~7天为高刺激率ABR测试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测试有效高的异常率,可为VBTIV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测量I、Ⅲ、Ⅴ各波潜伏期,I-Ⅲ、Ⅲ-Ⅴ和I-Ⅴ波峰间潜伏期,Ⅲ-Ⅴ和I-Ⅲ波比值,采用t检验对二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疾病组的异常表现。结果 疾病组V波潜伏期,Ⅲ-Ⅴ和I-Ⅴ波峰间潜伏期明显增大,Ⅲ-Ⅴ/Ⅰ-Ⅲ比值大于1。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颈性眩晕者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8.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例进行测试,其中:①不同发病时间组51例;②同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动态观察组27例;③发作期组25例缓解期组29例。测试结果表明:①不同发病时间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异常率以1~7天者最高,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而减小;②同一病人波V潜伏期及波I-V同期发作期明显长于缓解期:③发作期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也明显长于缓解期组。说明本测试法不仅可敏感地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所致的损害,且可观察缺血状态的动态变化,脑干缺血程度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是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椎工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相关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经斜歧人路进行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经斜坡人路可充分显路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而对基底动脉末端分支和中脑的显露,必须上抬垂体。右侧6例脊髓前动脉缺失(30%)。结论 经斜坡人路可以充分业露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频谱时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定位诊断的可能性,利用ILO-92耳声发射仪对21例VBTIV患者进行了纯音听阈,声发射阈及DPOAE测试。结果示,21例VBTIV患者纯间听阈,声反射阈均无明显改变;而DPOAE的平均幅值下降,变异系产大,DPOAE的平均幅值与变异系数结合发现VBTIV患者右36.8%属于异常。 相似文献
12.
高刺激率ABR对金纳多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vertigo,VBTIV)的有效药物,为金纳多(GINATON)治疗VBTIV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给33例临床诊断VBTIV的患者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每天105mg,治疗前与治疗后(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同一患者分别行高刺激率ABR测试,且为客观对照,在治疗前后分别行扭颈下脑血流图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VBTIV患者经用金纳多静脉滴注治疗10天后高刺激率ABR测试51~11次/秒V波潜伏期及Ⅰ~Ⅲ间期、Ⅲ~Ⅴ间期、Ⅰ~Ⅴ间期明显缩短,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治疗后扭颈下脑血流图的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由46%降至12%,TCD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流速度等参数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高刺激率ABR可作为金纳多治疗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可有效改善VBTIV患者的内耳微循环,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抽样,实验对照方法观察了茶色素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二者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甲壁微循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提示:茶色素治疗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例进行测试,其中:①不同发病时间组51例;②同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动态观察组27例;③发作期组25例缓解期组29例。测试结果表明:①不同发病时间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异常率以1~7天者最高,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而减小;②同一病人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发作期明显长于缓解期;③发作期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也明显长于缓解期组。说明本测试法不仅可敏感地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所致的损害,且可观察缺血状态的动态变化,脑干缺血程度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是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高刺激率ABR对脑通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通(麦角溴烟酯)治疗2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脑通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药物,高刺激率ABR可客观评估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钟乃川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6,(2)
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transientischemicvertigo,VBTIV)患者ABR与经颅多普勒(TCD)的相关性,对24例(48耳)临床诊断VBTIV患者及12例(24耳)其他眩晕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VBTIV组ABR异常率为58.3%,TCD异常率为54.2%,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他眩晕组ABR异常率为8.3%,TCD异常率为45.8%,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BTIV组ABR及TCD皆为异常者为19/48,皆为正常者为13/48,两者占66.7%;其他眩晕组两者皆异常者为0,皆正常者为11/24,占45.8%。根据临床征象,结合高刺激率ABR及TCD的测试结果可能提高对VBTIV的诊断价值,而单独的TCD结果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4例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51次/秒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发现波Ⅲ、波Ⅴ潜伏期、波Ⅰ~Ⅲ间期和波Ⅰ~Ⅴ间期,比正常人和其他眩晕患者延长。提示此法可作为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明显听力减退和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分别用短声重复率每秒20次与40次两种给声方式做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以10例正常人对对照。结果短声重复率增加至40次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此法可作为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辅助手段;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中,听力正常组与听力减退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