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垂直牵张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自制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骨验证其成骨效果,为进一步探索牵引成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4组,每组5只,选取一侧下颌牙槽嵴为实验侧,对侧为对照。实验侧于颏孔前矩形截骨,植入一枚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5天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2次/d,0.5mm/次,共加力牵张4d,分别于牵张后1周、2周、4周、8周处死各组动物,游离下颌骨,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除一枚牵张器松动脱落外,其余牵张器固位稳定牵张成骨效果良好,牙槽嵴平均加高3.26mm,X线及组织学显示,牵张间隙新骨逐渐形成,8周时牵张间隙被成熟新生骨修复。结论:自制种植型牵张器性能良好、体积小、位于骨内,本实验建立了可重复性强、成本低的兔下颌牙槽嵴垂直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AD零件造型和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的方法完成牙槽嵴种植牵张器-骨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快速构建。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牙槽嵴和牵张器模型,完成零件装配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牵张器-骨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结果获得质量良好,无干涉的牵张器-骨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结论通过CAD和FEA软件的结合,可以建立外形逼真,网格适当,图像还原好,能够从力学上代表实物的牙槽嵴种植牵张器骨复合体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水平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的效果。方法因鞭炮炸伤导致严重牙槽突缺损1例,义齿修复受到影响,行水平牵张成骨治疗。手术矩形截除18 mm×12 mm死骨,遗留骨缺损采用水平骨牵开进行修复。设计宽约15 mm的骨转移盘,术后第8天开始加力。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牙槽突恢复长度约16 mm,X线显示成骨良好。结论水平牵张成骨技术可以弥补垂直牵张成骨方法的不足,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水平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的效果.方法 因鞭炮炸伤导致严重牙槽突缺损1例,义齿修复受到影响,行水平牵张成骨治疗.手术矩形截除18 mm×12 mm死骨,遗留骨缺损采用水平骨牵开进行修复.设计宽约15 mm的骨转移盘,术后第8天开始加力.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牙槽突恢复长度约16 mm,X线显示成骨良好.结论 水平牵张成骨技术可以弥补垂直牵张成骨方法的不足,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牵张成骨术治疗严重牙颌面缺损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的多类牙颌面缺损畸形患者6例,一期使用内置式牵引器进行牵张成骨术延长,二期采用正颌外科、腓骨瓣移植等方法矫治,配合正畸、牙种植体等修复方法治疗。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所有患者牵张成骨术后新骨生成良好,最小牵引成骨距离7 mm,最长30 mm,均达到预期牵张目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二期常规外科手术及修复治疗后咬合关系和面形均得到恢复。结论牵张成骨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多种颌面骨缺损或畸形,在严重牙颌面缺损和畸形序列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为重建咬合关系和实现功能性修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验证自行设计开发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采用普通级实验用成年山羊6只,取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做对照,采用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自行设计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对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学刚  韩小宪  王寒冰 《华北国防医药》2006,18(5):308-309,F0003
目的:考察应用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在1例树脂人体头颅模型标本上进行颧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体外模型模拟研究.首先,切除右侧大部分上颌骨以制造上颌骨缺损,在缺损区后外侧制作宽约17 mm的骨转移盘并分别安置弧形及直线骨牵张器.随后,以加力杆旋转中心螺杆,驱动骨转移盘沿轨道运动.结果: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与人体颧骨、上颌骨区域骨性结构匹配性良好,颧骨转移盘在该牵张器作用下弧形运动约20 mm到达预定部位,骨转移盘与对侧上颌骨颧突对称、协调.结论:上颌骨大型缺损时可利用颧骨内置式弧形牵张成骨技术在修复面容的同时,修复部分上颌骨,重建骨性支持,为后期功能性修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应用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在1例树脂人体头颅模型标本上进行颧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体外模型模拟研究.首先,切除右侧大部分上颌骨以制造上颌骨缺损,在缺损区后外侧制作宽约17 mm的骨转移盘并分别安置弧形及直线骨牵张器.随后,以加力杆旋转中心螺杆,驱动骨转移盘沿轨道运动.结果: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与人体颧骨、上颌骨区域骨性结构匹配性良好,颧骨转移盘在该牵张器作用下弧形运动约20 mm到达预定部位,骨转移盘与对侧上颌骨颧突对称、协调.结论:上颌骨大型缺损时可利用颧骨内置式弧形牵张成骨技术在修复面容的同时,修复部分上颌骨,重建骨性支持,为后期功能性修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牵张成骨技术对疑难牙颌面畸形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疑难牙颌面畸形患者2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于疾病的一期,选择内置式牵张器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患者发生畸形的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类型进行观察,选择合理的方法实施骨牵引延长;于疾病的二期,配合选择腓骨瓣移植的方法以及选择正颌外科的方法进行矫治,配合选择牙种植体修复方法以及正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完成临床的牵张成骨,患者牵张成骨的距离为7~70 mm,所有患者的牙颌面畸形情况获得显著改善。对患者实施二期常规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实施修复治疗,患者咬关系以及面形矫治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针对疑难牙颌面畸形患者,临床采用牵张成骨技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后期咬关系的重建以及功能性修复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瑞诺纤维组织补片对拔牙窝缺损修复的引导作用。方法 建立狗拔牙创的动物模型,一侧拔牙创为实验组.将脱细胞纤维组织补片植入实验组,另一侧同名牙位的拔牙创为对照组,拔牙后按常规处理缝合创面。分别于术后5天、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处死,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和螺旋CT观察拔牙创骨愈合。结果 骨密度观察:2周、1个月、2个月时实验组成骨明显快于对照组;螺旋CT三维重建:实验组牙槽嵴较为丰满,对照组的牙槽嵴有明显吸收。结论 脱细胞纤维组织补片对成骨具有较强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牵引成骨区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6,BMP-6)表达的影响。方法 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5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稳定期第1、3、7、14、28天处死一组动物,切取牵引间隙处骨痂行HE染色和BMP-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BMP-6表达情况。结果 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BMP-6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实验组在稳定期1、3、7天BMP-6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14、28天BMP-6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F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BMP-6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的早期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凌宁  王银龙 《安徽医药》2008,12(9):856-858
目的为了缩短颌骨牵张成骨技术的治疗时间,改善新骨形成的质量,从而提高牵张成骨技术的成功率。方法根据基础研究和临床的经验总结,分析影响牵张成骨技术的主要因素。结果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牵引速度、频率、延迟期、固定期以及固定器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差异可能对牵张成骨技术产生影响。结论诊疗中在掌握牵张成骨技术基本操作的同时,也应掌握影响牵张成骨技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valuate the regenerative response to deproteinized porous bovine bone mineral (BM) when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 bioresorbable porcine-derived bilayer collagen membrane (CM) for 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 in dog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mandibular premolars were extracted unilaterally and three ridge defects were induced in six mongrel dogs. Each defect site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groups: BM alone (group A), BM in combination with CM (group B), or neither membrane nor bone graft, which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C). No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Dent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were taken after postoperative periods of 8 and 16 weeks.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T-derived bone density in groups A and B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roup C (p < 0.01) at 8 and 16 weeks. The percentage of CT-derived bone density of the dog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in group A at 8 and 16 weeks (p < 0.01). Gross evaluation of the 3-dimensional CT reconstruction image of the canine mandibles after 16 weeks of implantation showed that group B had the greatest amount of bone augmentation and excellent thickness of the buccal aspect of the alveolar ridg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M leads to more successful bone regeneration 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procedures, especiall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se of a CM as a barri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canine alveolar ridge defec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行切骨牵张成骨治疗成年实验动物腭裂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经过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应用传统的切骨牵张成骨的原理对成年的腭裂实验动物(杂种犬)模型进行腭部切骨的牵张成骨.首先,于腭部切骨后形成骨运送盘.经过14天间歇期,植入牵张器.通过对骨运送盘的牵张促进裂隙周围组织的新生,修复腭部裂隙的全层组织缺损.通过临床观察了解腭部裂隙关闭的过程.通过对实验前后石膏模型的研究,观察该方法对成年实验动物咬合关系的影响.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该方法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牵张器植入10天后闭合,裂隙两侧口腔粘膜亦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愈合.实验组动物标本可见截骨裂隙扩张并充满新生骨质.标本组织学观察发现截骨线牵张区可见新骨形成.成熟骨的骨小梁表面见大量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排列.实验组动物上下颌牙弓咬合关系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动物腭部裂隙与手术造裂后的宽度基本一致,未能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生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建立动物模型,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骨形成及其表达的eNOS.结果 同一时间点新骨随rhBMP-2的增多而变成熟.eNOS的峰值rhBMP-2组较空白组前提;在同一时间点eNOS随rhBMP-2的增多而表达增强,在28 d时各组表达的eNOS无明显差异.结论 rhBMP-2在成骨早期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兔下颌牵引区eNOS的表达和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免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时照方法.在动物两侧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右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免牙槽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在早期的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种植覆盖义齿与固定义齿治疗下颌牙槽嵴萎缩的效果。方法延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下颌牙槽嵴萎缩者66例,采取种植覆盖义齿修复33例(观察组),采取种植固定义齿修复3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种植体、修复体治疗情况,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与出血情况、探诊深度,治疗后不同时间段骨吸收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种植体治疗成功率均为100.00%,观察组修复体治疗成功率为88.96%(137/154),对照组修复体成功率为90.12%(146/162),两组种植体和修复体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修复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美观评价、总体满意度、会推荐此种修复方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维护方便性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下颌牙槽萎缩嵴患者采取种植覆盖义齿和固定义齿短期内治疗成功率均较高,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处于良好状态,采取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具有较高的美观评价度及满意度,但方便性不如固定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