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5):614-617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半自动微生物测定仪进行菌株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进行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的确证。结果:我院2014-2015年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03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732株,肺炎克雷伯菌157株、阴沟肠杆菌136株、黏质沙雷菌10株,未检出枸橼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而对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低。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64株(6.18%),其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31株(4.2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30株(19.11%)、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1株(0.74%)、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2株(20.00%);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和尿液标本,且主要集中于新生儿内科和重症医学科。64株耐药菌株中,产KPC的有59株(92.19%)、产ESBLs的有3株(4.69%)。结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且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数量较多。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其产KPC和ESBLs有关。临床应遵循用药指征,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提供耐药预警和用药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WHONET 5.6分析其临床分布与耐药率,使用SPSS 17.0分析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3 193株,占分离菌的68.93%。分离率排前4位的肠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聚团肠杆菌。检出率前3位的科室是呼吸科、消化科和神经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检出,在呼吸科、消化科和重症医学科检出率最高;产碳青霉烯酶在聚团肠杆菌等7种菌株中检出,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外科。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较肺炎克雷伯菌严重;最新数据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7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75%。常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有较复杂的相关性。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在该院检出率高、耐药率不断变迁,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相关性。医院应加强耐药数据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延缓耐药进程,提高抗感染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间临床分离的致病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版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细菌2 58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 277株占49.44%和肺炎克雷伯菌590株占22.84%,其他致病菌716株占27.72%;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78.07%,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3.39%,肠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医院致病细菌的临床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对半合成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药物,但也出现了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菌株;阿米卡星3年来一直保持较低耐药率;应加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2018年-2019年5家综合性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松江区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5家综合性医院各类标本中筛选出的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结果,统计与分析其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5家综合性医院2018年-2019年各类标本的检测结果中,筛选出肠杆菌科细菌菌株441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47.11%和19.91%;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和摩根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但已出现个别耐药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30%、0.3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3.10%和4.87%.结论:松江区2018年-2019年5家综合性医院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监测数据总体趋于平稳,但形势较为严峻,医院应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消毒的管理与感染的防控,以避免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3):175-178
目的分析并对比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在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耐药情况。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2015年9月间内科收治的106例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记录其胆汁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培养结果,并通过药敏测定和试验检查ESBLs在各类菌种中的耐药情况。结果在154株实验培养菌中,共有62株产ESBLs株,其总检出率为40.3%。而在62株产ESBLs株中,大肠埃希菌检出33株(53.2%),阴沟肠杆菌检出8株(22.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21株(37.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阴沟肠杆菌,x12=22.77,其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阴沟肠杆菌,x22=7.61,其对比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在各类标本中,在胆管结石病例胆汁培养结果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85.7%)的检出数量最高;在胆管恶性梗阻病例中,产ESBLs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较高。产ESBLs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阿莫西林耐药,且耐药率为100%;3种菌株对头孢类抗菌药耐药率较高,3种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比较低。产ESBLs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要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特别是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以及头孢类药物上差距最为明显。结论对于产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菌株导致的感染疾病,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来合理选择抗生素用药,是延滞细菌耐药性出现的关键,也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万忠林  周环宇 《中国药业》2010,19(13):22-23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现状,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从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产ESBLs菌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测定并经NCCLS确证试验确认。结果7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8.64%和37.33%,2005年的检出率分别为48.65%和47.7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除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敏感率高外,对所监测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且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医院应重视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按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儿童医院该期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产ESBLs菌211株,检出率11.0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42株,检出率11.61%,大肠埃希菌69株,检出率10.00%,产E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及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在0.00%~26.10%,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则高度耐药。结论两年来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与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临床应高度重视产ESBLs细菌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是目前治疗ESBLs菌株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探讨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住院的214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到菌株21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57株,肺炎克雷伯菌57株,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2.2%和24.6%。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前30d使用头孢菌素是产ESBLs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肿瘤性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血红蛋白<100g/L、入住ICU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严峻,感染前30d使用头孢菌素增加产ESBLs菌株感染的风险,合并肿瘤性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血红蛋白<100g/L、入住ICU提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肠杆菌科细菌3年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2008年—2010年间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及研究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年分离病原株共4916株,肠杆菌科共1980株,其中列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873/1980),克雷伯菌属(605/1980)及肠杆菌属(268/1980),其次为变形菌属和沙雷菌属。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及分泌物、血液、脓液等。重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小于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者<30%,对广谱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者为40.9%~98.7%。变形菌属除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5%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40%,。3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为33.97%及肺炎克雷伯菌57.50%,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ELSBs菌株,且呈多重耐药。3年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共23株,其中产碳青霉烯酶者2株,PCR检测基因型阴性。结论本院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最高,产ESBLs肠杆菌的耐药严重,实验室应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监测与报告。未检测出我院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357株大肠埃希菌和150株肺炎克雷伯菌用NCCLS纸片扩散确认试验确证产ESBLs细菌,琼脂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6%和22.0%,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高达48.4%-100.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也高达42.0-98.1%,不产ESBLs菌株对受试抗生素均较产ESBLs株敏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受试菌均较敏感。结论: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炎,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临床分布及药敏特征。方法收集71例次大肠埃希菌及21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入住科室、基础疾病及其药敏结果资料。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急性白血病是高发基础疾病。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67.6%和42.8%。近3年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产ESBLs菌对除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外的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明显低于非产ESBLs菌(P<0.05)。结论血流感染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率高,产酶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亚胺培南仍是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肿瘤专科医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20年10月住院患者送检的29546份血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利用WHONET5.6软件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111株,阳性率为10.5%,其中革兰阴性菌2009株(占64.6%),革兰阳性菌931株(占29.9%),真菌171株(占5.5%)。病原菌以肠杆菌目细菌为主,前五位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27.0%)、肺炎克雷伯菌(13.0%)、金黄色葡萄球菌(6.56%)、表皮葡萄球菌(5.60%)和铜绿假单胞菌(5.14%)。送检科室排在前五位的是血液科、肝胆外科、普外科、妇瘤科和介入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检出率分别为41.1%和36.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9%和3.5%,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0.9%和12.8%。葡萄球菌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39.2%和61.8%。结论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院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治及院内感染的有效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4-2017年血培养阳性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共分离2188株细菌,革兰阴性菌1158株,占52.93%,革兰阳性菌1030株,占47.07%,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440株/20.11%)、肺炎克雷伯菌(237株/10.83%)及铜绿假单胞菌(86株/3.93%)为主,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228株/10.42%)检出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9/6.35%)。2015年发现耐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到2017年对两者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3.39%和2.97%(P<0.05)。铜绿假单胞菌2014-2016年对氨曲南(37.50%~5.88%)耐药性逐渐下降,2017年未发现氨曲南耐药菌株(P<0.01)。结论 我院血培养阳性标本细菌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仍是血流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增长迅速,临床应加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血培养标本采用美国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Vitek-32型仪进行菌种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头孢西丁法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菌球菌,WHONET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分离出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82株,占47.2%;革兰阴性杆菌289株,占48.3%,真菌15株,占2.5%。最常见的感染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3.9%和87.9%,其对青霉素耐药率均>95.0%,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3.8%和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6.7%,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63.6%,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结论本单位血流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较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严重,非发酵菌比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严重,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无经验抗菌药物可选,必须在药敏试验指导下用药。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 依据。方法 对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从血液标本中分离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 性分析,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8年标准判读实验结果,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12440 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细菌1356株,阳性率为10.90%,其中革兰阴性菌769株,占56.71%,革兰阳性菌587株,占43.29%。排 在前6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占 27.73%、15.71%、10.18%、9.81%、6.34%和3.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0.23%和81.1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 ESBL检出率分别为28.19%和20.66%。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低于12%。结论 血培养检出 病原菌菌谱一般较广,不同细菌间耐药性有广泛差异,病区分布以ICU为主,应加强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的细菌分布以及体外药敏结果,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及门诊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对血培养分离到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细菌216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79株(63.8%),革兰阳性菌710株(32.8%),真菌74株(3.4%)。在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8.1%,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6.0%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1.4%;而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1.0%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1%及屎肠球菌5.6%;真菌以白假丝酵母35.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7.6%为主,在真菌中检出组织胞浆菌1例;检出率前3位的科室是ICU16.2%、肿瘤科15.0%及创伤中心14.4%。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酶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13.6%,耐碳青酶烯酶的大肠埃希菌(CREC)检出率0.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36.7%;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73.6%,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4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38.6%;而检出前几位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存在较高的耐药率,特别是产碳青霉烯酶(KP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耐药率较高,产酶株与非产酶株细菌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P<0.01),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除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血培养标本中主要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不明原因发热或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之前进行血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治血流感染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1):1153-1160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的细菌分布以及体外药敏结果,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及门诊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对血培养分离到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细菌216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79株(63.8%),革兰阳性菌710株(32.8%),真菌74株(3.4%)。在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8.1%,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6.0%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1.4%;而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1.0%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1%及屎肠球菌5.6%;真菌以白假丝酵母35.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7.6%为主,在真菌中检出组织胞浆菌1例;检出率前3位的科室是ICU16.2%、肿瘤科15.0%及创伤中心14.4%。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酶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13.6%,耐碳青酶烯酶的大肠埃希菌(CREC)检出率0.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36.7%;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73.6%,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4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38.6%;而检出前几位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存在较高的耐药率,特别是产碳青霉烯酶(KP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耐药率较高,产酶株与非产酶株细菌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P<0.01),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除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BacT/ALERT 3D微生物全自动检测系统对血标本进行培养检测,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 2008至2011年共收检血培养标本10462份,检出病原菌966株,阳性率为9.2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42株,占53.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3.7%;革兰阳性球菌275株,占33.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占44.4%;真菌112株,占13.6%。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18.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14.7%、肺炎克雷伯菌8.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67.5%和49.1%,MRSA和MRCoNS的检出率分别为53.2%和88.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临床科室分布以ICU、儿科和血液科为主,分别为25.5%、22.2%和12.4%。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恶性实体肿瘤、血液病多见,分别为26.8%、20.6%。结论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对控制医院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表型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和多利培南)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MPC并计算MPC/MIC比值。采用WHONET 5.6及SPASS 13.0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PC/MIC比值为2~4,铜绿假单胞菌为4-≥16。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MPC/MIC比值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4至 > 16 μg·mL-1)。结论:基于MPC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以通过MPC/MIC比值调整给药剂量,降低耐药菌株的总体数量和感染负荷,抑制耐药菌突变体的选择性富集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