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锦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84-1986
目的 探讨夜间睡前给药对非勺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为3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且经过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有非勺型血压,将非利尿剂减压药从晨服改为睡前服,22例非勺型难治性高血压采取晨服相同降压药作为对照组,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的患者的血压降低情况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服药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变化值分别为(-2.8±4.2)/(-2.1±3.4)mm Hg、(-1.1±3.1) mm Hg和(-6.3±5.9)/(-4.3±5.7)mm Hg,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压效果更好(均P<0.05);观察组血压的昼夜节律6例变为勺型血压,对照组昼夜节律没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4,P=0.0263).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夜间服药更有利于非勺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和恢复血压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本文共收集98例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新容奇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勺形组和非勺形组,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非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勺形组增高,非勺形组的IMT高于勺形组。结论颈动脉IMT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密切关系,非勺形节律将促进颈动脉IMT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节律是否正常平均分为两组,即正常组和异常组41例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进而比较两组患者全天及昼夜平均舒张压与收缩压、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异常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昼舒张压、夜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压负荷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心肌缺血发病次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左室重量较正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组患者出现蛋白尿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00-102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按照给药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清晨服药,研究组晚间给药,比较两组收缩压昼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及用药前后血压情况。结果研究组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舒张压昼夜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平均压、白天平均压、夜间平均压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夜间平均压(SBP、DBP)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间服用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晨峰现象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13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检查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4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对照组)65例,均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均以非勺型为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非勺型占百分比(86.48%)高于单纯高血压组(76.46%),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收缩压晨峰值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有以下特点: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大。②血压晨峰现象在夜间收缩压水平高及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的患者中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患者血压状况的对比.方法 选取于本院肾内科住院的150例肾小球高血压患者,按照患者的患病原因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病组和继发性肾小球病组,每组75例.检测两组患者的晨峰血压和血压类型及日间、夜间和24 h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血压类型、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24 h的平均收缩压和血压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等检测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继发性肾小球患者的夜间收缩压要比原发性肾小球患者的血压控制性差,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范萍  王达理  张伟  陈明  华翠娥 《安徽医药》2015,19(10):1950-195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入院治疗的6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患者,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昼夜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变化类型的病例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24 h 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血压昼夜变化呈杓型的例数均显著高于病例组四种类型的脑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四种类型的脑梗死患者中,血压昼夜变化呈非杓型的患者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中非杓型和反杓型患者检查到2级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明显高于 dipper组和 extreme-dipper 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杓型组和超杓型组患者中,均未检查到3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变化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曹锐红  李献良 《河北医药》2009,31(23):3212-321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2组:CA—IMT≥0.9mm为增厚组(n=53)与CA-IMT〈0.9mm为正常组(n=74)。结果(1)增厚组与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脉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分别为54.7%和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CA—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白智峰  李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7-3099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改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1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即颈动脉硬化患者(n=91)和对照组(n=102).患者均给予24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和分析两组血压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脉压(24h-M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M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M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92、24.68、6.16、12.87、11.59、6.35,均P<0.05),观察组组内d-SBP、d-DBP、d-MBP均分别高于与n-SBP、n-DBP、n-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61,P<0.01).观察组昼夜血压变异度>10%,则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非杓型曲线;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异度<5%,则24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杓型曲线.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压高峰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可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的时辰疗法与传统疗法对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 80例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时辰给药观察卡托普利的降压效应。结果 两组用药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值、夜间舒张压下降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24h收缩压峰值、24h舒张压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72.5%,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卡托普利在治疗杓型高血压上传统疗法及时辰疗法均有效,但时辰给药可以避免血压在高峰时段过高和低谷时段过低,保持血压平稳,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调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组各40例。氨氯地平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依那普利组予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2组血压及颈动脉IMT和狭窄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IMT增厚率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均低于依那普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平稳调整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且对于血管内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消除或稳定老年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56例,IMT斑块组56例,后2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另外,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2例患者分为非晨峰组49例和晨峰组83例.测定各组血脂、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TG、TC、LDL-C、HDL-C、ApoA、ApoB、Hcy、hs-CRP、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检出率、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Hcy、hs-CR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对照组(n=61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研究组(n=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左心室功能特点。结果研究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E峰值和二尖瓣A峰值的比较(E/A)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正常者,更容易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波依定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降压药物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检查80例高血压患者服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动脉粥样硬化等级评分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等级评分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改善,可用于临床药物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评价“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在高血压患者防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居委为单位,对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管辖居委随机抽取3个居委共招募高血压患者106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自我管理干预模式,干预组除接受规自我管理干预,还接受“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提供的指导支持,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的收缩压较干预前减少5.8 mmHg(1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舒张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干预后的高血压知识得分、症状管理、一般疾病管理得分均比干预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的高血压知识得分、症状管理、一般疾病管理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干预模式是一项可行的高血压防治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陈华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111-112,115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57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调脂、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治疗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