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在酒精性心肌损害患者颈总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正常对照人群作为A组(对照组),67例酒精性心肌损害患者根据饮酒量分为3组:B组(20例,少量饮酒组),C组(25例,中等量饮酒组),D组(22例,大量饮酒组)。比较各组间应用ET技术获得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和脉冲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B、C、D组Ep、β、PWVβ值较A组高,AC值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饮酒量的不断增加,Ep、β、PWVβ值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能准确评价酒精性心肌损害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肥胖儿童颈总动脉弹性,探索儿童期肥胖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30例肥胖儿童双侧颈总动脉弹性参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与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肥胖组IMT、PWVβ、AC分别为(0.44±0.09)mm、(5.22±1.06)m/s、(1.79±0.28)mm2/k Pa,对照组IMT、PWVβ、AC分别为(0.42±0.10)mm、(6.88±1.04)m/s、(2.50±0.54)mm2/k Pa,2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77、1.52、1.69,均P>0.05),肥胖组β、Ep分别为(3.99±1.89)、(56.84±17.94)k Pa,对照组β、Ep分别为(3.11±1.61)、(39.45±17.19)k Pa,肥胖组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41、5.13,P<0.05或P<0.01)。结论肥胖儿童颈总动脉弹性在内中膜出现形态学改变前已有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变化. [方法]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高脂血症组、高血压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系数(β)、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并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高血压病组的Ep、β值、AI、PWVβ增高显著,AC显著降低(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的Ep、β值、AI、PWVβ增高非常显著,AC降低非常显著(P<0.01).和高脂血症组、高血压病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的Ep、β值、AI、PWVβ增高显著,AC显著降低(P<0.05). [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早期、准确、方便的评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总动脉弹性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蒙古族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指标,探讨分析ET技术在检测动脉弹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蒙古族高脂血症患者30例,按血脂异常(类型)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9例(标记为Ⅰ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组8例(标记为Ⅱ型);二者兼有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组13例(标记为Ⅲ型)。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1)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酒、吸烟、饮用奶茶)方面进行比较。(吸烟的标准:平均吸烟≥5支/d,≥1年;饮酒的标准:平均饮酒≥50ml/d,≥1年;饮用奶茶的标准:平均≥300ml/d,≥3年);(2)应用ET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获取颈总动脉的弹性参数,包括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弹性系数(Ep)、增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论 (1)高脂血症分类中的Ⅲ型对动脉弹性的损害最大;(2)Ⅲ型的患者年龄普遍偏高,男性居多,且饮酒、吸烟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人群;(3)ET技术对蒙古族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有定量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简称ET)定量评价青年吸烟者早期颈总动脉弹性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82位大学生(其中吸烟组39人,非吸烟组43人,全部为男性)双侧颈总动脉血管收缩期最大内径(Ds)、血管舒张期最大内径(Dd)、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中段内中膜厚度和窦部内中膜厚度。结果与非吸烟组相比,吸烟组的Ds、Dd、Ep、β、AC、AI、PWVβ、中段内中膜厚度和窦部内中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青年吸烟者颈总动脉时尚未发现其早期血管弹性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探讨早期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度体检者168人,分为对照组36例及糖尿病组132例。测定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U-MA)、餐后2 h血糖(P2h BG)及餐后2 h胰岛素(PINS)等指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正常与异常Hb A1c的颈动脉弹性指标,Spearman分析糖尿病组中血糖相关指标与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双侧IMT、β、Ep、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Hb A1c正常组与异常组的β、Ep、AC、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颈动脉的β、Ep、PWVβ与FINS、PBG、PINS成正相关,β、PWVβ与Hb A1c成正相关,AC与PBG成负相关。结论 ET可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对血管内皮功能作出早期评估,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用E—Tracking技术评价高血压早期颈动脉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评价高血压早期颈动脉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0例高血压患者(EH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弹性系数(Ep)、硬化值(B)、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顺应性(AC),并将高血压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EH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右颈总动脉Ep、β和PWV均升高(P〈0.01或〈0.05),AC降低(P〈0.01);两组Ds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组左、右颈总动脉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racking技术能较早地反映大动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75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硬化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膨大指数(AI),对比分析脑卒中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颈动脉弹性差异。结果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度(β)、弹性系数(E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膨大指数(A1)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脑卒中患者顺应性(AC)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定量检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及腘动脉的动脉弹性,评价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早期硬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和对照组4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得出其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所得动脉弹性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2型糖尿病组足背动脉及腘动脉的Eρ、β、PWVβ值升高(P﹤0.05),AC值降低(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在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之前,已出现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弹性的改变。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评价下肢动脉早期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方法 采集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组)及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的超声图像,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S/D),应用E-Tracking技术自动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s)、舒张末期内径(Dd)、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 ρ)、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β).结果肥胖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左侧颈总动脉(0.60±0.07)mm比(0.46±0.04)mm;右侧颈总动脉(0.61±0.05)mm比(0.47±0.03)mm,P<0.01],两组Ds、Dd、RI、PI、S/D和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Eρ、β、PWV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趋势,应用E-Tracking技术能快速、无创、准确地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1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05例健康人员进行脉压和脉搏波速度(PWV)检测。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脉压、P、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脉压与PWV密切相关.脉压与PWV不仅为动脉血管损伤的预测指标,而且可预测动脉功能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technology,ET)评价长期吸烟人群不同尼古丁依赖程度下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烟龄15~25年的长期吸烟人群进行尼古丁依赖问卷调查,按尼古丁依赖程度分为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三组,每组随机选取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应用ET技术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结果β和Ep长期吸烟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不同尼古丁依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长期吸烟各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不同尼古丁依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和Dd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可早期发现吸烟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并能直观反映尼古丁依赖程度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程度间的相关性,其具有无创、测量结果精确、操作便捷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颈桡动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与脑血管损伤的相关关系。方法 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凉山州州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和脑出血患者92例,并纳入同期对照96例。采用脉搏波速测定仪进行测定一侧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结果 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吸烟、饮酒、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TG、TC、HDL-C和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cfPWV和crPWV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面积PWV和脑出血不同部位PW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测定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动脉弹性的方法,能够提供中心大动脉的弹性参数,对评估血管功能状态有重要的价值,能够采用该方法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提前筛查,达到二级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ET技术检测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非冠心病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血管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硬化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管径增大指数、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顺应性.结果 两组血管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血管硬化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管径增大指数、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1.73±4.87、(172.38±37.24)kPa、(16.31±8.55)%、(9.74±2.85)m/s、(1.04±0.17)mm,均高于对照组的6.85±2.57、(90.58±22.37)kPa、(12.37±7.47)%、(5.71±2.17)m/s、(0.76±0.14)mm,冠心病组顺应性为(0.59±0.18)mm2/kPa,低于对照组的(0.91±0.37)mm2/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技术有助于早期评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弹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单纯肥胖青少年,按照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45例,血脂紊乱组35例.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血管硬化值(β)、血管弹性系数(Ep)、血管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测量颈动脉收缩期血管内径(Ds)和颈动脉舒张期血管内径(Dd).结果 血脂紊乱组TG、TC、LDL-C和HOMA-IR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HDL-C低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指数(BMI)、IMT、FPG、餐后2h血糖(2h 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和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MI、TG、LDL-C、HOMA-IR分别与β、Ep、AI、PWVβ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与Ds、Dd无明显相关性.TC、HDL-C、SBP、DBP与颈动脉各弹性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肥胖青少年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动脉内膜增厚等血管病变;血脂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与动脉血管弹性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HOMA-IR是影响血管弹性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妊娠女性35例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3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2例,子痫前期患者10例)应用ET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硬化度(β)、弹性系数(Eρ)、动脉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二维结构(IMT)的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β、Eρ、AI、PWVβ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明显升高,A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管弹性、内皮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及早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与脉压差(PP)之间的关系,证实动态误差分析系统对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方法:检测4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将受检人群在检测时的动态误差分别设置为15%〉误差〉119%,10%〉误差〉5%,5%〉误差.3种误差状态下分2组重复测量颈动脉-股动脉(CF—PWV)。检测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同时应用台式血压计进行血压测定,算出脉压差(PP)。结果:脉压(PP)≥60mmHg(7.98kPa)者的脉搏波速度CF—PWV显著高于脉压〈60mmHg者[(14.2±2.34)m/s和(8.5±1.81)m/s,P〈0.001]。脉搏波速度(CF—PWV)与脉压(PP)和年龄显著正相关(脉压r=0.529,P=0.000;年龄r=0.331,P=0.003)。结果显示,动态误差在10%〉误差〉5%,5%〉误差2种状态下各组人群的各节段PWV值无显著差异;而动态误差在15%〉误差〉10%时,与动态误差5%组比较。各节段PWV值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误差分析系统对PWV检测结果会有不同影响,选择误差较小的检测模式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脉压差(PP)与脉搏波速度(CF—PWV)密切相关,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作为一项新的评价动脉硬度的指标,更加科学、准确、方便。  相似文献   

18.
动脉僵硬度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另选择10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自动测定系统对上述人群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结果 健康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的cfPWV分别为(8.62±0.82)、(9.97±1.26)、(12.82±1.84)和(16.56±1.64)m/s,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和血脂参数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f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动脉僵硬度增加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改善动脉僵硬度可能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弹性及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采集30例正常人和5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股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双侧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PW)测量股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应用ET技术检测弹性指标β。结果按照IMT是否〈1.0mm分组后显示:糖尿病IMT〈1.0mm组及糖尿病IMT≥1.0mm组的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PI及弹性指标β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IMT≥1.0mm组的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PI及弹性指标β较糖尿病IMT〈1.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改变出现之前,血管壁弹性功能已降低,且影响血流动力学,有可能造成外周组织血液供应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的利弊.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288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两组:对照组138例患者全部使用大隐静脉;观察组150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其中7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对照组死亡4例(2.9%,4/138),观察组死亡3例(2.0%,3/15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796.2±382.4) 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8±387.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卒中、切口愈合不良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