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睫状前动脉在眼外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方法对30侧成人睫状前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上、下、内、外睫状前动脉多为2条,各占46.67%,60.00%,56.67%,70.00%。上、下、内、外睫状前动脉起点至角膜缘的距离分别为13.02±2.54mm,10.36±1.45mm,10.62±2.42mm,13.32±3.08mm。在巩膜表面,睫状前动脉的侧支间存在吻合。睫状前动脉干有静脉与之伴行,静脉条数多于动脉条数。巩膜表面静脉小属支间亦存在吻合。结论眼外肌手术应注意保护睫状前动脉,该动脉受损伤可致眼前节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襻的位置及其对睫状体、前房角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的患者28例(30眼),使用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睫状突位置和前房角结构参数,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3眼双襻固定于睫状沟(43.3%);16眼单襻位于睫状沟,另一襻位于虹膜根部4眼(13.3%)或位于睫状体冠部12眼(40.0%);1眼双襻位于虹膜根部后(3.3%)。手术后睫状突位置参数较手术前无显著变化,前房角参数显著下降。结论: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襻位置不能确保位于睫状沟。手术后前房角开放程度下降,襻位置的变异对睫状突位置没有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光镜和电镜对比观察带血管吻合移植的胸腺免疫形态学变化。发现移植15周后的孕28周龄胸腺光镜下无皮、髓质结构及胸腺小体,有大量新生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电镜下移植物出现指突状细胞和把大细胞,可见上皮细胞胞浆内含分泌颗粒及囊泡。面对照的正常同周龄人胚胸腺在光镜下见有假小叶形成,可区分皮、髓质且有较多胸腺小体形成;电镜下胸腺基质细胞由上皮细胞组成,未见成熟的淋巴细胞、指突状细胞及肥大细胞。提示移植的胸腺器官存活并具有分泌功能。认为移植胸腺排异反应及免疫耐受的产生,与指突状细胞出现的数量有关,而肥大细胞则可能起多能细胞素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海  孙善全  汪克建  陈通  谭戈  杨美 《医学争鸣》2008,29(3):214-216
目的:探讨AQP4与Kir4.1在大鼠眼内的定位分布及二者的共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AQP4与Kir4.1在大鼠眼内的分布.结果:免疫荧光显示,AQP4与Kir4.1在大鼠视网膜和睫状体内的分布形式相似;免疫荧光双标显示,AQP4与Kir4.1在视网膜Müller细胞及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的顶膜面及基底膜面呈重叠分布.结论:AQP4与Kir4.1在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及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共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参与房水的产生以及视网膜内水、K 运输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外源性N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CNT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NT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 ,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侧组 (L组 )和健侧组 (R组 )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NTF的表达水平 ,观察各组在 1d、7d、1 4d、2 1d及 2 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 给药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除 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的增加 ;而对健侧CNT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②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 3周内逐渐下降 ,然后开始恢复 ,但至第 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 ;而两组健侧CNT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是否对大鼠视神经中度不全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无创血管钳对成年大鼠造成视神经中度不全损伤,实验组伤后即时1、2、4周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溶液2μl;同实验组操作,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双蒸水。在伤后1、2、4、8周时分别做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光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①伤后1周对照组和实验组视网膜均有水肿,RGCs肿胀。伤后2周2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均变稀疏,实验组水肿明显减轻。伤后4周水肿消退,GCL层细胞数明显下降。8周实验组视网膜厚度正常,对照组各层变薄。②伤后1周对照组和实验组GAP-43在GCL层表达呈阳性。伤后2、4、8周GAP-43在GCL层表达至高峰。实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CNTF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RGCs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损伤后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抗CNTF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损伤两周坐骨神经远侧端和正常神经中CNTF表达。结果:正常神经组织中在22kD处有特异性CNTF阳性反应条带,在损伤两周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尚未出现CNTF阳性反应条带。结论:正常成年鼠坐骨神经中CNTF表达处于一定的水平。神经损伤两周后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CNTF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取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8只。麻醉后于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5 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眶侧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的明胶海绵以逆行标记RGC。术前30 min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CNTF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 d、7 d及14 d各处死6只大鼠。动物处死后,将视网膜平铺,计数每只动物荧光金标记的存活RGC并得出存活RGC的平均密度。比较各组RGC密度。结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组视神经切断后7 d RGC平均密度为1 727 mm±71 mm,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RGC密度1 086 mm±91 mm。结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 d,可促进RGC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切除10只大鼠左侧睫状神经节,同侧瞳孔散大后,于手术局部以HRP酶标逆行追踪寻找缩瞳中枢的解剖部位。结果发现.中央灰质腹外侧有酶标细胞,而E—W核内并未找到酶标细胞。作者认为,缩瞳中枢可能不在E—W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现,爱茜蓝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2周出现;空肠、回肠的黏膜肌层在10周时已开始形成,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此后,随着胎龄的增加,杯状细胞的数目增加。黏膜肌层α—SMA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在10周时开始发育,可分为4类:①含中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②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③既含中性黏多糖又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④既不含中性黏多糖也不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黏膜肌层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与正常人睫状前动脉(anterior ciliary artery,ACA)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睫状前动脉的可行性。方法:搜集我院22例斜视患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其眼外直肌睫状前动脉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maximum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与3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斜视患儿ACA的Vs,Vd,RI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未出现眼前节缺血症状的斜视患者眼前节的血流灌注量已经有所降低,但尚在机体代偿范围内;应用10 MHz以上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检查睫状前动脉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外肌睫状前血管的显微分离与保留在治疗复杂斜视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29例复杂斜视的患者进行眼外肌手术时,首先在显微镜下进行睫状前血管的显微分离与保留,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一次完成.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满意:治愈25例,好转4例.无1例出现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结论:应用睫状前血管的显微分离与保留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对复杂型斜视有较好的疗效.并且避免了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现,爱茜蓝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2周出现;空肠、回肠的黏膜肌层在10周时已开始形成,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此后,随着胎龄的增加,杯状细胞的数目增加。黏膜肌层α—SMA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在10周时开始发育,可分为4类:①含中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②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③既含中性黏多糖又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④既不含中性黏多糖也不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黏膜肌层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72例。观察组36例接受微创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对照组接受大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比较2组患者3个月后裸眼视力≥0.5的案例数。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共28例优于对照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1704,P=0.0074)。结论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可减小眼球的手术性创伤,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29例(30眼),其中20例(20眼)采用传统聚丙烯缝线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照组),9例(10眼)行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四点式组)。对术后裸眼视力、验光值、裂隙灯检查及眼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四点式组于术后1个月开始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 <0.05),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开始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 <0.05)。术后1、3、6、12个月时,四点式组较术前裸眼视力提高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和1、3、6、12个月时,四点式组眼内残余散光值均小于对照组(P <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结论 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通过四点固定,使术后人工晶状体不易发生旋转和偏斜,显著降低术后眼内残余散光,更早改善术后裸眼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叶剑 《医学综述》2006,12(4):193-195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与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视觉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传导作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一种非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于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促进其存活及轴突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探讨抽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对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20眼,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完善UBM等检查,行抽除玻璃体腔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结果:本组病例前房7眼完全消失,13例为不同程度变浅,但UBM检查均后房消失;眼压5眼≤21 mmHg,15眼>24 mmHg;6例术中放出不等量脉络膜上腔积液;20眼均抽出玻璃体水囊积液;经本方法治疗后,15眼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一次性成功,5眼无效,改行其它方法.结论:1.抽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是早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尤以虹膜晶状体隔前移为主要发病机理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2.后房消失是本病特征之一,房水逆流玻璃体腔水囊形成是本病的特征之二;3.眼压升高不是本病的特征性诊断指征,当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伴有脉络膜脱离时,眼压并不升高.  相似文献   

19.
钟凌 《重庆医学》2006,35(7):645-645
目的探讨睫状沟内人工晶体眼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睫状沟内人工晶体眼继发青光眼病例进行周边虹膜切除,对其中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有玻璃体溢出的4例同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于术前、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眼压等情况。结果8例病例发生青光眼时均有瞳孔阻滞,其中4例有人工晶体前瞳孔区的玻璃体嵌顿;1例伴发人工晶体瞳孔央持。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全部病例术后前房、眼压均正常,有效率100%。结论睫状沟内人工晶体眼发生青光眼原因主要是瞳孔阻滞,切除嵌顿于瞳孔区的玻璃体,并行周边虹膜切除,可有效解除瞳孔阻滞,达到抗青光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髁状突骨折是颌面部外伤中常见而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其中尤以髁状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最为难诊治[1],自2000年3月~2009年12月间笔者诊治并追踪随访了25例患者共28侧髁状突矢状骨折,并将其与同期27例30N髁状突颈部水平骨折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