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环孢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1周、3周和6周后,分别经肺静脉和门静脉灌注取虫。实验显示,药物体外抗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呈时间、剂量和虫龄依赖方式,童虫和雄虫对药物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FITC—ConA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以及虫体表膜通透性。方法 人工制备曼氏血吸虫童虫,使用FITC—ConA进行标记,环孢素A体外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照。结果 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淡蓝色变成亮蓝色,虫体可见多个亮蓝色小点,虫体表面损伤。结论 环孢素A能增加童虫表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超微病理改变。 [方法 ]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 6wk后 ,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集虫体。将虫体放入含有 2 0 μg/ml环孢素A的M199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药物所致的虫体损害。 [结果 ]药物作用后 ,大多数雄虫皮层肿胀、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皮层外膜破溃、皮棘脱落、合胞体极度破坏 ;个别雄虫皮层出现空泡 ;雌虫皮层极度空泡变及合胞体受损。 [结论 ]环孢素A具有直接抗曼氏血吸虫的作用 ,合胞体受损是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MF1小鼠人工感染曼氏血吸虫六周后,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虫。雌虫暴露在含有不同剂量环抱素A的199培养液中体外培养。24小时后,经药物作用后的虫体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雌虫体表嵴结构肿胀;外皮层基质出现空泡;卵黄细胞崩解、卵黄球减少;肠上皮细胞破坏,微绒毛缺损。本结果表明,环孢素A对曼氏血吸虫雌虫具有直接作用,虫体外皮层、卵黄细胞和肠上皮似乎是药物攻击的靶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以及虫体表膜流动性。 方法 制备童虫,环孢素A体外作用,AF18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 结果 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绿色变成黄色,虫体表面损伤。 结论 环孢素A增加童虫AF18的含量,减低童虫表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孢素A抗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童虫,环孢素A体外作用,AF18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定量童虫荧光素的分布以及测定光漂洗后童虫荧光素的复原率。结果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绿色变成黄色,虫体表面损伤;随着环孢素A剂量加大,童虫荧光素定量增加;童虫光漂洗后荧光素的复原率大幅度降低。结论环孢素A增加童虫AF18的含量,降低童虫荧光素的复原率,减低童虫表膜流动性;提示,表膜是药物作用的靶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以及虫体表膜流动性。方法制备童虫,环孢素A体外作用,AF18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绿色变成黄色,虫体表面损伤。结论环孢素A增加童虫AF18的含量,减低童虫表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环孢菌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6wk后,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虫。虫体暴露在含有25μg/ml环孢菌A的199型培养液中体外培养。药物所致的虫体损害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雄虫较雌虫体外对环孢菌素A更敏感,药物作用8h后,雌虫皮质基层有空泡形成;药物作用16h后,雌虫外质膜破溃、皮棘松动;药物作用24h后,雌虫实质中有空泡形成、卵黄腺细胞破坏、卵黄小滴减少,雄虫基质有巨大空泡形成、皮棘缺损。结果显  相似文献   

10.
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6wk后,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虫。虫体暴露在含有25μg/ml环孢菌素A的199型培养液中体外培养。药物所致的虫体损害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雄虫较雌虫体外对环孢菌素A更敏感,药物作用8h后,雌虫皮质基层有空泡形成;药物作用16h后,雌虫外质膜破溃、皮棘松动;药物作用24h后,雌虫实质中有空泡形成、卵黄腺细胞破坏、卵黄小滴减少,雄虫基质有巨大空泡形成、皮棘缺损。结果显示,环孢菌素A具有直接杀虫作用,外皮质似乎是药物首先攻击的靶结构,而25μg/ml环孢菌素A是较理想的作用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仅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第58、59、60天每日以2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灌胃治疗小鼠,治后35d剖杀小鼠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作病理学观察;以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结果 敏感株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及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治疗组则由少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大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治疗组肉芽肿的面积明显大于治疗组,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但抗性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均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两组虫卵肉芽肿的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鼠体内吡喹酮的治疗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在肝组织中,敏感株虫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高于抗性株。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联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我国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雌、雄及雌雄合抱虫体可溶性抗原(AWA),结果上述三者与相应感染动物血清及慢性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分别显示出4~20、6~34和3~29条反应带;一地日本血吸虫AWA与各地感染鼠血清反应呈明显相似,而不同地区虫体AWA与各感染鼠血清反应性之间则显示出大的差异性;与不同感染宿主血清(感染鼠、兔和病人血清)的反应带及其分子量互不相同;各地雌、雄虫之间也不同,一般雄虫较雌虫反应带多且强;不同宿主(兔和鼠)体内获取的江苏虫体AWA的反应性也存有差异。提示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血清反应性存在着地区及性别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性状可能系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环孢菌素A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环孢菌素A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和成虫具有明显杀灭作用,同时对童虫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抑制感染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反应。环孢菌素A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终宿主致病作用的强弱.方法采用浸尾法以200尾蚴/鼠逐只感染远交系CD1鼠,感染57 d后采集鼠粪便计数虫卵;78 d后剖杀鼠收集成虫计数并摘取肝脏和肠做组织虫卵计数;95 d后取肝组织,切片、染色测量虫卵肉芽肿面积和周长.比较抗性株与敏感株对终宿主的易感性、产卵量和肝虫卵肉芽肿面积.结果抗性株和敏感株感染鼠成虫回收数为22.5条/鼠和21.8条/鼠;抗性株感染鼠粪便虫卵数为68.6只/100 mg,敏感株为31.7只/100 mg,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感染第78天,抗性株组织虫卵数为8 364只/对成虫,敏感株为4 665只/对成虫,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敏感株产于肝和肠组织虫卵数为1 540只/对成虫和3 124只/对成虫,抗性株分别为4 297只/对成虫和3 887只/对成虫;抗性株和敏感株感染鼠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为392 236μm2和523 263μm2,周长分别为2 385μm和2 882 μm,两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抗性株在粪便与组织中产卵量均高于敏感株,故抗性株对终宿主的致病作用强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