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核糖核酸(RNA)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血浆透明质酸(HA)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影响,将54只日本家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病理组、RNA组。病理组和RNA组每兔感染血吸虫尾蚴(100±1)条,30d后用吡喹酮杀虫并对RNA组用RNA治疗,于用RNA后第40、70、100d,每组随机选6只兔取血和肝供检测备用。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HA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组织HYP含量。结果RNA组HA于100d时(4.66±1.35)μg/ml,显著低于相同阶段的病理组(10.16±2.52)μg/ml(P<0.01);RNA组HYP于100d时(7.24±1.24)μg/mg肝粉,亦显著低于病理组相同阶段(10.85±1.73)μg/mg肝粉(P<0.01)。表明RNA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血浆HA和肝组织HYP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RNA和马洛替酯对肝组织亏微结构的地72史家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病理组、RNA组和马洛替酯组。于用RNA或马洛替酯后第40、70、100天,每组随机选6只取肝和血,分别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用RIA法测定血浆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RNA组和马洛替酯组贮脂细胞、Kupffer细胞增生活跃程度均明显低于病理组,贮脂细胞周围胶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V和HCV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放免和酶标法分别测定晚血、慢血和自然人群血清的HBSAg和抗HCV,分成HBSAg阳性组,抗HCV阳性组和双阴性组,用放免法和生化法测定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即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结果:晚血的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高于慢血,后者又显著高于自然人群。晚血的HBsAg和抗-HCV阳性组的HA、LN和PCⅢ均显著高于阴性组,慢血的HBsAg和抗-HCV阳性组的PCⅢ显著高于阴阳组,而HA和GST没有。结论:HBV和HCV可能有促进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疗效考核作用。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将感染兔分成2个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10周后检测HYP及HA含量,同时解剖兔模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服药10周后血清HYP、HA含量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组织病理学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HYP、H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归补血汤对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血清HYP、HA是肝纤维化疗效考核较好的无创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和HCV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放免和酶标法分别测定晚血,慢血和自然人群血清的HBSAg和抗HCV,分成HBSAg阳性组,抗HCV阳性线和双阴性组,用放免法和生化法测定其血清肝纤维化即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结果:晚血的肝纤维化和指标显著高于慢血,后者又显著高于自然人群,晚血的HBsAg和抗-HCV阳性组的HA  相似文献   

6.
用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电镜进行肝超微结构观察到软肝冲剂可使大鼠肝细胞病变明显减轻,肝血窦内胶原纤维及贮脂细胞减少。降低胶原纤维所占肝脏百分比,40 d与 65d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均 P<0. 01。对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胶原纤维占肝脏面积百分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0. 01,说明软肝冲剂是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核糖核酸可以减轻病变程度,阻抑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透明质酸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小鼠分成3组,感染组和黄芪注射液组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于感染后第35天用吡喹酮除虫,同时对黄芪注射液组小鼠用黄芪注射液处理。正常组不感染尾蚴。于感染后42天、63天、84天和105天分别取每组小鼠各5只,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黄芪注射液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3天、84天、105天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显著低于同期感染组(P<0.05~0.01);在感染后第84天和105天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同期感染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有一定预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吡喹酮加核糖核酸治疗对感染血吸虫家兔血浆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糖核酸(RNA)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已有报道[1],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加RNA对感染血吸虫家兔血浆TNF-α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家兔72只,体重2.0-2.5kg,3月龄,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组、B感染未治疗组、C感染+吡喹酮治疗组、D感染+吡喹酮+RNA...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家兔肝癌的初步实验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用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家兔肝癌的实验结果,A组每只家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从感染后62d开始,每周每兔用1%二乙亚硝胺水溶液灌胃1次,剂量为25mg/kg,共15次,结果5只兔中有3只诱发肝癌,诱时时间分别为273,394和476d,B组每只家兔用A组同法感染尾蚴及投二乙基亚硝胺,但在感染后55及80d,分别灌胃给予吡喹酮作2次病治疗,每次剂量为0.3g/只,7只兔中仅1只发生肝  相似文献   

11.
秋水仙碱治疗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只家兔1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5条,4个月后可导致肝纤维化。其中4只兔感染4个月后,每日服秋水仙碱40μg/kg,连服7 wk。另4只兔为正常对照。观察秋水仙碱治疗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图象分析仪进行形态测定胶原微纤维在狄氏腔内及肝细胞周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秋水仙碱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使狄氏腔内及肝细胞周围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微纤维减少。感染组与治疗组胶原微纤维面积占所测量肝组织面积的百分数分别为42.5%和0.2%(P<0.91).提示秋水仙碱有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治疗鼠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及其对肝色素沉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昆明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及干扰素γ+安络化纤丸治疗组.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只)攻击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连续干预8周,观察肝色素沉积及血吸虫卵肉芽肿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荧光定量法检测肝组织TGF-β1 mRNA、组织病理学评价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肝色素沉积百分比与TGF-β1 mRNA量呈相关性,相关系数=0.8;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治疗后明显减轻鼠血吸虫肝组织纤维化、减少色素沉着、使虫卵肉芽肿变小、下调Ⅰ及Ⅲ型胶原的表达及减少TGF-β1 mRNA量表达,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色素沉积量与TGF-β1 mRNA量有一定相关性,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明显减轻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下调Ⅰ型及Ⅲ型胶原及TGF-β1 mRNA表达、减少色素沉积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感染日本血吸虫动物组织内不同时期免疫物质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和小鼠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周起,在肝、肠组织内即存有虫卵抗原;感染后8~16周抗原水平达高峰;16周后抗原水平渐趋下降。家兔和小鼠在感染后6周起,均于肝组织内测出了IgG抗体;感染后8~16周抗体达高峰;20周后抗体水平下降,肝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病变也减弱。组织内虫卵抗原和抗体的动态变化与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表明血吸虫卵抗原是肝组织虫卵肉芽肿病变的致病因子。肝组织内抗体水平的消长,也与感染动物组织内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家兔34只,体质量2.0~2.5kg.取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置于150 ml三角烧瓶内逸蚴,每只家兔经腹部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血吸虫后第13周开始,每周B超检查家兔肝脏.在感染18周后,当B超确定家兔肝发生了纤维化,将家兔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只,治疗组按口服当归补血汤剂量分为高剂量组(50g/kg)和低剂量组(5 g/kg),每组11只.治疗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周,对照组不予治疗.在治疗开始时,3组家兔同时给吡喹酮进行杀虫治疗,吡喹酮剂量按300mg/kg,1次灌服.10周后解剖家兔,取出肝脏,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采用Scheuer法.结果 家兔感染18周后,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粗网络状,高回声光带光斑,"地图样"改变,肝脏形态异常,门、脾静脉内径增宽,表明肝硬化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光镜下,高剂量组家兔肝脏有纤维化表现或轻度纤维化,肝脏汇管区扩大,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低剂量组家兔肝脏轻微或中度纤维化,肝脏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小叶结构保留;对照组家兔肝脏出现严重纤维化,肝脏汇管区周围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虫卵结节的分布.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5,P<0.01);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高剂量与低剂量当归补血汤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终止和逆转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与病人(晚期)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感染日本血吸虫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经杀虫治疗,均在感染后28周解剖,两组间肝纤维伦程度有明显差异(P<0.001)。血清TNF水平与肝组织学检查肝纤维化程度,肝胶原含量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等相关。晚期病人亦获类似的结果。提示血清TNF水平可作为肝纤维化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兔脂肪肝肝脂酶活性变化及茶多酚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肝组织中肝脂酶(HL)活性变化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关系,探讨茶多酚对HL活性变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分为三组:脂肪肝组6只喂高脂饲料;茶多酚组7只喂高脂饲料,同时口服茶多酚200μg·g-1·d-1;正常对照组6只喂普通兔饲料。实验8周后测定血脂水平、血浆HL活性水平,肝组织做病理形态学检查同时用吐温法行HL活性染色,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脂肪肝组均产生重度混合型脂肪肝,血总胆固醇(TC)为(28.49±5.99)mmol/L,正常对照组为(1.11±0.82)mmol/L,t=21.654,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12.15±1.95)mmol/L,正常对照组为(0.71±1.14)mmol/L,t=12.400,P<0.05;肝组织MDA含量为(75.58±29.88)nmol/mg,正常对照组为(43.64±16.95)nmol/mg,t-2.278,P<0.05。每100μm2肝组织中HL活性点个数为1.76±0.10,正常对照组为4.14±0.05,t=3.306,P<0.05。茶多酚组:肝脏病理改变5只兔为中度混合型脂肪肝,2只兔为轻度混合型脂肪肝,明显轻于脂肪肝组。血TC为(16.87±6.58)mmol/L,明显低于脂肪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5.786和3.968,P<0.05)。血LDL-c为(5.10±4.19)mmol/L,明显低于脂肪肝组(t=2.478,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t=3.7634,P<0.05)。肝组织MDA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 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 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表明Ⅵ型胶原的检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