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150 mg/d+阿司匹林l00 mg/d)和对照组(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90 d,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和血细胞异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等主要观察指标和终点事件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氯吡格雷150 mg/d组明显增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l50 mg/d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氯吡格雷75 mg/d相似,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刘燕 《中国实用医药》2014,(18):173-174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ACEI、硝酸酯类药物,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联合氯吡格雷75 mg,1次/d。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心内科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44)为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林抗栓治疗,对照组(n=44)为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两组患者胸痛情况、血栓栓塞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事件,胸痛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内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栓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相似,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其抗凝效果有一定的出血风险,说明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毗格雷(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1次/d,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1次/d;对照组VI服肠溶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1.4%)相比,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和双负荷剂量组,每组45例.标准剂量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双负荷剂量组患者给予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以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双负荷剂量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标准剂量组(97.78% vs.84.44%;Z=7.717,P=0.042).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安全高效和副作用少等特点,值得在脑梗死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口服,10 d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显效率为30.6%,总有效率为79.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胃部不适2例,皮肤瘀点1例,对照组出现胃部不适1例,皮肤瘀点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抗凝进行治疗(治疗组),105例采用单纯阿司匹林100mg+抗凝进行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90.9%,无效10例,半年复发率为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为68.6%,无效33例,半年复发率为30%。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抗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氯吡格雷.两组均连用14d即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理想且安全,建议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张芳 《中国药业》2012,(19):70-7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以后75 mg/d,连续4周。观察两组的心绞痛疗效,监测出、凝血指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P<0.01),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出凝血指标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心绞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程度明显降低(P<0.05),缺血性ST段下移改善明显,副作用发生率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单用阿司匹林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魏酸哌嗪分散片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魏酸哌嗪分散片100 mg,3次/d,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mg/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CO、LVEF、LVDD和SV)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 vs 8.33%)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大剂量(150 mg/d)氯吡格雷联合阿魏酸哌嗪分散片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黄超岚 《中国药房》2011,(20):1864-1865
目的:观察依诺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起始剂量0.3g,之后0.1g,qd;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然后75mg,qd,口服,6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诺肝素钠注射剂1mg·kg-1,q12h,皮下注射,持续应用3~7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诺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且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赵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4,(25):210-211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绞痛都得到了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健雄  刘晓凯 《中国药房》2011,(24):2270-227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休息、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他汀类调脂药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0.3g,qd,3d后改为0.1g,q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首剂负荷剂量300mg,之后改为75mg,qd)。2组均6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于伟  周凤云  刘青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67-969
摘要: 目的 比较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和单用药物治疗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2 mg/L 的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因心绞痛 6~48 h 内就诊于我院且 hs-CRP<2 mg/L 的患者 96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治疗组, 每组 48 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 100 mg/d, 联合治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 10 mg/d 并加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 mg/d, 治疗后 30 d 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并通过随访对患者 6 个月内出现复合终点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阿司匹林组总效率 [81.25% (39/48)] 与联合治疗组 [85.42% (41/4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300, P>0.05)。2 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对于 hs-CRP< mg/L 的心绞痛患者, 即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对较小的患者, 单一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等心肌损伤指标的差异,并采用TIMI帧数(TFC)对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CK、CK-MB和cTnT水平分别为(82.31±22.46)U/L、(16.32±2.67) U/L、(0.07±0.05) ng/m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02.34±29.58) U/L、(19.29±3.45)U/L、(0.13±0.1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TFC值和平均TF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能够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埃索美拉唑组24例。对照组均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加氯吡格雷每日75mg。埃索美拉唑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4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7%,埃索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7.8%,埃索美拉唑组出现上腹部不适为8.3%,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埃索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8.
章丁华 《药品评价》2021,(3):166-169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新余市第四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间隔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聚集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记录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作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高龄冠心病时,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发挥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2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方法4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221例)联合应用氯吡格雷(75 mg,qd)和阿司匹林(100 mg,qd),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224例)应用阿司匹林(100 mg,qd)。以死亡、心肌梗死、需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作为主要终点。共随访2年。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13例(5.9%)达到主要终点,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36例(16.1%)达到主要终点。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低于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P<0.01)。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