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 方法 选取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浆LPA的水平,另选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 测定LPA含量. 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4.06±1.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6)μmol/L(P<0.01).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1个月后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中LPA含量显著降低. 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再次复发的效果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对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10人服用氯吡格雷,对照组110人服用长效阿司匹林,分别于出院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有无脑血管病的复发及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出现。结果氯吡格雷组脑血管病复发率与阿司匹林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其不良反应发病率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应用氯吡格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18例,显著进步29例,进步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患者。为治疗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和阿托伐他丁(作为辅助药物)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只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阿司匹林配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接受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患者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此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产生AR的机制亦复杂,可能涉及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多个环节。基因多态性影响蛋白的结构或构象,从而影响阿司匹林对不同个体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R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介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期望未来临床中进行AR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使得临床医师有可能按照基因多态性的特点,以制订个体化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也可对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预测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治疗,2组均治疗1年.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记录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经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最高(95.00%)、B组其次(80.00%)、A组最低(70.00%),两两之间比较P<0.05;三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患者临床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痛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多因长期服用或者剂量较大诱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因素。方法:217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2周,检测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根据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和阿司匹林敏感(AS)。观察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临床因素和实验室指标,并着重分析目前较有争议的体重指数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与体重指数(BMI)、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尿病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按BMI大小进行分组分析发现,AR患者在肥胖组所占比率显著高于普通体重组(18.5%比4.6%,P<0.05)。AR+ASR组中再发缺血性卒中者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升高。BMI、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尿病与阿司匹林抵抗显著相关。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再发缺血性卒中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94.0%疾病治疗缓解率,对照组具有78.0%疾病治疗缓解率,观察组疾病治疗缓解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具有6.0%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具有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收获显著成效,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阿司匹林抵抗是影响其疗效的常见原因.阿司匹林抵抗目前主要指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可通过血栓素A_2测定,依赖血栓素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来诊断.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和临床血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等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期望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不可行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较长,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复发作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于络病的范畴。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唐卉  张仲  王蕾 《四川医学》2012,33(10):1713-17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永琴 《医学综述》2013,19(5):783-786
阿司匹林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再发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发挥作用。但随访发现一些长期规律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COX有三种同工酶,其中COX-1、COX-2存在广泛的基因多态性,其基因突变影响COX的转录及酶活性,从而干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8.
Antiplatelet dru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tiplatelet drugs protect again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cardiovascular death and other serious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previous vascular events or know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pirin reduces the risk of serious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such an event by about a quarter and is recommended as the first-line antiplatelet drug. Clopidogrel reduces the risk of serious vascular events among high-risk patients by about 10% compared with aspirin. It is as safe as aspirin, but much more expensive. It is an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to aspirin for long-term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ho cannot tolerate aspirin, have experienced a recurrent vascular event while taking aspirin, or are at very high risk of a vascular event (>/= 20% per year). Addition of clopidogrel to aspirin reduces the risk of serious 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by 20%, and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30%, compared with aspirin alone. Addition of a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 antagonist to aspirin reduces the risk of 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by 10% and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30%, compared with aspirin alone; it appears to provide incremental benefit in patients also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Addition of dipyridamole to aspirin seems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aspirin alone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but its overall effect in preventing serious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志刚  张程立 《医学综述》2009,15(17):2664-2666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剂量不足、肠道吸收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更新加快、血栓素生成旁路途径等。明确抵抗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将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10年中,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完全阻止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以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本研究介绍了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探讨了其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