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机检查的图像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GIST患者纳入研究,给予64排螺旋CT扫描,同时结合患者的病理学资料作对比评估。结果本组45例GIST病例均由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良、恶性各有13例和32例。统计学处理提示GIST的良恶性与其形态、边缘及密度等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操作简单、显像清晰,对早期鉴别诊断GIST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建榕  蔡美花  蒋铭 《四川医学》2012,(11):2040-204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且术前行多层螺旋CT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7例间质瘤中病理诊断良性11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27例。经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等指标与其良恶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的各项特征,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为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块直径4cm,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35Hu;恶性肿块直径5~12cm,7例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丽君 《中外医疗》2010,29(28):169-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和影像分析。结果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在动脉期有明显强化,持续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也无出现强化。有13例未能显示出与胃肠壁有关系。2例患者合并了肝转移。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起源和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很好的弥补横断位图像对肿瘤定位的困难,为提早确诊提高治愈率作出贡献,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的5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以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的影像诊断价值。结果:对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现恶性肿瘤27例,潜在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13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45%、92.45%和100.00%,敏感度为88.89%、92.31%和100.00%,特异度为96.15%、92.50%和100.0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MSCT影像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且影像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1例?病灶最大径2.3~16.5 cm,13例体积较小(< 5.0 cm),多呈类圆形(84.6%,11/13),密度均匀(92.3%,12/13),境界清(100%,13/13),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22例体积较大(> 5.0 cm),多呈不规则分叶状(86.4%,19/22),密度不均匀(90.9%,20/22),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81.8%,18/22),少数可见出血(13.6%,3/22)?溃疡(13.6%,3/22)及钙化(9.1%,1/22),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31.8%,7/22)及伴有远处转移(27.3%,6/22),增强后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或瘤旁可见增粗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43例GIST患者,分别行常规检查、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观察64排螺旋CT扫描下胃肠道间质瘤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64排螺旋CT扫描定位诊断准确率[95.35%(41/43)]高于常规诊断[62.79%(27/43)],64排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准确率[93.02%(40/43)]高于常规诊断[60.47%(26/43)](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应用于GIST患者可提高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有利于GIST的早期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胃肠道间质瘤分别位于食道2例、贲门区2例、胃2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2例、回肠4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后腹膜1例。CT图像显示肿瘤可位于腔外、腔内或跨腔内外生长,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大部分边界较清,其内部可发生囊变、坏死、出血、钙化等,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64排CT密度分辨率高,经重建后的图像可多方位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生长方式、瘤内构成及毗邻关系,MIP血管成像还可以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为肿瘤的定位、定性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展开研究,45例患者先接受常规CT检查并以此作为对照组,后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此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在检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以及有无转移诊断符合率上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高于常规CT,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在实践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螺旋CT表现。使用GEPROSPEEDF1I双层螺旋CT检查,12例平扫+增强,1例仅平扫。结果: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肠系膜1例。直径5cm以下者7例,直径6-10cm者4例,直径大于10cm者2例。术前CT定性正确11例,定位正确10例。手术病理报告:高度侵袭风险5例,中度侵袭风险3例,低度侵袭风险3例,极低度侵袭风险2例。结论: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鉴别.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螺旋CT扫描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结果 肿瘤来源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结肠2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平均径线7.6cm,边缘清楚8例,边缘不清7例,15例都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呈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延时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无特异性,MSCT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对病变定位、定性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以往归为平滑肌肿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现在认为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组织的非定向化的肿瘤,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胃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