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霉酚酸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霉酚酸酯等几种不同免疫抑制药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或称Graves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GO)的疗效,旨在寻求免疫治疗的有效手段. 方法将TAO 54例,分成A、B两大组,A组随机采用泼尼松(16例,完成治疗者13例)或雷公藤总甙(TⅡ,15例)治疗;B组随机采用霉酚酸酯(MMF,12例)或环孢素(CsA,11例)治疗,疗程12周.疗效判断采用改良Given-Wilson积分指数系统,设定积分下降或上升≥3分为好转或恶化,<3分为无变化. 结果12周末,泼尼松组13例中7例(54%)好转,6例(46%)无变化;TⅡ组10例(67%)好转,5例(33%)无变化; MMF组11例(92%)好转,1例(8%)无变化;CsA组5例(45%)好转,6例(55%)无变化.MMF好转率高于CsA(P<0.05);TⅡ组与泼尼松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眼病分值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MF 、TⅡ、泼尼松和CsA.泼尼松组3例(19%)体重增加>5%,2例血糖增高,停药后血糖恢复,该组共3例退出治疗,其他各组无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退出者.MMF组未发现有明确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新型免疫抑制药MMF用于治疗Graves眼病疗效优于CsA,且不良反应少;小剂量的TⅡ治疗Graves眼病疗效与泼尼松相仿,但不良反应可能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观察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诱导治疗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男性患者入选接受霉酚酸酯联合激素诱导治疗,并随机选取同期60例女性狼疮患者作配对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即霉酚酸酯起始剂量为1.0或1.5g/d,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8mg·kg~(-1)·d~(-1),并逐步减量。整个观察期为24周。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0±14)和(29±10)岁,初治/复治分别为18/12和33/27例,中位病程分别为8.0和4.5个月,病理类型Ⅲ:Ⅳ:Ⅴ分别为5:22:3和9:45:6,病理急性活动指数分别为6.8±3.5和7.1±3.2,慢性活动指数分别为1.3±1.1和1.7±1.2;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性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4h尿蛋白分别为25.5±7.6和(6.5±4.2)g/24h,均显著高于女性组的21.1±6.3和(3.5±2.7)g/24h(P值分别<0.05、0.01)。治疗24周后,男性组和女性组的24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分别为(1.2±1.7)和(0.9±1.2)g/24h。男性组总缓解率为80.0%,女性组为8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相比,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在诱导缓解阶段同样能达到较高的临床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联合α-干扰素对难治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对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HBsAg( )、HBeAg( )、抗HBc( )并有轻度肝功能异常,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并在外院经足量泼尼松治疗8周无效的6例患儿,给予霉酚酸酯800~1000mg.m-2.d-1,6个月后减半再服用3个月,α-干扰素100万U/次,3次/周,连用6个月。结果6例患儿尿蛋白在用药后1~3个月转阴,原轻度增高的转氨酶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血清乙型肝炎标记物及HBV-DNA,其中4例患儿HBsAg、HBeAg、抗HBc均转阴,HBV-DNA<0.001copies/ml,另2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仍然阳性,HBV-DNA数目无明显变化。随访10~42个月,5例患儿尿蛋白持续阴性。结论霉酚酸酯联合α-干扰素有可能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当传统治疗无效、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及转氨酶升高时,霉酚酸酯更显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霉酚酸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造成全身各器官的损害,最易累及肾脏致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类型中Ⅲ、Ⅳ、Ⅴ型及其衍生的亚型被称之为重型LN,是目前治疗的难题[1].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它能够控制LN的活动,降低蛋白尿及自身抗体水平,减轻肾脏的病理损害.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证实[2-3]其在重型LN中治疗发挥了有效的作用.目前已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MMF治疗重型LN的相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环磷酰胺与霉酚酸酯治疗狼疮肾炎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蓉  李向培 《安徽医学》2010,31(6):704-707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以全身免疫异常而致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疾病。病理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迄今为止,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病依赖于环境、性激素以及遗传因素的综合作用。SL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肾脏是SLE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又称为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如不加干预治疗多数患者最终进入肾衰竭状态,是影响SLE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7.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性肾病传统药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以及近年应用的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虽然这些药物疗效明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大剂量激素的不良反应、细胞毒性药物及环孢素A的肝、肾毒性,以及增加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还有些病人上述药物临床治疗无效或疗程中及停药后复发。为处理这些临床实际问题,我们于1998年1月开始用已在肾脏移植病人中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耐受性好的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mofetil,MMF)[1,2],…  相似文献   

8.
综述酶酚酸酯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揭示酶酚酸酯是目前治疗IV 型狼疮性肾炎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 (MMF)治疗狼疮性肾炎 (特别是Ⅲ和Ⅳ型 )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91例狼疮性肾炎患者 ,67例行肾活检 (其中Ⅲ型狼疮性肾炎 2 0例 ,Ⅳ型狼疮性肾炎 47例 )。将患者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YC)联合治疗组 (CYC组 ) 1 5例、糖皮质激素和MMF联合治疗组 (MMF组 ) 76例 ,治疗时间 6个月 ,CYC用量为1 g/月 ;MMF前 3月 1 .5g/d ,后 3月 1 .0 g/d ,应用 6个月。定期了解尿改变、肾脏功能、血清免疫学指标并记录副作用。结果 :①MMF的疗效 :应用 6个月后 2 4h尿蛋白量明显低于用药前 (P <0 .0 1 )和同期CYC组 (P <0 .0 5) ;尿红细胞减少 50 %的例数为 59例 ,显著高于CYC组 (P <0 .0 5) ;MMF可明显降低狼疮性肾炎患者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 ;②MMF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免疫学的影响 :MMF治疗 6个月后 ,血清IgG水平降低 ,C3、C4 水平升高。MMF治疗 1 2周后 ,抗ds DNA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CYC组。③MMF副作用 :主要为感染 (8例 )、胃肠道反应 (8例 )等。结论 :应用MMF是治疗狼疮性肾炎 (特别是Ⅲ、Ⅳ型 )有效的方法 ,其副作用较小 ,安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15例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在激素治疗(强的松)1mg/kg/d的基础上。加用MMF1.5-2g/d,治疗3-6月。结果:蛋白尿减少。血红蛋白上升。副作用:胃肠道反应(26.6%)、肺炎(13.3%)、带状疱疹(6.7%)、肝功能异常(13.3%)。结论:MMF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疗效好,副作用轻,但仍需注意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中12例经肾活检确诊,予MMF治疗,初始剂量为1.00 g/d,3个月后减量至0.50~0.75g/d,6个月后减到0.25~0.50g/d,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分治疗前、6个月2个时间点进行自我对照分析.主要观测指标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结果经MMF治疗,主要表现为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下降(P<0.05)、肌酐清除率上升(P<0.05).副作用包括2例消化道症状、1例带状疱疹,均不需停止用药.结论MMF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有效,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综合性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对照组22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疗程均3个月。观察患者病毒量、血清病毒标志物、生化学指标(ALT、TB IL、ALB、PTA)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观察组=5.012 8,t对照组=4.906 0,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339 7,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0.858 9,tTB IL=8.560 5,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6.197 5,tPTA=24.671 1,P<0.01);观察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2.636 6,tTB IL=9.166 4,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8.921 5,tPTA=27.766 6,P<0.01);且观察组ALT、TB IL明显低于对照组(tALT=2.461 2,tTB IL=2.335 7,P<0.05),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tALB=2.520 1,P<0.05;tPTA=3.101 2,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差异(2χ=0.00,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13,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3.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上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等优点,膦甲酸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规律.方法 在10家医院选取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者113例,进行证候学调查研究,探讨其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最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证(66.2%)、水浊内停证(41.5%)、湿浊困阻证(37.3%)、湿毒壅盛证(27.6%)、热毒炽盛证(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霉酚酸酯(MMF)的合理应用。方法 随访49例丙型肝炎肾移植患者,术前肝功能正常.术后给予强的松(prednisone Pred)、MMF、环孢素)或普乐可复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将术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为持续服药(服药组)、减少或停用MMF(减停组)两组,均给予保肝治疗,观察各组治疗所需的天数。结果 49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服药组8例、减停组11例,在相同治疗方案下,两组肝功能异常至好转及肝功能好转至正常所需的治疗天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减少或停用MMF,并及时给予保肝治疗。使患者肝功能尽快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肝脏局部浸润淋巴细胞是否存在AICD现象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S-P法检测10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Fas和FasL表达。结果 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皆有不同程度的Fas和FasL的表达,Fas和FasL在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皆以膜浆型表达为主。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肝组织内细胞损伤的效靶关系十分复杂,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存在激活诱导细胞死亡现象,浸润的淋巴细胞可能通过Fas/FasL介导的凋亡途径而下调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34例为治疗组,历史病例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肝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Ⅳ胶原(I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个月,LN、PCIU、HA和IV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组18个月后52.9%(18/34)的患者肝组织学改善(治疗后HAI积分下降〉2),其中47.0%(16/34)的患者坏死炎性反应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2),35.3%(12/34)的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肝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使肝组织炎症明显好转,减少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霉酚酸酯 (MMF)与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 (CYC)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 (DPLN)的临床疗效。方法  4 6例患者均经临床和肾活检确定为活动性DPLN ,2 3例采用激素联合MMF(1 0 - 1 5g/d)治疗 (MMF组 ) ,另 2 3例接受激素联合CYC治疗 (CYC组 )。两组患者病情相似 ,随访≥ 6月。MMF组及CYC组中分别有 15例、12例在治疗 3- 6个月时进行重复肾活检。结果 ①临床疗效 :治疗 6月时MMF组尿蛋白及尿RBC下降程度大于CYC组 ,尿蛋白及尿RBC减少超过基础值 5 0 %者 ,MMF组分别占 6 9 6 %及 91 3% ,CYC组分别为 4 7 8%和 6 5 2 %。尿蛋白转阴和血尿消失率MMF组分别为 34 8% 4 3 5 % ,CYC组则分别为 2 1 7%和 39 1%。MMF降低血清冷球蛋白血症、抑制ANA及A dsDNA产生的作用强于CYC组。②肾脏病理改变 :重复肾活检显示MMF组肾组织急性指数 (AI)由 16 4± 7 8降至 4 0±2 0 ,CYC组AI由 12 3± 4 0降至 6 4± 3 0。MMF组治疗后肾小球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沉积、袢坏死、袢内血栓均消失。间质活动性血管炎及细胞 /细胞纤维性新月体显著减少 ,而CYC组仍有较多患者遗留上述病变。③副反应 :MMF组胃肠道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YC组。结论 激素联合MMF控制DPLN临床活动及减轻肾脏活动性病变的作用强于CYC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健康人及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特点,探讨宿主细胞免疫功能与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名健康人及137例各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1.对照组与各型HBV感染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从慢性HBV携带(CHBV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到肝炎后肝硬化(PHBC)组,患者外周血CD3^+T、CD4^+T和CD8^+T绝对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HBC组CD4^+T/CD8^+T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HBVC组(尸〈0.05)。2.不同程度CHB组间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从CHB(轻度)组、CHB(重度)组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UB)组,患者CD3^+F、CD4^+T、CD8^+T绝对值和CD4^+T/CD8^+T比值逐渐下降。CSHB组CD3^+T、CD4^+T和CD8^+T绝对值显著低于CHB(轻度)组(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机制复杂,不同的临床转归患者T细胞亚群状态不同。慢性HBV感染后,肝脏损害程度严重的患者T细胞亚群功能低下及紊乱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临床特点,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0例,合并SBP患者163例,男性137例,女性26例,年龄(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