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症状、体征变化,有无不良反应,结合血管多普勒彩超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32例患者症状、体征均获缓解;血管多普勒彩超或DSA显示血栓形成相关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29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可选择性用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阻塞性静脉疾病,治疗不当将留下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或造成严重并发症.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科有22例DVT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摘要 目的 调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y, ADVT )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变化及与D-二聚体(D-Dimer, D-D)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86例ADVT的D-D、NO和ET水平在诊断即时、溶栓24h、溶栓72h、溶栓7d以及溶栓第14d的动态变化。结果 诊断即时、溶栓2h小时以及溶栓72h血清D-D、NO和ET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溶栓7d以及溶栓第14d血清D-D、NO和ET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D-D、NO和E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动态检测血浆NO和ET水平,可能有助于诊断ADVT和预测病情的进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 快速法检测C-反应蛋白,荧光抗体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 DVT患者治疗前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01).结论 CRP与D-二聚体联合测定有助于DVT的检出. 相似文献
9.
《吉林医学》2017,(4)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从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按照同样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就诊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其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55.6%,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可将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敏感筛查指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19例骨折患者,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和未并发DVT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 DVT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中股骨骨折患者水平最高且所占比例最大(72.7%);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均较其它骨折部位高(P<0.05).结论:对于骨折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监测D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EPCR)A6936G 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 PCR-RFLP 方法检测了 110 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10 名健康体检者的 EPCR A6936G 变异.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AA、AG 和 GG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64.6%、33.6%和1.8%,而健康体检者 AA 和 AG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76.4%和23.6%,未发现 GG 基因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变基因型(AG GG)频率为 35.4%(OR为1.775,95%CI为1.072~2.934),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 18.6%(OR为1.709,95%CI为1.008~2.8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6%和11.8%,均P<0.05).结论 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 变异,它与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手术取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取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静脉造影示:6例深静脉全程基本通畅,4例为深静脉短段闭塞,余呈全肢型静脉血栓。术后随访除3例仍有下肢明显肿胀外,其余病例无明显肿胀、浅静脉曲张、溃疡等,在循序减压护套的支持下能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行取栓术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术后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浆D二聚体定量筛查疑似深静脉血栓形成(DVP)患者,调查不同抗体来源试剂的检测一致性。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就诊的220例疑似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使用MediRox D-dimer和STA Liatest D-dimer两种试剂检测受检者血浆D二聚体,并以影像学检查结论作为诊断DVP的依据。结果 220例疑似患者经影像学确诊的深静脉血栓71例,肺栓塞35例。D二聚体高于Cutoff者176例,两组结果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264),并且存在线性关系y=0.1564+0.9831 x,R~2=0.958(r=0.979,P0.01)。两种方法检测320例标本的差异83%在±0.5μg/ml以内,临界值附近(0.2 to 0.9μg/mL)检测95%的偏差在0.32μg/ml以内,标准偏差0.156μg/ml。结论 D二聚体用于DVP排除诊断时,除了要结合影像学检查之外,要求定性判断的高符合率和阳性数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8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并于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超过5d及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血栓组共纳入23患者例患者,其中8例(5.80%)发生于伤后1~3d,8(5.8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水平均值高于正常值,术前1d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2.31ug/mL时,敏感性为0.631,特异性为0.509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4.63ug/mL时,敏感性为0.481,特异性为0.807.结论:①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②D-二聚体对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前1d以4.63u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③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血栓发生的高峰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176例经病史,体征及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致病危险因子凡讨分析。结果发现158例有明显危险因子的占89.8%,18例未发现任何危险因子的占10.2%。各项危险因子中,以外伤手术为主77例占43.8%,其次为感染因素33例占18.8%,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者23例,妊娠分娩8例,药物7例,肿瘤5例,家系因素5例,分别占13.0%;4.5%;3.8%;2.8%和2.8%,并对各种危险因子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风恢复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经济性.[方法]用D-二聚体浊度法分析109例因近期局部出血或缺血导致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血浆样本.病人在24h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以500μg/L作为D-二聚体的cut-off值分类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阳性预报值31%,阴性预报值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部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8例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DVT与蛋白C活性减低有关。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局部置管溶栓和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在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中的溶栓疗效,缩短滤器植入时间,提高滤器取出率,降低滤器永久植入后中远期合并症。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并放置可回收性腔静脉滤器(Opt Ease)的患者,下腔静脉造影或彩超发现滤器下血栓≥1.0 cm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外周溶栓或导管溶栓治疗,对滤器的取出率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结果外周溶栓组30例,滤器取出11例,取出率36.7%,导管溶栓组30例,滤器取出24例,取出率80.0%,导管溶栓组取出率明显高于外周溶栓取出率(P<0.05);两组间溶栓治疗后血栓大小变化的对比,导管溶栓组的溶栓效果优于外周溶栓组(P<0.05)。滤器取出后无再发肺栓塞表现。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中局部置管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和残余血栓与静脉血栓再发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后高浓度D-二聚体(>500 ng/ml)和残余血栓与静脉血栓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0,对国外7篇关于高浓度D-二聚体和残余血栓与静脉血栓再发关系的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的静脉血栓再发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对照组(P<0.00001);有残余血栓组与无残余血栓组间的静脉血栓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停止抗凝治疗1个月后,D-二聚体浓度>500 ng/ml与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性相关,而残余静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性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