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 ,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 ,不但温阳散寒 ,而且温经除痹止痛 ,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但究其病机总属肾阳虚衰 ,机体失于温煦 ,寒邪束于肌表 ,卫阳不得布达 ,气血运行不畅 ,脉络受阻所致之疼痛诸证。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进行了探讨 ,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不但温阳散寒,而且温经除痹止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证,但究其病机总属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于肌表,卫阳不得布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所致之疼痛诸证。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进行了探讨,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並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相似文献   

4.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里虚兼太阳表实证。目前,对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年来,本方的临床运用及有关药理实验研究献.作一归纳概述。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一首疗效确切的经方,主治少阴感寒,阳气不足,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例阳虚外感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结合具体病例介绍点滴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并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7.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里虚兼太阳表实证。目前,对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年来,本方的临床运用及有关药理实验研究文献,作一归纳概述。1 临床应用1.1 循环系统疾病 ①缓慢心律失常:李文华〔...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予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在少阴病中治疗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经解表之效。此方应用需斟酌麻黄用量,量不宜过小,以至发汗不彻,亦不宜过大,以至伤及津液。处方用药,中正平和,补而不壅,攻邪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结合<内经>及中医中药现代研究成果,揭示此方确凿之疗效.太阳少阴一水一火之表里关系;两感于寒,施治常表里兼顾;兼顾者,温经解表也.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上工治其萌芽,防微杜渐为医工之本;了彻方意,临证自可活泼圆通;学古而不忘今,握新信息而充视野.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原文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常用发表之剂,主要用于少阴表证。  相似文献   

12.
麻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笔者运用剂量一般为附子3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此方为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之良方,原用于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四肢痠痛,欲寐无神,脉沉等。但于临床实际应用上,多用加味麻辛附子汤,即于上方中加入桂枝五钱,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二钱,故又称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或称加味麻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13.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14.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除痹止痛。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但究其病机总属阳气虚损,寒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不通则痛。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进行了探讨,为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以里寒为特征的多种内伤杂病,均取得良好疗效.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笔者跟随导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医案四则     
韩萍 《当代医学》2009,15(31):158-159
1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 夏某,2008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发热恶寒半天。患者于昨天下午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神乏困倦,自服日夜百服宁片2次,至傍晚时分恶寒反觉加重,身痛欲睡,手足冰冷,无汗出。现病T37.6℃,舌淡苔薄润,脉沉稍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少阴兼表证,治宜温经解表。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的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近年来,笔者取《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疗效颇为满意,临床一得,总结以下。一、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慢性肺心病《伤寒论》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原  相似文献   

19.
<正>麻黄附子甘草汤作为仲景经方的代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302条有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 (炙),附子一枚 (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16条原文则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本方见于《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寒、解表、利水作用。对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阳气不得宣达的病机最为相宜。近年来又开拓了新的用途。 1、血管神经性头痛:一妇女有头痛史5年,每因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作。头紧痛或如针剌,尤以左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