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66-3069
目的:研究七氟烷和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手术中脑氧代谢及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CPB下二尖瓣置换术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接受七氟烷为基础的静吸复合麻醉以及丙泊酚为基础的全凭静脉麻醉,术中分别于CPB开始前(T0)、鼻咽温度降至低温恒定期时(T1)、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1h时(T3)测定评估脑氧代谢指标,术后测定血清中神经功能、心功能、肝功能损伤分子。结果:两组术中的SjvO2、AVDO2、O2ER、rS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T1时间点的SjvO2显著升高(P<0.05),AVDO2、O2ER显著降低(P<0.05),rSO2无明显改变(P>0.05),T2时间点的SjvO2显著降低(P<0.05),AVDO2、O2ER显著升高(P<0.05),rSO2无明显改变(P>0.05);S组术后的血清NSE、S100β、Aβ、Glu、Asp、Gly含量显著低于P组(P<0.05),CK-MB、LDH、cTnI ALT、AST含量与P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和丙泊酚均能维持CPB二尖瓣置换术中脑氧代谢的平衡、保护心功能和肝功能,但七氟烷对术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肺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n=30)。预处理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后开始持续吸入1.0最小肺内浓度(MAC)七氟烷,直至CPB开始;对照组患儿不吸入七氟烷。记录2组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时间,比较2组患儿在主动脉阻断前(T0)、主动脉开放30min(T1)、CPB结束后2h(T2)和CPB结束后6h(T3)4个时间点气道平台压(Pplate)、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及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缩短(P < 0.05)。与T0时间点比较,2组患儿在T1、T2和T3时间点CL和OI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Pplate 、 A-aDO2、 RI、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与对照组比较,在T1、T2和T3时间点预处理组患儿CL和OI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Pplate 、 A-aDO2、 RI、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结论:在婴幼儿CPB手术中应用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减少白细胞的黏附,保护患儿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唐茜茜  彭艳华 《重庆医学》2018,(11):1498-1501
体外循环后肺损伤是心血管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这也是造成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各种研究表明,七氟烷能有效减轻体外循环后的肺损伤,它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炎症反应和改善缺血再灌注等损伤,现就体外循环肺损伤后七氟烷的肺保护效应和可能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不同全麻方式作用效果的比较,选择出一种较为平稳安全的方式,为临床合理应用丙泊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T、M、I3组.每组20例。T组诱导和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M组诱导和维持采用手控输注丙泊酚;I组诱导采用手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T、M、I组均给予芬太尼、司可林诱导,维库溴铵维持。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3组患者入室(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T2)及拔管时(L)的NBP、HR及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及各组患者术后发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T组与其他2组比,拔管时生命体征波动最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相当,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更能平稳安全地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6.
罗颖  岳云 《北京医学》2016,38(1):35-38
目的 研究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 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心功能分为Ⅰ组(心功能Ⅰ~Ⅱ级,30例)、Ⅱ组(心功能>Ⅱ级,30例).两组内又随机分为丙泊酚组(Ⅰp组,15例;Ⅱp组,15例)和七氟烷组(Ⅰs组,15例,Ⅱs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测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随访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及手术至出院时间.结果 丙泊酚组与七氟烷组,术后BN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术后CRP含量的影响,七氟烷组明显小于丙泊酚组(P<0.05).七氟烷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选择不同麻醉药物丙泊酚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七氟烷维持麻醉在抑制术后机体炎性反应方面优于丙泊酚,并且可以缩短ICU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Ⅰ~Ⅱ级),汉族,年龄(24.3±5.6)岁,体质量(60±10.5)Kg,妊娠(47.5±7.5)d,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B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结果七氟烷组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术后满意率明显升高。结论七氟烷麻醉诱导平稳苏醒迅速,是一种用于人工流产病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七氟烷、异氟烷及丙泊酚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黄小静  裘毅敏  颜涛  汪正平 《上海医学》2011,34(10):735-738
目的 比较吸人七氟烷、异氟烷及经靶控输注泵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全身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行经腹子宫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evo组)、异氟烷组(Iso组)及丙泊酚组(Prop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在静脉诱导插管后,行间歇指令正压通气模式(IPPV)机械通气,术中分别吸入七氟烷、异氟烷或静脉输注丙...  相似文献   

9.
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诱导喉罩置入条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巍  董冉 《黑龙江医学》2009,33(9):665-666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诱导喉罩置入的条件。方法行眼科手术的患者60例。8~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S组采用单次潮气量法诱导,吸入8%七氟烷,P组患者静注丙泊酚2.0 mg/kg,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喉罩置入的时间和次数以及诱导时喉痉挛、呼吸抑制、咳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S组(50.6±11.3)s,P组(47.8±7.1)s。S组喉罩置入较P组花费时间长(P<0.05),1次喉罩置入成功几率低,为76.5%。两组之间喉痉挛、咳嗽等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诱导呼吸抑制发生的几率要高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均可作为喉罩置入的诱导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无差异。丙泊酚发生呼吸抑制的几率较高而七氟烷喉罩置入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手术前后血糖、转氨酶、肌酐在小儿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选择接受全身麻醉的小儿患者200例,ASA分级I级,年龄:4~7岁,择期手术时间在60min以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为P组(n=100);七氟烷吸入麻醉为S组(n=100)。手术前和手术后即刻分别抽取静脉血,对患儿血糖、转氨酶(ALT,AST)、肌酐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手术前和手术后两组患儿的血糖、转氨酶、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化指标分析显示4~7岁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时使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临床剂量异丙酚对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氧自由基所致的肺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30例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于ECC前(T1)、腔静脉开放5 m in(T2)、30 m in(T3)、60 m in(T4)时测定桡动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计算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呼吸指数(R I)。结果C组Cs、Cd在T2,T3,T4较T1及同时间点的P组明显下降(P<0.05),C组R I在T2,T3较T1及同时间点的P组明显升高(P<0.05),T4与T1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P组。C组SOD T2,T3,T4显著低于P组(P<0.05),MDA显著高于P组(P<0.05)。T2,T3,T4两组MDA显著高于T1(P<0.05),但是P组升高的程度不如C组。结论临床剂量的异丙酚可能通过减少ECC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轻ECC所致的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环磷腺苷葡胺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环磷腺苷葡胺心肌停博液对围术期心肌酶学、病理学及临床的影响,探讨其在ECC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在首次灌注液中加入环磷腺苷葡胺180 mg,对照组沿用4℃的4∶1含血停搏液。分别于ECC前、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术后6 h、24 h、48 h共五个时点采集动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观察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心肌病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KMB、LDH和cTnI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指标及心肌病理变化均支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脏停博液中加入环磷腺苷葡胺可在ECC中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的肺保护剂在兔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5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体重约2 kg)随机分成三组,即沐舒坦(30 mg/kg)组(组Ⅰ,n=5),抑肽酶(10万K IU/kg)组(组Ⅱ;n=5)和乌斯他丁(1万U/kg)组(组Ⅲ,n=5)。在开胸后和ECC停机30 m in后取兔肺组织,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肺组织术前、术后病理变化,并比较三组间的不同;同时将肺组织制成匀浆、并于ECC前、停机、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和停机后30 m in抽取兔血清测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结果三组光镜下观察均可发现ECC后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性细胞侵润。组Ⅲ上述改变明显少于其他二组;电镜观察发现可见肺泡Ⅱ型细胞微绒毛大部分消失;板层样小体呈空泡样变。组Ⅰ和组Ⅱ上述改变明显;术后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组Ⅲ明显低于组Ⅰ和组Ⅱ;兔血清中TNF-α和IL-8停机后30 m in时组Ⅲ明显低于组Ⅰ和组Ⅱ。无论是肺组织匀浆还是血清中,MDA在三组间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乌斯他丁较沐舒坦和抑肽酶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外源性及内源性腺苷预适应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双嘧达莫组术前口服双嘧达莫(核苷转运抑制剂);腺苷组转流前微量泵入腺苷;联合组术前口服双嘧达莫,余同腺苷组;对照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四组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 h、6 h、16 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心肌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并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等情况。结果 腺苷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少,开放后2 h CKMB、cTn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联合组开放后各时间点CKMB、cTnⅠ均降低。双嘧达莫组上述变化不明显。结论 外源性腺苷各时间点预适应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可增强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金爽  梅运清 《医学综述》2008,14(10):1473-1475
S100蛋白是一种神经组织蛋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可作为体外循环术后评价脑损伤的早期指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对S100蛋白水平的监测,同时结合临床影像等检查,可以早期准确地反映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程度,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治疗等措施,改善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 iolip in antibody ACL-Ab)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手术前、后血清ACL-Ab并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后血清ACL-Ab水平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前、后检测ACL-Ab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腺苷在心脏直视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源性腺苷预处理和加入心停搏液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心脏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57例心脏直视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组A,n=18)、腺苷预处理组(组B,n=17)、腺苷停搏液组(组C,n=22),采集桡动脉血测定围手术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de MB,CKMB)、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水平;观察心脏停跳及复跳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三组术后CKMB、cTnI、MDA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与组A相比:组B和组C术后多巴胺用量少,组C心脏停搏时间明显缩短,组B开放后2 h CKMB、6 h MDA、开放后各时点cTnI显著降低,组C开放后2 h、6 h CKMB及开放后各时点MDA、cTnI均显著降低;腺苷处理的两组间(B组和C组)比较:组C cTnI在16 h显著降低,其余各时间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腺苷在心脏直视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腺苷加入心停搏液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动-静脉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模型是否能模拟临床体外循环造成的特征性炎性反应和器官损伤。方法 SD大鼠麻醉,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建立循环通路后随机分为2组:ECC组大鼠采用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转流2h,观察2h;Sham组大鼠插管后仅进行血液稀释而不行旁路循环,观察4h。实验结束后取标本测定血常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组织含水量;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另取肺组织做HE染色。结果 ECC后2h,ECC组大鼠仍能保持正常红细胞数量,而白细胞数量、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损伤指标显示:ECC组动物肺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1mmHg=0.1333kPa),并低于Sham组(P<0.05),达到临床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TNF-α、肺水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膜明显增厚。结论经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能成功建立大鼠ECC模型,该模型影响因素单一,成功率高,仅转流2h即能诱导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炎性相关急性肺损伤,因此适于研究ECC炎性反应对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附13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方法 大血管手术137例,升主动脉瘤62例,采用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使用高钾氧合血停搏液。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共69例,采用左心转流或股动-静脉转流。主动脉弓中断2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病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其中1例胸降主动脉瘤和2例升主动脉瘤累及弓部行深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结果 125例病人痊愈出院,12例病人因各种原因死亡。结论 针对大血管手术的方式选择体外循环方法,以减少病人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采用浅低温、高流量、高灌注压的方法,并于麻醉后定时检测血糖,以普通胰岛素0.15~0.3 u/kg控制血糖在8~12 mmol/L,避免使用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升高血糖的药物。结果体外循环40 min时血糖升至(10±1.1)mmol/L,单次或多次应用胰岛素后,转中血糖控制在(11.3±2.1)mmol/L,除2例患者外,均自动复跳,未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术前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减少或避免体外循环的应激和损伤,平稳控制血糖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