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查阅近些年来关于儿科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总结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时的主要临床不良表现。指出儿科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临床研究中缺少观察对象、药代动力学复杂性、药品说明书中无儿童的临床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科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儿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8月儿科135例应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研究,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儿科中药注射中发生的不良反应频率高,尤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类型最为常见,与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药物制备工艺、滴注速度过快、用药不当、临床研究时缺少研究对象、不完善的监管制度等相关。结论:儿科中药注射中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高药物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管理和规范,降低儿科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通过对1例疏血通注射液致呼吸困难的案例的分析,展开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临床用药、患者个体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临床须密切关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推动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树立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科学态度。方法汇总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报告的94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表格,记录后进行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ADR涉及4个品种,其中热毒宁ADR例数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发生率最高,占80.85%,其次是全身性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寒颤、发热。ADR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5~60min。94例ADR均转规良好,无死亡病例,其中"严重"ADR有3例,"新的"ADR有8例。结论我院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总体安全意识强,应持续加强儿童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患儿家长的用药教育及知情同意工作,促进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安全、科学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的原因。方法通过2006~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解读,不良反应监测资料,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找出防治措施。结论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范华荣 《北方药学》2013,(10):15-1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我院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中涉及中药注射剂的122例病例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境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364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小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461-3462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性方法,收集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与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50.22%。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结果: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材或药物自身的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的因素。结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规范各个环节,才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95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上报的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药物热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76例占80.0%;涉及27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冠心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5种注射剂共诱发63例不良反应/事件占66.3%。结论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楠 《中国药物警戒》2008,5(6):365-36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上报的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药物热为主,共36例次,占52.9%涉及13个注射剂品种,其中痰热清、双黄连、喜炎平3种注射剂共诱发27例不良反应/事件,占52.9%。结论应提倡中药口吸取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76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8—2010年576例中药不良反应中76例注射剂不良反应,结合中国传统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原因和药物的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用药频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结论: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应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4.
何昭华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16-16,36
目的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控,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分析以及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结果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有药物自身方面、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当、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不足等,合理的应用中药注射剂就应该从人、物和外界的监控和后续的研究三方面进行,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随着中药注射剂的繁荣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合理的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1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并从患者个体因素、中药注射剂自身因素、临床使用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成因,提出了建立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质量标准;辨证论治,规范用法用量等措施,以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科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该院儿科2009—2013年间中药注射液的销售数量及金额,对年度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及药物利用指数,以及抽取41张儿科住院处方,对其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作一分析。结果:2009—2013年间儿科中药注射液的用药频度同步性较好。结论:儿科中药注射液的使用较为合理,但尚需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22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可疑药品共计26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为170例次,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例次。抗感染药物中抗生素所占的百分比为61.65%,第三代头孢菌素达到55例次。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61.99%的患者出现了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229例不良反应停用可疑药物或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后,167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好转。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单次药物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等因素有关,临床需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葵涌人民医院的主要注射剂使用的患者病历、临床资料和不良反应的病历,收集医学期刊的中药注射剂对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收集200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42例采取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资料,引起不良反应的有39例,联用以上的有17例。结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必须加大对不良反应的检测,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的那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