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吸痰系统移动部件少,操作简便,吸痰时不需脱离呼吸机,吸痰过程中可以保持持续通,有效维持气道平均压,预防肺泡萎陷及低氧血症,降低院感发生率,减轻患者吸痰过程中的不适及恐惧心理。同时可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对机械通气患者选择密闭式吸痰术,及时观察病情,评估吸痰效果,加强管理,可以维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减少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法:10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50例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50例,比较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密闭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24%,开放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4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密闭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21.48 ± 92.02 h),开放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40.2 ± 119.12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P发生时间密闭式吸痰组为(80.0 ± 27.4 h),开放式吸痰组为(82.0 ± 26.0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方式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口鼻腔后气管插管内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的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按照先气管后口鼻腔的顺序吸痰,观察组采用先口鼻腔后气管的顺序吸痰,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相关吸痰指标、VAP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aCO_2及PaO_2水平均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吸痰舒适度评分较高,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先口鼻腔后气管插管内吸痰,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水平,减少VAP的发生,提升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彭敏 《当代医学》2010,16(36):128-129
目的针对ICU护士吸痰时应用方法,对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对比,务求选择更有利于病人的吸痰方法。方法选择ICU35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病人,分为2组,一组为开放式吸痰组,一组为密闭式吸痰组,操作中观察不良反应出现频率及监护指标的变化。结果开放式吸痰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密闭式吸痰组。结论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亦较密闭式吸痰明显,因此密闭式吸痰操作更有利于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应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改良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改良组患者采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两组患者牙菌斑去除率、口腔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改良组患者的口腔并发症、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牙菌斑去除率及发生VAP患者的MV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吸式口护吸痰管患者的口腔护理效果优于传统口腔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并对两组吸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密闭式吸痰对气道损伤、引起患者剧烈咳嗽及痰液喷出较少(P<0.05),平均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缩短(P<0.05),吸痰后心率、收缩压增高较对照组减少(P<0.05),血氧饱和度减少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简便、安全,可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保证机械通气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詹明萍  苟杨  李容  王诗香 《西部医学》2012,24(1):179-18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舒适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RICU病房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有咳嗽声或呼吸窘迫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吸痰舒适度和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纤支镜灌洗痰易净加氨溴索配合吸痰术,治疗开胸术后下呼吸道痰液阻塞引起的肺部感染或肺不张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6例开胸术后下呼吸道痰液阻塞所致的肺部感染或肺不张患者,行床旁经纤支镜灌洗痰易净加氨溴索配合吸痰术治疗,并进行合理、规范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46例除1例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因肺栓塞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取得显著疗效。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治疗开胸术后下呼吸道痰液阻塞所致的肺部感染或肺不张,合理、规范的术前后护理是床旁纤支镜治疗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系统(CSS)在成人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FOV)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成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HFOV治疗,针对患者在HFOV过程中气道吸引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12例应用开放式吸痰系统进行气道吸引,实验组13例采用CSS进行气道吸引。监测指标:吸引前后氧合指数、吸引后经皮测氧饱和度恢复时间、护理工作量、撤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 CSS在HFOV治疗过程中吸痰后氧合指数较开放式吸痰系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S吸引后经皮测氧饱和度恢复时间、护理工作量、撤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均较开放式吸痰系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HFOV治疗并应用CSS进行呼吸道管理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中如何正确选择麻醉插管方式与手术方式。方法 选取1998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致气管狭窄原因分为肿瘤组、非肿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插管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1个月~20年,统计分析两组气管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疾病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肿瘤组气管修补术较非肿瘤组低(P <0.05),气管环形切除+端端吻合及单腔插管+全麻较非肿瘤组高(P <0.05)。两组手术切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下段气管狭窄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肿瘤组高(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均治愈出院,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气管狭窄往往是亚急诊或急诊性病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麻醉插管及手术方式应依据气管狭窄的特点而灵活选择,若能正确选择,将有效提高气管狭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在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复苏效果。方法将7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21例由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和分娩现场及时插管复苏;Ⅱ组25例为麻醉医生应要求到分娩时插管复苏;Ⅲ组32例因技术条件受限未施行气管插管,仅采用清理呼吸道、吸氧、按压胸廓人工呼吸等措施进行复苏。结果Ⅰ、Ⅱ两组的总复苏成功率为91.3%,与Ⅲ组的复苏成功率比较,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时行气管插管复苏、能大大提高患儿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难度和降低术中导管移位率。方法通过对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的改良,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结果使用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插管定位及术中导管移位率明显优于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论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肺隔离术中应用安全、定位简单且术中导管移位率低,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朱洪远  刘充卫 《中外医疗》2011,30(24):18-18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术解决临床困难气管插管。方法应用经鼻气管插管解决80例困难气管插管。结果有效解决困难气管插管,有效率93.75%。结论本法能有效提高困难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5%乙醇消毒气管内套管的消毒效果及75%乙醇持续使用的时间。方法选择正在使用透明PVC材料内套管患者共46例,并于乙醇新开启时和使用过程中24、48、72 h进行乙醇浓度测定及含菌量测定(消毒液为连续使用96 h)。结果 75%乙醇连续使用72 h浓度无明显变化,且可保证物品消毒效果。结论 75%乙醇浸泡消毒法是一种效果可靠、成本低、操作简便安全的消毒方法,乙醇可持续使用72 h。  相似文献   

19.
朱涛  李崎  刘进 《四川医学》2005,26(8):836-837
目的研究利用一次性普通气管导管替代可插管喉罩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随机选取全麻插管的手术病人50例,普通气管导管经喉罩盲插时,采用两个方法顺着导管本身的自然弯曲放置(ETTCONV)和将导管的自然弯曲旋转180°后放置(ETTREV),分别记录上述两种以及喉罩导管(ETTILM)盲插的成功率。结果三种经喉罩盲插成功率分别为ETTCONV70%,ETTREV84%以及ETTILM82%;ETTCONV+ETTREV90%。结论普通气管导管可以替代可插管喉罩的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