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苍白球P物质对氟哌啶醇帕金森病僵直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行为学实验采用大鼠腹腔注射氟哌啶醇诱发帕金森病僵直模犁,苍白球分别微量注射生理盐水、NK-1受体激动剂SMSP、NK-1受体阻断剂SR140333B、SR140333B和SMSP的混合物,观察其对大鼠爬杆行为的影响.电生理学实验利用细胞外微压力注射上述药物,观察对苍白球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大鼠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立刻产生僵直症状,平均僵直潜伏期最大值出现在第30分钟,为(259.8±34.8)s.最小值出现在第50分钟,为(145.2±54.8)s.双侧苍白球微量注射SMSP町明显改善僵直症状,第10分钟平均僵直潜伏期为(10.4±3.4)s,第60分钟为(58.4±38.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苍白球同时注入SR140333B和SMSP混合物可明显阻断SMSP的抗僵直症状,第10分钟为(176.4±64.4)s,第60分钟为(139.2±59.7)s,与单纯注射SMS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结果 显示SMSP可使氟哌啶醇大鼠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由(13.4±4.2)Hz增加至(17.5±5.6)Hz,平均升高(29.4±8.6)%(P<0.05,n=13),该效应可被SR140333B完全阻断(SR140333B:(10.3±2.5)Hz,SR140333B+SMSP:(11.3±3.0)Hz,P>0.05,n=8).结论 苍白球P物质通过增加神经元放电,改善氟哌啶醇所致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解除基底神经节对丘脑及大脑皮层的抑制效应,提示其可能起抗帕金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和黑质多巴胺,P物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三组:(1)6-OHDA纹状体注射组,(2)单纯0.02%抗坏血酸注射组,仅注入含0.02%抗坏血 的生理盐水10ul,(3)正常大鼠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选择成功模型大鼠,利用荧光及放射免疫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及SP的含量,结果:PD大鼠毁损侧DA和SP含量明显下降(P<0.001),而对侧两者均正常,结论:PD大鼠黑质及纹状体DA和SP水平的改变是一致的,并且SP的减少促进了DA的进一步减少,SP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4.
P物质和P物质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物质 (SubstanceP ,SP)是 1931年vonEuler和Gad dum在马脑和肠的提取物中偶然发现的一种物质 ,195 3年Pernow应用氧化铝柱吸附技术获得了第一代纯化的制剂 ,1971年Chang等将牛下丘脑提取物经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及高压纸上电泳后确定了SP的分子序列 ,阐明了其化学结构为十一肽 ,H -Arg -Pro -Lys -Pro -Gln -Gln -Phe -Phe-Gly -Leu -Met -NH2 ,分子量为 134 8,属于速激肽 (TK)族。 1979年Vijayan首次报道了SP与生殖功能有关[1,2 ] 。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5.
6.
杨敏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损伤和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属于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随着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学科迅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学先进技术的发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其详细机制仍不详.脊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脊髓中NMDA受体、P2X受体和P物质受体等受体发生明显的变化.近年来P物质和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综述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介导神经病理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P物质神经元及纤维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延髓及脊髓等有关心血管调节中枢区域。目前认为,延髓—脊髓P物质能神经通路在血压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调节心血管活动可能是通过P物质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脑脊液P物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物质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60例急性硬梗死患者,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对照者血浆及部分患者,对照者脑脊液SP的含量,同时动态观察血浆SP水平随病程的变化。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脑脊液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SP含量下降具统计学意义,余者差异无显著性,急性 相似文献
12.
Parkinson’s disease therapy: treatment of early and late disea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seph Jankovic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1,114(3):227-234
Purpose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nd late Parkin son’s disease (PD).Data sources The presented guidelines a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 e author’s extensive experience with the treatment of 7000 patients with PD over the past 25 years.Results An analysis of reported data as well as personal experience suggest that while y oung patients seem to have a slower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they are at a hi gher risk for developing levodopa induc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motor fluctuati ons and dyskinesias. It is, therefore, prudent practice to delay levodopa thera py, particularly in younger patients, until the PD symptoms become troublesome a nd interfere with social or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Other strategies, such as the use of deprenyl, amantadine, trihexyphenidyl and dopamine agonists, should be employed before instituting levodopa therapy. Entacopone and dopamine agonis ts are useful in smoothing out levodopa related motor fluctuations. Surgical in terventions, such as pallidotomy and pallidal or subthalamic deep brain stimulat ion, a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but should be reserved only for patie nts in whom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fails to provide satisfactory control of sym ptoms.Conclusion The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D must be individualized an d tailored to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氏病患者智能患者障碍与P300测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氏病(PD)与P300(P3)之间的关系,研究和分析P3在PD痴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名PD患者进行临床智能评估,并分成PD痴呆组(A组)、PD非痴呆组(B组),以40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C组),对所有受试者以常规方法进行P3测试,然后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成两上年龄组(≥60岁组与<60岁组),再对各年龄组水平的P3的有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A组较B组与C组的潜伏期(PL)、反应时(RT)显著延长,(P<0.001),B组仅有RT明显长于C组(P<0.001,≥60岁的PD患者的痴呆发生率及PL异常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P<0.005),不同年龄组的所有受试者P3的PL、PT亦有不同(P<0.05),结论:P3的PL能准确、客观的的映PD患者的智能状况,可作为诊断PD患者痴呆的一个重要指标:PT除与PD患者智能障碍有关,还可能主要与PD患者的运动障碍有关,老龄化也是影响PD患者P3与智能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动物模型P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P物质在糖尿病大鼠血浆和肠道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糖尿病大鼠(10只)和正常大鼠(10只)血浆和十二指肠、远端结肠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P物质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远端结肠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组织中P物质的变化在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分布状况和影响NMS发生数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28例PD患者(PD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NMS问卷(NMSQuest)调查,比较PD组和对照组各项NMS的分布,并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NMS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D组与对照组的NMS发生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每例PD患者有12项NMS,NMS分布于临床各期。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ehn-Yahr分期是影响NMS发生数的唯一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占34.1%。结论NMS普遍存在于PD临床各期,其发生数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递增。NMSQuest应常规用于PD NMS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抑颤汤组,观察抑颤汤治疗前后PD大鼠行为特征、脑黑质神经细胞变化;采用脑组织液微透析技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M、DA受体数量及亲和力的变化。结果:抑颤汤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时提高了损毁侧脑组织DT和M爱体最大结合量(Bmax)和亲和常数(KD),尾状核和壳状核部位的细胞外液中DOPAC、HVA、DA、5-HT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与生理盐水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与生理盐水组对照,脑黑质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趋于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刺激PD模型大鼠受体系统,使DA、M受体的亲和力和敏感性提高;促进其损毁侧黑质纹状体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提高脑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促进受损脑黑质神经细胞的修复,为临床应用抑颤汤治疗PD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短时间、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众多研究显示高血糖可能与帕金森病有关,本文就高血糖与帕金森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60例,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Hoehn- Yahr分期(H- Y stage)、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帕金森病疾病严重度、情绪状态以及睡眠质量。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8.3%,其中H- Y分期1~2期发生率为75.0%,2.5~3期发生率为65.0%,4期及以上发生率为95.0%,不同分期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男性高。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睡眠障碍与性别、H- Y分期、HAMD分值呈正相关。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患者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干扰、催眠药物这6个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重要的非运动症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内P物质 (substanceP ,SP)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与组胺能系统的关系。方法 :采用第四脑室微量注射方法 ,观察家兔第四脑室注射组胺受体阻断剂后SP对呼吸的效应。结果 :将SP1.67μg(5 0 μl)注入第四脑室引起呼吸幅度加深 ,与生理盐水 (NS)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若用SP受体阻断剂 [D Pro2 ,D Trp7,9] substanceP (DPDTDT) 8μg预处理 ,则第四脑室注入SP所致的呼吸兴奋效应消失。若用组胺H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预处理 ,则SP引起的呼吸幅度变化与单独给SP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若预先向第四脑室注入组胺H2 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 ,则SP引起的呼吸幅度变化与单独给SP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即DPDTDT及扑尔敏均能阻断SP的呼吸增强效应。结论 :第四脑室注入SP可引起呼吸增强效应。中枢组胺能通路通过组胺H1受体参与SP的呼吸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合并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原因。方法:选取300例确诊为帕金森病的门诊患者,采用UPDRS
Ⅲ评定患者开期的运动功能,Hoehn-Yahr分级判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价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300例PD患者中,175例(58.3%)出现较为严重的阴性精神症状,其中缺乏社交兴趣171例(57.0%),情感平淡或迟钝164(54.6%),意志缺乏103(34.3%),经分析PD患者阴性精神症状与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年龄、左旋多巴每日剂量相关,与性别无关。18例(6.0%)出现较为严重的阳性精神症状,其中幻觉16例(5.3%),最常见于使用安坦(28.75%)的患者。结论:PD患者精神障碍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交兴趣、情感平淡或迟钝、意志缺乏、幻觉等,阴性精神症状与UPDRSm评分、Hoehn-Yahr分级、年龄、左旋多巴每日剂量相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