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不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不同病例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 6例 ,5例痊愈出院 ;5例非手术治疗 ,痊愈 3例。结论 手术治疗迟发性脊髓损伤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不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病例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6例,5例痊愈出院,5例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结论:手术治疗迟发性脊髓损伤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吴晔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78-2379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颅骨牵引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2例颈椎损伤患者采取颅骨牵引治疗及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52例患者3例因高位截瘫抢救无效死亡,其余49例均平稳过渡到手术继而进入康复治疗过程。结论颅骨牵引是颈椎损伤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成功的护理是术前、术中牵引复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髓完全性损伤的治疗问题.方法报告了8例外伤性无颈椎骨折脱位型颈髓完全性损伤非手术治疗结果.结果按Frankel分级,8例中仅有3例进步至B级.文中分析了颈髓完全性损伤早期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并探讨了颈髓在无颈椎骨折脱位情况下出现颈髓损伤的临床机制.结论通过对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分析,认为一过性损伤是造成无骨折脱位型完全性颈髓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于提高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认识及诊治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对96例外伤性脾破裂者的致伤因素、伤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术式选择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根据脾损伤的程度、部位并参照Call分类法,而采取相应的保脾或切脾手术治疗.本组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3例因继发性出血主动中转手术,3例延迟性大动脉被动中转手术;手术治疗86例,6例中转手术共92例.施行各种不同的保脾手术20例,其中脾缝合修补术8例;脾修补加脾动脉结扎术5例;施行脾部分切除术7例;施行脾全切除72例,其中18例行脾切除加自体脾块移植.并对49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根据不同伤情,进行相应治疗.结果 治愈93例,3例死于重度脾破裂合并严重复合伤.结论 任何保留脾手术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非手术治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较高的失败率,因此对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应持谨慎态度,而对脾破裂采用脾切除术的疗效应予以肯定.对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应根据脾损伤的程度、部位、出血的数量与速度,以及有合并伤等而采取相应的保脾或切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覃建雄  王昆  杨寿佐 《海南医学》2008,19(4):102-103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44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治疗,比较根据不同损伤程度而采取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并分析各种不同术式。结果本组44例,非手术治疗13例,31例采用1-3种术式治疗,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肝破裂应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并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相应术式,多数需几种术式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alo-vest外固定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5月采用Halo-vest外固定或联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单纯行Halo-vest外固定11例,联合手术治疗50例.手术无相关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32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其中新鲜损伤26例,陈旧性损伤6例。其中28例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随访观察,26例完全恢复,6例残留手指麻木和局部不适。植骨在3个月内牢固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断钉及断板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发病机制特殊,手术治疗可使不稳的颈椎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有效地防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脏外伤的治疗方法,提高肝脏外伤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从1997年到2007年期间所收治的肝脏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直接手术69例,非手术治疗28例,全组织死亡7例,治愈者出现各种并发症12例次.结论 肝脏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可采取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瑜  席卫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2):329-329
按照病因对颈椎病进行分型,可分为先天因素,比如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畸形等;以及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这其中先天因素占一部分,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较常见。现代人生活中看电视、电脑时姿势不当,看书过久,均会导致颈椎病的产生。我们可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分为前路或后路减压两种方法,护理的重点是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非手术治疗可采取牵引、颈围制动等方法。非手术治疗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确诊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充分评估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压迫程度。术中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术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辅以康复治疗效。结果:术后随访7~21个月,39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及神经、血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JOA评分治疗评分改善率为43.17%,神经损伤均有恢复,脊髓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前路内固定术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术具有有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我院1951~1982年末收治颈椎及颈髓损伤449例。主要根据受伤姿势、症状、体征、X线片诊断,如体征存在X线片改变不显著也不能忽视颈椎损伤。非手术治疗组236例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32.6%,前方减压植骨固定手术组126例恢复好转率72.2%。全部病例死亡率占25.7%。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诊断和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近4年来17例曾诊断为无脊髓损伤的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受伤机制、致伤力分级、辅助检查和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13例,观察治疗前后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结果保守治疗的4例患者中,有共2例治疗效果良好,骨折愈合差的有1例、关节突脱位复位后颈椎稳定性差的有1例,但均未出现脊髓受损伤的情况。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术后当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治疗效果良好的有7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的有1例、暂时性声音嘶哑的有2例,供骨区疼痛的有3例。术后6个月随访的患者颈椎的稳定性重建效果均达到良好。所有病例患者无脊髓神经受损或加重,无食管瘘及颈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无脊髓损伤的稳定性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应行坚持牵引、制动、复位、固定的原则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中前路手术除了可以达到减压及恢复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的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AO系统,Spine-tech,Orion系统)内固定,结果:除1例皮肤伤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肿出,断裂现象,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实,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 (AO系统 ,Spine -tech ,Orion系统 )内固定。结果 :除 1例皮肤伤口感染 ,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 ,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 ,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 ,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 ,内固定确实 ,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及对颈椎活动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对实施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CDF组28例、ACCF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ACCF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ACDF、ACCF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ACDF、ACCF组患者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未发生并发症,ACCF组发生声音嘶哑3例、切口感染2例、植骨未融合1例;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CDF与ACCF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两者效果相当,但ACDF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颈椎急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的CT三维重建图像,并与轴位螺旋CT图像比较。结果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中,无骨折性寰枢椎脱位5例;颈椎骨折13例,其中并有寰枢椎脱位4例,下颈椎体旋转或/和脱位3例。结论在轴位螺旋CT图像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颈椎急性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价,避免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何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705-3708
脊柱为转移性骨肿瘤最常见的部位,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占脊柱转移瘤的8%2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然而,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放疗、化疗为常规保守治疗方法,亦可作为外科治疗后的一种辅助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在颈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