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从人民医院CT室择取66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者行以常规CT检查,研究组33例患者行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照分析临床检查结果。结果:以术后及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83.33%,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72.73%,研究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姜楠 《医疗设备信息》2016,(4):85-86,80
本文分析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的各方面及相关致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相关对策,以保障临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数据准确性,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山丹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包括T1-VIBE和T2-SPC两个序列,由神经外科医师和影像学专家共同分析检查结果中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并分析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中,疼痛侧的三叉神经有血管毗邻或者压迫现象的33例,与邻近血管无关的7例;未发生疼痛侧的三叉神经有血管毗邻或者压迫现象的9例,与邻近血管无关的31例,邻近血管毗邻或者压迫与三叉神经痛关系密切。结论通过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可显示两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状况,清晰度高,对临床诊断有指导作用,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医疗保健器具》2004,(1):21-21
一提起核磁共振,人们一般都会与现在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成像技术联系起来。确实,自1973年LAUTERBUR首先报道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后,近年在世界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单独的一项诊断技术,称为MRI。这项技术提供给临床医生的诊断信息量远大于其其他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技术,在  相似文献   

5.
秦裕杰 《医疗装备》2012,25(10):23-24
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是现代临床诊断中的先进医学影像设备,1.5T核磁共振因使用、维护简便和性价比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腕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情况,为后期相关诊断检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腕关节损伤患者的具体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多层螺旋CT诊断,具体分析两组患者的损伤情况。结果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下明确了患者的骨折问题,而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存在漏诊以及误诊情况,两组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于腕关节损伤患者来说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尤为重要,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是70年代末随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超导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新颖医学诊断技术,简称MRI,又称核磁共振CT。它与X射线断层扫描(X-CT)相比,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明显优点。 目前核磁共振CT早已实施了商业化生产及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当今核磁共振扫描成像系统在检测人体肿瘤及组织异常等病变领域居检测手段“霸主”地位,生产此类设备的产业年创利润达20亿美元,世界几乎每个重要都市已至少设立了一个应用核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重要,将该技术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较传统核磁共振检查更能反映盆底的解剖和功能状态,通过测量盆腔器官到髂尾线的距离可以鉴别是否发生盆腔器官脱垂;通过测量肛提肌的影像特征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盆底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效能。方法选取2014-2015年该院收治的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83例,患者剖宫产前均借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瘢痕妊娠检查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检出率(95.18%)略高于经阴道超声(89.16%),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与经阴道超声均为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可结合患者情况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中临床诊断多发性硬化5例,其余误诊为其他疾病而最终经MRI确诊。结论磁共振成像(MRI)对脱髓鞘病灶易显示敏感,它的应用为诊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提供了较为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海芬 《中国卫生产业》2012,(24):125+127-125,127
目的 对3.0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对30例经临床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进行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功能成像DWI(弥散序列)和SWI(磁敏感序列)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3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MRI出现阳性28例,总检出率为93.3%.依据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特点将3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损伤分为单纯性脑水肿:6/30;广泛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7/30,局灶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12/30,脑室周围白质改变4/30,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2/30.其中出现脑水肿25例患儿中,常规序列和DWI序列检出分别为16例和24例;出现脑出血12例患者中,常规序列和SWI序列检出分别为5例和12例.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脑损伤诊断十分敏感,并且核磁共振成像功能成像能提高常规序列的阳性检出率,有助于对治疗进行指导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19-72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分析MRI在多系统萎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症状和核磁共振成像特征。结果帕金森型与小脑萎缩型多系统萎缩患者在小脑体征和椎体外系体征方面除静止性震颤外其他表现均有显著差异(P <0.05),在自主神经症状体征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MRI影像学特征显示,除脚间池及环池、小脑中脚对称高信号以及大脑皮质广泛低信号外,在脑室系统扩大、脑实质萎缩及T_2WI信号改变影像学表现方面,两种类型的多系统萎缩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帕金森型和小脑萎缩型多系统萎缩在临床表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核磁共振技术可进一步鉴别和诊断其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诊断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在本院2017年6月~2019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48例纳入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72h之内均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对所有脑梗死患者的病历相关资料和影像学、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对比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两种不同检验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核磁共振(MRI)诊断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96.15%。而CT诊断的敏感性为79.17%、特异性为33.33%、准确率为76.47%。核磁共振各项均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能够有效诊断出脑梗死患者病灶情况,弥补CT检查中存在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医用核磁共振信号可视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信号分析和软件的方法,实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的信号可视化,获得反映人体组织特性的T1、T2、共振频率值,以及反映信号强度的FID、回波等曲线,有助于进行临床核磁共振应用分析和核磁共振成像原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核磁共振(NMR)成像深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此种新技术对卫生保健费用的影响。此种关注部分是出于购置 NMR 成像装置价格昂贵,以及 NMR 成像使用范围的不确定性,此项技术不能替代在医院内早已应用的其他诊断方法。本文将就核磁共振医院费用作一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CT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3.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T2WI/Flair高信号和T1WI低信号,而且病灶边界清晰,共检测出了56个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28个、内囊18个、丘脑11个、各脑叶9个。脑梗死患者三角形形态,存在不规则形、斑点状及片状等改变。结论: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时,可以清晰的呈现患者的病灶,从而为主治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核磁共振原理成像的MR设备,其扫描序列中的图像成像参数复杂,如何使临床医生定位当前MR图像切片在组织器官中的确切位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基于DICOM3.0标准,结合PACS系统的应用,讨论TMR序列中定位线绘制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疑似颅脑疾病100例患者从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CT诊断,判定诊断后的效果。结果:100例患者中,行MRI确诊为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0%;行CT确诊为颅脑疾病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诊断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99例,随机分为MSCT组、MRI组和联合组,MSCT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治疗,MRI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治疗,联合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与合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治疗腕关节损伤,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把检出率为100%的联合组作为基准,MSCT组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18.75%,移位碎骨折片的检出率为85.71%,关节脱位的检出率为90.32%,骨折的检出率为91.18%,骨挫伤和软骨损伤的检出率为0.00%;MRI组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87.50%,移位碎骨折片的检出率为7.14%,关节脱位的检出率为58.06%,骨折的检出率为50.00%,骨挫伤的检出率为75.00%,软骨损伤的检出率为73.68%。联合组明显优于MSCT组和MRI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双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膝部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例膝部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及联合组,每组纳入15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即为实验组,采用双螺旋CT技术检查即为对照组,采用双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即为联合组,详解3组患者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对比实验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对比对照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P0.05;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螺旋CT联合MRI技术对膝部骨肿瘤患者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其中双螺旋CT能够较好的更好显示骨肿瘤患者的病变范围及细微结构,MRI检测技术可对骨肿瘤患者的检测范围、软组织肿块及骨髓水肿情况检出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深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