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明显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1].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出现许多不良反应,我科自 2004年1月以来,采用长效干扰素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 a-2a)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0例,现将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慢性丙肝已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伟林抗病毒是治疗丙肝的最佳方案[1],但目前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甚少.本研究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通过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多功能蛋白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多为通过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基因工程重组而得。包括α、p、r三种亚型,其中α-干扰素已被广泛地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且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在α-  相似文献   

4.
杨帅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23-123
目的分析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应答率、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丙型肝炎给予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抗病毒治疗,可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芸 《肝博士》2006,(6):39-40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的药物有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五种药物没有绝对“大腕”,它们各有利弊和优势,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所以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掌握治疗时机以及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研究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109例,均采用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将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109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按发生率高与低依次排列为:血象改变;类流感样症状;脱发;精神异常;内分泌系统症状;皮肤改变;视网膜病变;心血管毒性等。结论将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应用于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其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症状,临床医生只有高度重视,才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与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丽娟 《当代医学》2011,17(20):122-123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观察5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得以改善,提高了抗病毒的疗效。结论通过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保证了患者安全用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滋补肝肾法对干扰素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长期确切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特别是干扰素治疗后严重白细胞减少症是迫使抗病毒治疗终止的常见原因。而且白细胞减少又影响了患者防御体系的健全,导致患者肝功能不易恢复。笔者应用干扰素同时配合滋补肝肾中药,明显减少了此类不良反应,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及差异、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调查随访1995—2002年在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及地坛医院确诊并经抗病毒治疗或未抗病毒但随访观察的慢性乙肝患者1 489例。比较应用4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北京地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覆盖率约40%,高于国内平均水平。②4种抗病毒药物中以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疗效较好。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出现停药反跳,E系统转换率较低(13.3%)。干扰素组E系统转换率相对较高(22.9%),且疗效持久,但不良反应多见。③统计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乙肝病毒载量低者对治疗反应性好。④对抗病毒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认知和处置能力较好,但半数病例缺乏对血糖、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的定期监测。结论鉴于目前抗病毒药物单独应用的疗效十分有限,有必要开展针对慢性乙肝的前瞻性研究,探讨更有效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和疗效预测因素,以提高疗效、改善慢性乙肝的不良预后。同时应加强对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认知和监测,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观察48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探讨不良反应时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抗病毒的疗效。结论通过对患者用药周期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用药的从医性,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明确有抗乙肝病毒疗效的药物包括α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相比较干扰素类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的特点是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适应证广泛、适合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干扰能是应用重组去氧核糖核酸(DNA)技术而制成的高纯度干扰素α-2b,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病毒作用.本文总结5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应用干扰能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虽累及多个系统,但所见不良反应均于停药后短期内消失.故该药仍不失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较为安全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3.
α干扰素联合柴胡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柴胡注射液抗病毒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用α干扰素联合柴胡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4例并与单用干扰素组对照,观察2组在保肝、抗病毒、副作用上的差异。结果联合用药组明显减轻干扰素不良反应(P〈0.01),降低ALT(P〈0.05),提高HBeAg阴转率(47%)、HBV-DNA阴转率(35%)、抗-HBe阳转率(37%),与干扰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干扰素联合柴胡注射液抗病毒,能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用药反应,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而抗病毒治疗是首选,但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严重,为了对抗病毒治疗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正确及时的护理指导,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们对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45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德泽  耿桂兰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0):2210-2211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主要分a、β、γ三类,以干扰素a抗病毒作用最强.重组人干扰素α2α栓是目前第一个抗病毒的阴道局部用药新剂型,是将干扰素直接作用靶细胞,较小剂量就足以导致靶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或抑制癌细胞增殖,在临床用于妇科多种病毒性病的治疗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护理特点。方法:4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干扰素500万单位肌注或利巴韦林10g口服。结果:44例临床治愈患者产生持续病毒学应答,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了解并及早发现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重视用药指导,加强心理护理,保证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近期不良反应及程度,为儿童和成人抗病毒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成人或儿童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观察项目有体温、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等.结果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成人出现不良反应的种类较儿童多,但所占比例却较儿童低,其中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是儿童组与成人组共同的3大不良反应;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体温升高的程度在成人组以中热为主,儿童组在第1周时以低热为主,到第2周之后才以中热为主;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成人组与儿童组均多在3 h之后开始发热,体温升高多持续3~4 h,在注射后1周中大多数患者只发热1次;在体温升高的处理方面,成人在注射第1针时需要药物降温者的比率较儿童高,但机体适应能力和中枢体温调节能力较儿童强,从第2针开始,成人需要药物降温者的比率明显较儿童低.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中,儿童组与成人组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是儿童组与成人组共同的3大不良反应;发热多为一过性,部分成人与儿童均不需要进行处理;由于儿童和成人均采用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其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内.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interferon)在临床工作中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之一,能改善肝功能,减少或阻止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1],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干扰素应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2]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等"流感样综合征",及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和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作用,随着用药疗程的延长"流感样综合征"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而骨髓抑制作用增强,当白细胞或血小板过度降低时,被迫停药并严密观察,从而影响干扰素的总体疗效.多糖蛋白片作为骨髓保护剂已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放、化疗中,我们选用多糖蛋白片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骨髓保护剂,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病程长、对健康危害面广的传染病。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功能,是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犤1~3犦。但干扰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及厌食恶心;少数病人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帮助病人顺利完成治疗计划。2000年6月~2001年6月,对本科30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1临床资料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20.
重组α-2b干扰素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学调节活性物质。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AH—B)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基因工程问世,使大量的高纯度干扰素应用于临床。现对48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后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