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89例进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中西医结合组44例,在低分子肝素使用基础上加服复元活血汤加减,14d为1疗程。术后观察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89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术后共有8例DVT发生,其中,对照组7例,中西医结合组1例,其发生率分别为15.56%、2.27% (X2=4.7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能达到协同预防作用,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159人,分为主动活动组80人(A组)和被动活动组79人(B组),在术后1周及4周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血栓的消失率和进展率,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WOMAC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4周A组和B组的小腿血栓消失率分别是35%和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没有血栓向近端进展,术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111.9°±13.4°vs.110.5°±10.9°,P=0.490)、KSS临床评分(93.5±4.7 vs.93.9±5.1,P=0.621)、KSS功能评分(83.4±15.1 vs.82.9±14.5,P=0.513)及WOMAC评分(90.9±5.7 vs.90.3±6.1,P=0.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小腿深静脉血栓随着时间推移有自动消失的趋势,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的普遍应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TET)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生命安全构成最严重的威胁。有资料显示未经预防的病人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在70%~84%之间,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率接近15%,致死性肺栓塞(PE)则为1%~3.4%。早期预防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4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开展了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预防性抗凝治疗相结合的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使用LMWH和联合IPC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74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6例,术后8h开始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治疗组38例,术后马上开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术后8 h开始使用速碧林.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观察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术期出血量.结果 对照组DVT 8例(22.2%).出血量(814.3±312.4)ml;治疗组DVT 2例(2.6%),出血量(852.2±295.4)m1.结论 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1月的10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围术期标准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围术期防范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下床时间;护理前后NRS疼痛评分、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是50(100. 00% ),对照组则是40(80. 00% ),P<0. 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后NRS疼痛评分、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更有优势,P<0. 05.观察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下床时间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更少,P<0. 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1(2. 00% ),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7 (14. 00% ).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术期防范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1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116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7.75%.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锻炼计划,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创伤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多发疾病,且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P)后的发生率为40%-88%,发生肺栓塞(PE)风险达10%-20%,病死率达2%[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20.6%.股骨干骨折的患者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发生率为15.7% [2],从2007年以来我们对56例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总结出一套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即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足底和下肢静脉泵+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练的综合性预防护理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起病隐匿,常常难以早期诊断。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是DVT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本院为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国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8.2%[1].DVT发病隐匿,治疗较困难,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观察康复训练结合气压治疗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建峰  张阁  康昭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192-1193,119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对15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病人的9.15%(15/164),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随访3~18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处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方法预防老年人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vein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40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结论: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多中心观察不同抗凝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度.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DVT患者随机分为不同治疗组,A组用巴曲酶,B组用低分子肝素,C组用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合用,D组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索合用.定期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凝血象的变化,以及副作用发生的频率及程度,记录相关数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措施(与右侧比)都能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程度(P<0.05).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时的作用优于其他治疗方式(P<0.05),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巴曲酶可明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的浓度(P<0.05),而对其他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单用巴曲酶经患肢微龟泵入的给药方式疗效优于经外周静脉的给药方式,而且临安全度较高.结论 降纤合并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明确,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患肢微量泵入方式效果好,安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Tian H  Song F  Zhang K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49-3352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行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的240例患者.其中全膝关节置换157例,全髋关节置换83例.分为两组,甲组100例,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阿司匹林抗凝;乙组14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通过观察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出血、感染的发生情况,评价阿司匹林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甲组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13例(13.0%),有症状深静脉血栓7例(7.0%),疑诊肺栓塞3例(3%),心脑血管意外2例(2%);乙组出现深静脉血栓、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疑诊肺栓塞和心脑血管事件分别为10例(7.1%),4例(2.9%),3例(2.1%),8例(5.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9、0.130、0.675、0.156).阿司匹林组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血肿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分别是(693±480)ml、(32.9±18.0)g/L、1例(1%)、0例(0%),LMWH组分别是(649±521)ml、(36.4±21.9)g/L、3例(2.1%)、2例(1.4%),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01、0.177、0.495、0.230).结论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对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预防疗效相近,出血和感染风险无明显区别.阿司匹林口服给药方便、费用低、患者依从性好、无需监测并对术后心脑血管事件有良好的预防作用.阿司匹林可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常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 年10 月-2016 年10 月208 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 及超过5 天和术后第2、5、7 及14 天8 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8 例患者,其中术前抗凝组115 例,有16 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3.91%,术前未抗凝组93 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7 例,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 =0.007)。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CPM锻炼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早期行CPM锻炼分为观察组:术后3dCPM康复锻炼及其它常规康复锻炼,共65例;对照组:术后没有行CPM锻炼而只是通过常规的主动活动锻炼,或术后1周后才开始行CPM锻炼,共57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1)。结果: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观察组7例,对照组17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24±8.69)、(27.35±8.7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59);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31±5.01)、(24.28±4.5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983)。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CPM锻炼并不增加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8.
住院高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横断面调查上海中山医院住院高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探讨与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上海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后卧床患者,骨科术后及妇科术后卧床患者,外科监护室患者,普外科结直肠癌手术及血管外科手术后卧床患者进行压迫超声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步计算整体及各科室患病率.收集详细的临床资料及阳性患者血栓部位、类型及累及肢体,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 (1)本研究入组共372例,阳性38例,患病率为10.2%(38/372).(2)住院高危患者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分别为以30 d为界的卧床时间(P=0.000),凝血酶时间缩短(P=0.007)以及既往血管手术史(P=0.009).(3)神经内科患病率为12.7%(13/102),骨科10.0%(10/100),妇科6.3%(7/111).(4)妇科手术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为全子宫联合双附件切除术(P=0.032).结论 住院高危患者下肢DVT的患病率高,以左下肢和无症状患者居多,高危因素常为长期卧床、既往血管手术史以及凝血酶时间缩短,对于这些高危患者有必要强化预防性抗凝.  相似文献   

19.
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神经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实验组100例,术前12h至术后7d,每日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对照组100例,未行任何预防性抗凝措施.两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每隔7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无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与手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无术后颅内出血者;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0例(10%),1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并死亡.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方法在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浅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两组均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测量指标包括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研究组患肢肿胀消退较对照组快(P<0.01)。研究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研究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对照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