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或影像证实的椎动脉狭窄的CTA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6例患者有椎动脉血管异常,其中走行明显迂曲1例,狭窄或狭小3例,1例血管变异,2例有管壁钙化性斑块.结论 CTA检查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常用检查方法,有助于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讨论其CT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CT血管造影(CTA)检出脑内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2例,急性脑血管梗塞5例,血管狭窄2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或影像证实的椎动脉狭窄的CTA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6例患者有椎动脉血管异常,其中走行明显迂曲1例,狭窄或狭小3例,1例血管变异,2例有管壁钙化性斑块。结论 CTA检查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常用检查方法,有助于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方法分析了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26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经后台工作站多功能后处理技术处理,并比较CT表现与DSA.结果26例脑血管病变,CT血管造影(CTA)检出急性脑血管闭塞8例,血管狭窄2例,脑内动脉瘤9例, 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4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CTA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家荣  俞同福  李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28-192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2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已确定或疑似患者行团注、快速容积扫描,将扫描获得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多种技术图像重建。结果检出46例主动脉夹层,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55例主动脉瘤,5例正常主动脉。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9.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脑血管造影(CT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VR SSD MIP重建,本组35例,正常5例,异常30例,其中动脉瘤10例,狭窄和闭塞8例,烟雾病2例,多发动脉硬化10例。结果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显示颅内主支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走向、位置、大小。结论16排螺旋CTA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血管变异的诊断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 T血管成像诊断的颈部动脉血管变异20例.结果 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椎动脉行径异常3例,单侧双腔椎动脉及窗式椎动脉变异5例,左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变异9例,头臂干变异1例.结论 16层螺旋C 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颈部动脉血管变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颈部手术及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伟  黄伟  刘玉凯  熊图  邓磊 《大家健康》2017,(10):49-50
目的:分析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5例在临床上疑似恶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颈部血管扫描,并对所有患者施以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45例患者的图像均清晰,且对其颈部内外动脉、椎动脉以及相应分支、颅内主要动脉及其相应一级分支均显示良好,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最后诊断结果显示42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相应血管痛变患者,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头颈部血管,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皓  杨善华  王红  马景旭 《农垦医学》2009,31(6):520-52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CPR、MIP、VR)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178例CTA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病例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可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主干及其2、3、4级分支,符合诊断要求。结论:智能跟踪峰值的测定及循环时间测定确定扫描时间比较准确,经验值法对肝脏、颅脑血管成像简单易行。结合CT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脑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结论:认真的检查前准备、精细的扫描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16层螺旋CT脑动咏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徐益明  卢道延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1):1307-13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全部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结果 ①按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12例;②18例均可较好的显示破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③2例支架术后复查,显示支架膨胀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变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头颈部检查阳性病例.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行1 mm薄层重建,造影剂量按1.5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扫描延迟时间16~18 s.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等,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2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6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3例,海绵窦瘘2例,脑内动脉瘤23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52例CTA对于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病变与周围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清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3):254-255
颅内血管性病变以往临床上主要依靠其表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具有无损伤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多方向及任意层面显示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已显示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  咸耀林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0):920-9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A检查的AD,以轴位图像为基础,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及胸腹主动脉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清晰显示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位置、数目。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刨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是AD可靠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林珏慧  林顺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879-288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及优化扫描参数。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3例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颅脑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使用直接确定延时时间法及智能监测自动触发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通过3D软件的多平面重建(M RP),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立体漫游容积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33例中31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颅脑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6例,颅脑肿瘤性病变4例,颅脑血管未见异常14例,通过CTA重建均能明确诊断。结论:C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扫描延迟时间以智能监测触发扫描方法为优,VRT重建的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h最佳扫描技术方法。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31例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两种参数进行扫描:A组15例患者选用螺距为1、120mhs,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16例患者选用螺距1.35、160mAs,扫描方向自颅顶至主动脉弓,其他参数相同。评估两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像和血管的强化值。结果B组重建的图像优于A组,检测点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强化值B组高于A组,直窦强化值B组低于A组。结论16层螺旋CT联合CTA成像时,采用螺距1.35,160mhs改变扫描方向的方法,可重建出更优质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