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建军 《江西医药》2015,50(2):160-162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染色放大胃镜检查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染色放大组和染色放大组,观察超声胃镜及染色放大胃镜的检查结果。结果胃小凹Ⅰ、Ⅱ型主要为炎性病变,Ⅲ、Ⅳ型主要为肠腺化生、异型增生,Ⅴ型为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可见,胃小凹分型越高,病变程度越严重。超声胃镜检查病变部位:胃窦51例(56.7%),胃角11例(12.2%),胃体28例(31.1%)。T分期总准确率为87.5%(7/8),N分期总准确率为75.0%(6/8)。超声+染色放大组对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放大组(P<0.05),但两组对炎性病变及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胃镜下复合染色黏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镜下复合染色后黏膜活检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6例胃镜下可疑为EGC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03)直接进行病灶黏膜活检,实验组(n=103)经复合染色后再取活检,比较两组诊断EGC的阳性率。结果206例可疑癌变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EGG12例,其中对照组诊断出2例,实验组诊断出10例,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占58.3%,幽门螺杆菌(Hp)阳性11例,占91.7%。结论复合染色法可提高对诊断EGC的准确率,与胃镜下直接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早期胃癌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多见,Hp感染与EG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镜下射频联合中西药物对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诊断且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182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91例。B组胃镜下对所有成熟型疣状病灶行射频治疗,术后给予Hp根除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制中药片"胃特安"治疗。比较疣状病灶治愈率、Hp根除率及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93.4%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治疗总有效率、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逆转率要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灼除疣状病灶、西药根除Hp、中药综合治疗,具有疗效好、操作方便,可以明显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早期胃癌胃镜活检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0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胃镜活检,术后接受外科病理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其病理特点。比较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确诊为胃癌,胃镜活检确诊78例,诊断准确率为97.5%。病理特点:病灶直径:<3 cm 65例(81.25%),3~4 cm 10例(12.50%),>4 cm 5例(6.25%);浸润程度:黏膜下32例(40.00%),黏膜内48例(60.00%);肉眼分型:Ⅰ型10例(12.5%),Ⅱa型14例(17.5%),Ⅱb型14例(18.75%),Ⅱc型16例(20.0%),Ⅲ型15例(18.75%),Ⅱa型+Ⅱc型10例(12.50%)。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87.50%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与临床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对早期胃癌初步诊断,并且准确率比较高,检测VEGF对淋巴结转移有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病理检查早期胃癌的特征以及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进行活检、手术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浸润深度分为黏膜内癌组(92例)和黏膜下癌组(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症状、内镜形态学分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内癌组病变部位主要在下部,占比79.348%,病变<2 cm占比78.261%,均高于黏膜下癌组的28.947%、2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通过内镜和病理检查能够更好地诊断早期胃癌疾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要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评价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对预测胃癌危险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肠上皮化生且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160例、符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160例,并分为两组,对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阴性组和非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组均进行肠化生的病理亚型分型。总结分析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比较胆汁反流与Hp感染相关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亚型的关系。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阴性117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阳性10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阴性为39.32%显著地高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阳性为9.52%(χ2=28.5557,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阴性为50.43%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阳性的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3,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阴性为10.26%明显的低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阳性的40.96%(χ2=27.9777,P 0.05)。结论 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行内镜诊断,能够对患者病情形态特征得到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病理分型以及病变程度越严重,检出率越高,而且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胃癌筛查患者作为观察组,按分期不同分为早期胃癌患者(早期胃癌组,1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组,1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展期胃癌组,20例),另选取同期20例进行常规体检的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血清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检测和尿素13C呼气试验。比较四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R,Hp阳性率,观察组Hp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及PGR。结果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分别为(63.50±2.45)、(70.85±1.35)、(52.65±2.50)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03.65±2.50)ng/ml;PGR分别为(3.20±0.55)、(4.80±1.05)、(2.75±1.01),均低于对照组的(6.65±0.50);血清PGⅡ水平分别为(21.30±1.50)、(18.20±1.45)、(22.50±2.65)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5.20±0.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60.00%、46.67%、75.00%,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58.30±2.35)ng/ml、PGR(3.25±0.15)均明显低于Hp阴性患者的(90.45±6.45)ng/ml、(5.85±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筛查中实施PGⅠ、PGⅡ检测的应用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过胃镜下行幽门螺杆菌(Hp)检查在胃部疾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本文研究中将选取经胃镜常规检查诊断的346例胃部疾病患者行胃镜下行幽门螺杆菌(Hp)检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为50岁以下组(20~50岁)和51岁以上组(51~8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龄阶段Hp检测阳性率。结果本文选择的346例胃部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总检出率为76.59%,其中阳性率最高疾病为十二指肠溃疡(94.74%)、胃溃疡(89.86%);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明显的上升,其中51岁以上组患者的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H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1.83%、97.33%,明显高于50岁以下组患者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胃癌患者的Hp检测阳性率方面两组患者分别为66.67%、6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胃镜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查幽门螺杆菌(Hp),可有效诊断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胃癌的Hp感染率,从而利于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11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进行常规胃镜检查、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评分、诊断效能。结果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检查腺管图像质量评分和微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6±0.25)、(2.67±0.26)分,均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1.99±0.19)、(2.04±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检查的准确率为95.54%(107/112),敏感度为96.00%(72/75),特异度为94.59%(35/37);常规内镜检查的准确率为78.57%(88/112),敏感度为81.33%(61/75),特异度为72.97%(27/3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0、8.027、6.366, P=0.000、0.005、0.116<0.05)。结论 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应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图像质量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血清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180例胃肠道症状患者,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每组60例。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免疫层析法检测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并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结果早期胃癌组的PGⅠ、PGⅠ/PGⅡ(PGR)水平分别为(55.06±20.28)μg/L、(5.58±1.67),进展期胃癌组分别为(50.35±21.37)μg/L、(4.86±1.94),萎缩性胃炎组分别为(69.95±22.07)μg/L、(5.96±1.89),均低于健康组的(98.97±29.03)μg/L、(9.4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的PGⅡ水平分别为(14.57±4.10)、(18.19±4.48)、(13.88±4.02)μg/L,均高于健康组的(11.52±4.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的G-17水平分别为(13.60±4.37)、(15.73±5.96)pmol/L,均高于健康组的(8.39±4.52)pmol/L,且进展期胃癌组高于早期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G-17水平为(13.76±6.50)pmol/L,高于Hp阴性组的(8.92±4.52)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G-17和Hp联合检测对胃癌早期筛查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效果,筛查后,要对可疑的病例进行胃镜检查,并进行染色和活检,对病变性质进行确认,可使早期胃癌诊断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胃功能三项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05我院治疗的118例相关胃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萎缩性胃炎组(39例,胃黏膜呈萎缩样病变)、早期胃癌组(40例,仅胃黏膜内或下层可见癌组织)、进展期胃癌组(39例,癌组织浸透黏膜下层).检测并观察3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PG Ⅰ/PGⅡ(PGR)水平及Hp-IgG抗体阳性率,计算各指标单项及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3组PGⅡ水平对比,早期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与早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PGⅠ水平、PGR<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 Ⅰ、PGR水平低于Hp-IgG抗体阴性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Ⅱ水平高于Hp-IgG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R+Hp-IgG诊断胃癌的敏感度87.34%高于各单项指标(74.68%、70.89%、5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R、Hp-IgG联合诊断可提高胃癌诊断敏感度,可作为胃癌早期筛查重要指标,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患者内镜表现及与幽门螺杆菌(Hp)、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收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2例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和Hp、PG(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检测)。根据Hp、PG检测结果分析患者的内镜表现,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p、PG与内镜表现的关系。结果 与Hp阴性患者相比,Hp阳性患者内镜下发现萎缩、肠化、鸡皮样、黏膜肿胀、弥漫性发红比例更高(P<0.05);血清PG异常患者的萎缩、肠化、增生性息肉、鸡皮样、黏膜肿胀、黏液浑浊发生比例均高于血清PG正常患者(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Hp感染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的萎缩、肠化、鸡皮样胃炎、黏膜肿胀、弥漫性发红表现呈正相关(P<0.05)。Hp联合PG诊断胃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单一指标诊断效能(P<0.05)。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的内镜表现与Hp感染、PG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内镜下观察萎缩、肠化、增生性息肉、鸡皮样、黏膜肿胀、弥漫性发红、黏液浑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的不同,评估其胃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60例胃癌患者,均进行胃镜下取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以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为基金标准,观察胃镜下取活体组织检查的准确性。结果经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腺癌、印戎细胞癌、其他种类分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9.66%、46.55%、13.79%,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40.00%、46.6%、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弥漫浸润型病变的检出率为3.45%,低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溃疡型、肿块型、局限溃疡型的检出率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分化型检出率36.21%低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的诊断,使用胃镜下取活体组织检查,对于诊断胃癌,其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41例通过白光内镜及ME-NBI检查并且行病理活检,诊断为非肿瘤胃病、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比较白光和ME-NBI诊断的情况,同时观察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的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白光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54.5%、43.8%、88.0%、11.3%,准确率为53.3%,ME-NBI诊断分别为80.1%、68.8%、95.2%、32.4%,准确率为76.6%。胃部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在边界线、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和黏膜微血管、腺管密度、黏膜微血管密度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ENBI在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常规内镜检测,可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胃泌素-17(G-17)水平在胃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2月在本院因消化道症状就诊的241患者。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检查结果,把研究对象分为慢性非萎缩性组、慢性萎缩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四组,比较各组间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R以及G17、HP抗体差异。结果 早期胃癌组PG I、PG II、G-17较慢性非萎缩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有升高(P<0.05);H. pylori抗体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病程进展阳性率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进展期胃癌PGR水平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抗体阳性率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有价值;PGI、PGII及G-17对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的诊断有价值,其中PGII对早期胃癌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8例疣状胃炎Hp感染情况、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同时与随机选择同期检查的慢性胃炎82例进行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随炎症活动程度加重而增高;疣状胃炎组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与疣状胃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有恶变倾向,应重视诊治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下微波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且Hp阳性的8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在胃镜下行微波治疗,术后给予胃三联抗Hp治疗。结果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达100%,3个月后复查胃镜无复发。结论胃镜下微波联合抗Hp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荜铃胃痛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气滞血瘀型Hp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荜铃胃痛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胃脘胀满、胃脘痛、嗳气、脉弦)评分变化,评价两组Hp根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荜铃胃痛颗粒联合四联疗法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Hp根除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情况。方法 42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对照组(234例,单纯2型糖尿病)和观察组(192例,合并Hp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阿司匹林情况、经胃镜检查疾病检出情况、消化性溃疡类型及溃疡直径、慢性胃炎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程、使用阿司匹林情况、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性溃疡检出率30.2%(58/192)、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31.3%(60/192)、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13.5%(26/192)均高于对照组的17.1%(40/234)、18.8%(44/234)、5.1%(12/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息肉检出率为10.4%(20/192),与对照组的6.8%(16/2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检出慢性胃炎。观察组复合性溃疡占比、溃疡直径≥1.0 cm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糜烂性胃炎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和Hp感染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Hp感染之后,血糖控制情况不佳,其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病理性改变,且患者的病变程度较为严重。因此, 2型糖尿病合并Hp患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