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原态(naive)T细胞的反应,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传代培养3代的MSC经60Co照射后与脐血CD34+细胞分化产生的原态T细胞共孵育1周,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孵育7d后,与MSC共孵育后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为(9.15±0.68)×105/孔,而原态T细胞单独培养组为(4.87±1.33)×105/孔(P<0.05);ELISA检测共孵育组IFNγ分泌减少为(1.147±0.181)pg/ml,而原态T细胞单独培养组为(4.897±0.189)pg/ml、共孵育组IL2分泌增加为(16.141±2.729)pg/ml,而原态T细胞单独培养组为(2.551±0.460)pg/ml,未检测到IL4和IL10。结论MSC有一定的抗原性,与MSC共孵育导致原态T淋巴细胞增殖,MSC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T细胞产生IFN-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为进一步阐明MSC免疫调节机制提出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TGF-β1抑制异体T细胞反应性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为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异体T细胞反应性下降的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异体T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CD4,CD8,CD25和CD28等的变化,同时应用RT-PCR测定MSC是否表达IL-4,IFN-γ和TGF-β1等细胞因子,并用ELISA的方法验证培养上清中蛋白的存在。结果显示,异体T细胞与MSC共培养后,CD8^ 细胞增多,CD25^ 细胞减少,RT-PCR检测结果证明MSC高表达TGF-β1基因,但不表达IL-4和IFN-γ基因,ELISA证实MSC培养上清存在TGF-β1蛋白,其72小时分泌量约为1ng/ml。结论:骨髓MSC在体外可使异体T细胞对异体抗原的反应性减低,这种作用体现在细胞亚群的改变与MSC分泌TGF-β1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预防HLA不相同合骨髓移植中GVHD的发生提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背景:来源于成人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够改变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目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的抗排斥治疗,进一步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2009-03),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Tolerance,Immunosuppression,Animal model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共收集262篇关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体器官移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文献,全部为英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4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人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MHC2 Ⅱ类抗原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B7,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不引起T细胞增殖,此外还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丝裂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限制,无论是来自供者、受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作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能够引起免疫反应,不是完全免疫豁免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注射后,在体内的效应强烈依靠其位置和迁移模式.在诱导耐受的临床器官移植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有意义的候选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但有关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从人脐带沃顿胶组织块培养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将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与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多功能酶标仪测量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与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后A值: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γ-干扰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增殖抑制率为56%(P<0.01),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也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呈剂量依赖性.含50%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和100%培养上清组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3%、27%(P<0.05);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能显著降低T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P<0.05):可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量低于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组(P<0.05).提示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及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丁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间的接触及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MSC,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将植物血凝素(PHA)及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刺激因素,经磁珠分选的人CD2^+ 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3H—TdR标记β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与MSC共培养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MSC共培养10天后的CD2^+ T细胞内各亚群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MSC能明显抑制由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P=0.004),同时MSC抑制由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MSC培养上清液单独并不具备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与MSC共培养后的T细胞亚群中,Th2及Tc2亚群含量较共培养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SC对由DC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作用,后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不清。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反复贴壁进行纯化;用尼龙棉柱法纯化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体对植物血凝素刺激下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ELISA方法检测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体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浓度依赖性。ELISA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抑制T淋巴细胞γ-干扰素的分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但其条件培养液对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无影响。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276.16,3704.55±159.50,2881.317±114.62,8232.333±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进行鉴定。用加速器辐射去除MSC增殖分化能力。检测加入骨髓MSC前后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对其进行凋亡分析;比较Transwell非接触培养与直接接触培养中,MSC对活化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观察骨髓MSC作用前后,活化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能力,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MSC不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MSC抑制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②MSC不能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培养组中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直接接触培养组的作用弱,提示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包括物理性接触抑制和非接触抑制。③骨髓MSC抑制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MSC作用下,B淋巴细胞表面HLA-DR、CIMO、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骨髓MSC在体外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 ,将MSC分别以 8× 10 4 (A组 )、4× 10 4 (B组 )和 2× 10 4 (C组 )个细胞 孔分别接种于 6孔板 ,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 7天 ,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 0、2 4、72小时和 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 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 ,A组和B组CD4 CD2 5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 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CD4 CD2 5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Ly4 9A基因转染的C5 7BL 6小鼠脾细胞对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GVL)的影响。方法 经由逆转录病毒介导将Ly4 9A基因转染至C5 7BL 6小鼠的脾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Ly4 9A受体在转染后脾细胞上的表达率 ;以亲代C5 7BL 6H 2 b 小鼠为供者 ,以接种EL96 11红白血病细胞的 (BALB c×C5 7BL 6 )F1H 2 d b(CB6F1)小鼠为受者 ,预处理条件为全身照射 (TBI,6 0 Co照射 10 .5Gy) ,进行脾细胞混合骨髓细胞移植 ,建立半相合异基因急性GVHD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观察Ly4 9A基因转染的脾细胞对GVHD和GVL的作用。结果 Ly4 9A基因转染的C5 7BL 6小鼠的脾细胞 2 4h后蛋白表达率为 (42 .2 0± 4 .87) % ,空载体转染组为(18.6 7± 2 4 8) % ,未转染对照组为 (18.73± 3.82 ) % ,在半相合异基因移植中 (C5 7BL 6 H 2b →CB6F1H 2d b) ,未进行移植的单纯照射组生存期为 (7.80± 3.36 )d ;环磷酰胺治疗组生存期为 (2 1.70±2 87)d ;脾细胞混合骨髓细胞移植组生存期为 (2 9.4 0± 6 .4 3)d ;空载体转染的脾细胞混合骨髓细胞移植组生存期为 (2 9.10± 7.39)d ;Ly4 9A转染的脾细胞混合骨髓细胞移植组生存期为 (45 .0 0± 12 .38)d ,较上述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 (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半相合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经8Gy^60Coγ射线照射后,BALB/c(H-2^d)雌性小鼠分为两组:MSC组,尾静脉输注经cm—DiI膜染剂标记的CB6F1(H-2^bd)雌性小鼠的MSC和CB6F1雄性小鼠的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单独输注CB6F1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观察两组移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onA和LPs刺激的T、B淋巴细胞增殖,供受者及第三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供者骨髓及脾细胞在受者胸腺、骨髓和脾脏的植入率,供者MSC在受者体内分布,急、慢性GVHD的发生率和生存分析。结果移植后90天(+90天)内,MSC组CD3阳性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30天MSC组CD3CD4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组+14天后B细胞增殖功能开始恢复,+30天达到正常值,而对照组+60天才恢复到正常值。供受者的MLR中MSC组的RR值始终低于对照组;第三者MLR中MSC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天MSC组受者骨髓和脾中的sry基因多于对照组。移植后MSC主要集中在胸腺、骨髓、肝、小肠,并且大量扩增。对照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MSC组(P〈0.05),+90天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GVHD,MSC组+120天后出现慢性GVHD,程度轻于对照组。MSC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C促进骨髓干细胞植入,加快C1M淋巴细胞恢复,促进体液免疫恢复,减少GVHD发生率,并且在受者胸腺、骨髓、肝、肠和心内膜下大量扩增,起到修复损伤作用,提高半相合骨髓移植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观察受鼠的GVHD的发生情况;利用双荧光标记抗体标记受鼠脾脏和胸腺单个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分析MSC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VHD的发生程度减轻,存活率提高,而CD4/CD8比值在GVHD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实验组中的脾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1.55±7.58%、93.20±2.69%,在GVHD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0.90±1.90%、57.17±6.79%,实验组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比GVHD组中增多,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有效抑制HSC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同时MSC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remains the greatest complication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nd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acute GVHD by considering th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Acute GVHD can be considered a 3-step process: 1) damage from chemotherapy/radiotherapy; 2) host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ctiv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donor T cells; and 3) target cell apoptosis via cellular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helps to expl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points to areas where new drugs and approaches may be of clinical benefit.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work from this labora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T cell-depleted (TCD) syngeneic marrow can delay, but not prevent, the mortality from acute graft-vs.-host disease (GVHD) caused by MHC-mismatched lymphoid cells administered to lethally irradiated mice. We demonstrate here that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GVHD is also observed after in vivo treatment with IL-2. Administration of 10,000-50,000 U of IL-2 twice daily for the first 5 d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markedly reduced the mortality from both acute and chronic GVHD induced across complete MHC barriers in lethally irradiated mice, and frequently led to long-term survival. Complete allogeneic reconstitu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all long-term survivors of this treatment regimen. While either IL-2 or TCD syngeneic marrow administered alone was protective in some experiments, the maximal protec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both IL-2 and TCD syngeneic marrow, especially when the effects of IL-2 were suboptimal. The timing of IL-2 administration was critical to this beneficial effect, since a delay of 7 d in commencing IL-2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accelerated GVHD mortality. This new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GVHD permi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allogeneic T cells, and may therefore avoid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graft failure and loss of antileukem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T cell depletion of allogeneic marrow, which is otherwise requir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GVHD.  相似文献   

17.
混合骨髓移植——协调GVHD与GVL的移植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本质上都是异基因淋巴细胞针对受者MHC的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排斥反应。由于存在不依赖GVHD的GVL,以及正常组织对损伤的代偿修复能力,如果把GVHD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就可以保留GVL作用。在异基因移植物中加入同基因成分进行混合移植,为协调GVHD与GVL提示了一种新的移植策略。异基因淋巴细胞是GVL所必需的效应细胞,同基因淋巴细胞可以通过对后者的抑制减轻GVHD的同时保留GVL。GVHD与GVL的平衡可以通过改变同基因与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实现。临床混合骨髓移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20只裸鼠(用于观察白血病复发)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将20只BALB/c小鼠(用于观察GVHD)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D组),实验组在移植0天至移植后7天注射HGF,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术检测HGF对alloBMT后ALL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记录ALL小鼠BMT后的存活时间。观察移植后ALL小鼠肝脏、小肠的GVHD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A、B、C、D4组小鼠alloBMT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00±1.58),(9.00±1.58),(11.00±3.95),(24.00±13.44)d,D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值均<0.05)。D组CD4+T淋巴细胞[(10.39±1.15)%]较C组[(13.50±1.81)%]明显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12.25±2.85)%]较C组[(6.12±1.99)%]明显增加(P<0.01)。D组TNFα水平[(112.10±18.99)pg/ml]明显低于C组[(143.90±25.35)pg/ml](P<0.01)。GVHD明显减轻。结论HGF具有减轻ALL小鼠alloBMT后GVHD程度并且保留GVL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混合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中既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又同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的移植方案。方法:采用近交系小鼠移植模型,在异基因骨髓、脾细胞移植物中混合一定比例的同基因脾细胞,观察移植后受鼠GVHD死亡率、脾结节数、移植后不同时间骨髓造血重建细胞来源以及受鼠脾脏淋巴细胞对供、受鼠双方来源的刺激细胞增殖反应;采用L615小鼠白血病模型观察混合移植对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及死亡原因的影响。结果:混合移植可以有效减轻GVHD,异基因造血免疫细胞在受鼠体内一过性存留并发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异基因骨髓、脾细胞移植物中混合一定比例的同基因脾细胞使移植受鼠体内既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不合的免疫活性细胞发挥一过性GVL作用,同时减轻了异基因骨髓移植的严重GV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