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病理特点、临床病理分型及合理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和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2例共分为3种类型(7个亚型),采用手术、或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其中:(1)下腔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99例;(2)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0例;(3)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4)改良脾-肺固定术12例;(5)经右心房手指破膜或球囊导管扩张术5例;(6)常温直视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除术5例;(7)肠腔转流术11例;(8)肠颈转流术3例;(9)肠房转流术5例;(10)腔房转流术4例;(11)门腔转流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11例。手术死亡率1.2%(2/172)。全组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12例复发,复发率7.0%,其中4例因肝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结论:布-加综合征术前诊断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布-加综合征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纳米粒子包载的靶向蛋白激酶B(PKB)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局部转染对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PKB的RNA干扰基因载体,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建立自体颈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共72只,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载体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8 d取材;常规HE及Verhoeff 染色,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PKB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变化,HE和Verhoeff 染色观察内膜厚度,TUNEL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转基因组内膜中PKB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7,14,28 d转基因组静脉内膜增生厚度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细胞凋亡率较其他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转基因载体;沉默PKB基因表达能有效地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促进VSMC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经肝动脉灌注对兔正常肝脏组织的影响。方法:14只4~5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5±0.2)kg,按注入生理盐水或PLE的量分为假手术组、实验A组(低剂量组)和实验B组(高剂量组)。各组兔均开腹穿刺肝动脉,按分组剂量注入PLE。术后1,2,4,6周取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链(PDGF-B),并行图象分析。结果:A组HE染色肝细胞呈一过性水样变,变性在2周时最重,至6周已明显减轻。B组HE染色2周时肝细胞明显水样变,4周时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6周时部分肝组织出现明显假小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DGF-B在肝细胞胞膜及纤维间隔中有明显表达。结论:经肝动脉灌注PLE可导致正常肝脏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PDGF-B参与了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处理和预防(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4月5例医源性重要动脉损伤及其处理情况。结果总体恢复顺利,但医源性动脉损伤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P=0.0302),明显延长手术时间(P=0.076)和住院天数(P=0.0080),显著增加医疗费用(P=0.0040)。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预防远远重于治疗;对已发生的医源性动脉损伤术中正确处理是关键,切忌盲目钳夹,以免造成或扩大动脉损伤以至于无法弥补;损伤动脉的修复首先要确保动脉修复后内膜面的光整和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5.
谷化剑|冯贤松|辛小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192-196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IBDI)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9月期间56例术后发生IBDI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6例IBDI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所致分别为36例(64.3%)与12例(21.4%),胆总管探查术所致5例(8.9%),胃癌根治术所致3例(5.4%);术中发现胆道损伤33例(59.0%),术后发现胆道损伤23例(41.0%);分别行胆道修补、重建、胆肠吻合、胆道支撑等胆道修复方式,其中3例经3次修复术后仍再发胆道狭窄、肝内胆管结石,3例因术后感染性休克或肝衰竭死亡,术后随访优良率为89.3%(50/56),疗效差占10.7%(6/56)。
结论:IBDI原因与局部解剖变异因素、病理因素、术者技术因素有关;IBDI需根据其发生原因、发现时间、损伤部位与程度,胆管狭窄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因素行个体化胆道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的形成原因和各种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妇科手术后22例(42.3%),产伤(接生处理不当)后14例(26.9%),结直肠手术后13例(25.0%),其他原因所致3例(5.8%)。瘘口位于低位直肠27例(51.9%),中位直肠10例(19.2%),高位直肠15例(28.9%)。仅予非手术治疗9例(17.3%),接受永久性转流性肠造口(袢式横结肠造口)8例(15.4%),经各种途径手术修补35例(67.3%)。9例非手术治疗无效。接受永久性肠造口的8例术后症状减轻但瘘口未愈。35例手术修补的总治愈率为77.1%(27/35);其中经肛门括约肌途径(Mason术)、经肛门、经腹、经会阴和经阴道途径修补术的治愈率分别为100%(8/8),100%(2/2),83.3%(5/6),0%(0/1)和66.7%(12/18)。在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手术修补中,Mason术的治愈率高于经阴道修补术(100%∶〖KG-*2〗〖KG(*7〗66.7%)。结论: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系因产伤或手术处理不当损伤直肠阴道隔所致。手术修补是直肠阴道瘘惟一的治愈手段。Mason术是治疗中、低位(尤其是中位)直肠阴道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血管内异物更为常见。随着医疗有创操作的增加,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发生也逐渐增多,这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思路也引起了临床医生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诊治此类患者,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本文将立足于我中心近2年血管内异物的诊治经过,以及结合现有文献的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以期对临床上类似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分享。方法:收集我中心近2年诊治的4例血管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异物的来源及特点、手术的过程及经验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梳理。对现有国内外针对此类疾病的文献报道进行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学习和总结。结果:4例患者均属于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其中1例是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丝脱落引起,2例是由于PICC导管的断裂引起,另外1例是由于腔内介入手术对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栓塞过程中弹簧圈部分脱落至腹主动脉腔内引起。4例患者均无异物相关的临床表现,均在介入下通过单弯导管配合鹅颈圈套器的方式成功取出异物,且异物完整性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任何异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尽管无法完全避免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尤其是医源性的因素,但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已发生的血管内异物,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异物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极其重要。腔内介入治疗作为血管内异物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异物回收率高、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等独特的优势,而且其疗效也已经得到了证实。除此之外,腔内介入手术过程中还需具有多种可选择适宜的介入器械以及经验丰富的手术操作医师。 相似文献
8.
医源性胆管损伤156例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0年中15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修复后再手术作为判断疗效标准。结果 总的再手术率为85.71%(126/147),LC,OC,OC+胆管探查术胆管损伤修复后再手术率分别为95.24%,87.27%,62.50%,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手术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关系(P>0.05),与损伤原因,修复手术时机和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结论:胆管损伤修复术后,疗效较差,再手术率较高。修复术力争术中,术后早期(<48h内)或4周后处理,可减少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后不同的胆道再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例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2例采用胆总管局部修补,3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直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采用充分引流,术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22~46 d,平均住院时间为31.5 d。结论根据损伤的具体部位、破口大小、合并症及发现时间的早晚,对不同病人采取个体化治疗;对胆总管下段损伤的预防及早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经验。方法对2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病例中,痊愈出院17例(81%),死亡1例(4.8%),死亡原因为胆汁性腹膜炎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3例术后晚期胆管狭窄患者,经单纯的ERCP扩张并置支架内引流,效果不佳,自动放弃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的17例患者中,术后1年有3例出现胆管炎反复发作,影像学证实为胆管再狭窄,经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提高对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认识和术中细致的解剖是预防的关键。胆管空肠吻合术是医源性胆管损伤或损伤性胆管狭窄的修复重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肝外伤12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外伤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手段治疗的各种肝外伤的临床资料 ,包括非手术治疗 2 7例 (中转手术 3例 ) ,手术治疗 99例。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治愈 2 4例 ,中转手术 3例 ;手术治疗 10 2例 (包括中转手术 3例 )治愈 95例 ,死亡 7例。总治愈率 94.4% ( 117/12 4) ,病死率 5 .6% ( 7/12 4)。 5例死于肝内血管损伤大出血 ,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术后并发症有 :膈下感染 3例、肝内脓肿 6例、腹腔积液 8例、切口感染 7例和腹腔脓肿 2例 ,均治愈。结论 对I型肝外伤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II~IV型肝钝性损伤 ,血液动力学稳定可行非手术治疗 ;II~VI型肝损伤、伴腹腔大出血或其他脏器损伤者 ,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源性消化道损伤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近10 年有关消化道医源性损伤患者19 例。结果 2 例器械性损伤,15 例腹腔手术过程中误伤,1 例取环损伤及1 例嵌顿疝手法复位损伤;1 例食管损伤行保守治疗,其余均行手术治疗。因肠瘘而手术死亡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 例,手术治愈率94-4% 。结论 重视医源性消化道损伤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注意选择时宜手术时机和方式,是提高临床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