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它的分布遍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76个国家,约有2亿人患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达6亿[1,2]。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56年查出病人1100多万,已治愈病人1000多万,据1998年统计,全国现有血吸虫病总数达76万多人[3~5]。40多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血吸虫病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血吸虫病防治任务仍很艰巨。国内外学者曾先后对日本、曼氏血吸虫病的致病因子进行了深入研…  相似文献   

2.
用日本吸虫卵可溶性抗原(SEA)皮下注入正常小鼠。末次注射第23天从尾静脉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注射虫卵后第18天观察小鼠肺内虫卵肉芽肿反应的增长比。结果用SEA 0.1微克,0.5微克及1.0微克/克体重的三个实验组肺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反应明显减弱。提示对正常小鼠用0.1~1微克/克体重的SEA为诱发免疫调节的适宜剂量。为用SEA诱发宿主对虫卵肉芽肿应答的免疫耐受性研究提供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雷公藤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白鼠肝虫卵肉芽肿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肝单卵和多卵肉芽肿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肉茅肿内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极为罕见;平均每对成虫排入肝内的虫卵数少于对照组。表明雷公藤对日本血吸虫病鼠肝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干扰素在虫卵肉芽肿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方法用纯系NH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虫卵建立小鼠肺部虫卵肉芽肿模型。观察干扰素α对肉芽肿及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感染小鼠后分别于第4、8、16、24、32天解剖动物,检测其血清抗体滴度、胸腺T细胞百分比和肉芽肿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干扰素组小鼠抗体滴度、胸腺T细胞百分比在不同时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其肉芽肿面积在第8天明显增大,以后逐渐缩小。结论干扰素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过程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光镜、电镜及酶组化技术对小鼠肝内实验性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各阶段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为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向晚期发展时,成纤维细胞增多。浆细胞初见于感染后4周,到晚期则集中于肉芽肿周边区。酶组化证明,最初与虫卵接触的为巨噬细胞。经电镜鉴定,见于肉芽肿内的泡沫细胞源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从其超微结构看似属T细胞。这些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可能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混合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TLRs信号途径是否为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参与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炎症病变。采用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因子和NF-κB的变化状况。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小鼠模型,小鼠肝组织中TLR2、TLR4蛋白及mRNA的变化情况分别使用 FCM和Real-time PCR检测。经抗原分子刺激后巨噬细胞分泌IL-1β、TNF-α和IL-6显著增高,与PB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在刺激30 min后显著降低。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LR2、TLR4蛋白及其mRNA含量以及IL-1β、TNF-α、IL-6、ALT与AST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未感染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表明TLRs信号途径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并被其激活;而且TLRs信号途径在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425”制剂(中药当归提了物)为口服型,并伍用鲨鱼软骨粉(SCP),制成“425”合剂,用以研究感染血吸虫3周的BALB/c小鼠服用“425”合剂后4周诱导的肝内虫卵芽肿(SEG)效应及机制。测定小鼠肝内SEG大小,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IGgG及其亚类IgG1水平(OD均值);采用流式细胞上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细胞均数和比值。服用“425”合剂和单用SCP小鼠的SEG大小显著小于感染对照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病是在人类中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 Wright 推算在71个国家约有1.25亿人患该病,有5.2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每年因患此病而降低生产率所造成的损失估计有6.4亿美元(此尚不包括公共卫生规划、医疗的补偿费用(1)。虫卵性肉茅肿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害,主要发生在肝脏、肠道、肺、脑及泌尿系统。该病的病理过程主要是由于虫卵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所引起的,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免疫病理过程,表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虫卵肉芽肿的最后结局是导致肝脏广泛的干线型纤维化,肝硬化和门脉系统高压,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血吸虫病性肝脾综合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P30主动免疫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39,49,64,108,112天处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FCM)和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虫卵肉芽肿凋亡细胞。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虫卵肉芽肿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经FCM和TUNEL检测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凋亡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P30抗病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促进虫卵肉芽肿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脑血吸虫肉芽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5年6月收治脑血吸虫肉芽11例。其中手术6例,口服吡喹酮治疗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为57岁,最小为4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最长一年,最短一个月,平均6个月。 2.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8例;癫痫发作7例;肢体偏瘫5例;视乳头水肿7例;左眼视力障碍、视野鼻侧缺损1例;中枢性面瘫5例;锥体束征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性肉芽肿的CT特点及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例脑血吸虫肉芽肿的CT与临床资料,其中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另5例经实验室检查及吡喹酮试验治疗后临床确诊。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吡喹酮治疗后15d-30d后复查CT。结果:9例共11个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聚集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大小1.0cm-4.0cm。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周围有较宽的低密度带,且有占位效应。5例吡喹酮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脑血吸虫性肉芽肿有较典型的CT的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可确诊。  相似文献   

13.
改“425”制剂(中药当归提取物)为口服型,并伍用鲨鱼软骨粉(SCP),制成“425”合剂,用以研究感染血吸虫3周的BALB/c小鼠服用“425”合剂后4周诱导的抗肝内虫卵肉芽肿(SEG)效应及机制。测定小鼠肝内SEG大小,用Etn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IgG及其亚类IgGI水平(OD均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细胞均数和比值。服用“425”合剂(组Ⅰ)和单用SCP(组Ⅲ)小鼠的SEG大小显著小于感染对照鼠(组Ⅳ),组Ⅰ、组Ⅱ(单用“425”制剂)和组Ⅲ的SEG减小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组Ⅰ和组Ⅱ的IgG和ISG1水平均显著高于组Ⅲ和组Ⅳ者;组Ⅰ和组Ⅲ的CD4 /CD8 比值(1.70-1.88)明显高于组Ⅱ(0.95)。实验结果表明,“425”合剂能诱导明显的抗肉芽肿效应,其机制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相关;SCP能非常显著诱导细胞免疫效应,特别是具有抗肝内纤维化作用;“425”制剂能明显诱导体液免疫效应。‘本项研究尚未见有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4.
许浒  薛婉芬 《镇江医学院学报》1996,6(2):113-114,116
本实验对所建虫卵可溶性抗原致敏和未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与C57BL/6鼠自然感染模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对小鼠肝肉芽肿形成的免疫学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诱导宿主产生抗雌虫生殖和抗卵胚免疫的效果及其对小鼠肝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及其不同组分抗原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产生的抗病免疫能力。结果经SIEA和SIEA26~28000分子抗原免疫后,均可明显地降低攻击感染后免疫鼠的肝肉芽肿数目和大小。与对照组比较,上述两者免疫后的小鼠,其肝肉芽肿平均直径分别下降了29.26%和49.64%,尤以SIEA26~28000分子抗原的免疫效果为佳,且感染鼠脾重明显下降(P<0.01)。但是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以及SIEA-1分部抗原免疫对降低肝卵肉芽肿数量和大小以及脾肿大程度均无明显作用,甚至刺激肉芽肿反应增强。结论SIEA和SIEA26~28000分子抗原免疫可诱导宿主产生抗雌虫生殖和抗卵胚发育的作用,并明显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生殖及其对宿主产生的病理损害,均与宿主对血吸虫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宿主感染血吸虫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可部分杀灭其体内寄生的童虫并限制其再感染.然而,有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研究提示,宿主免疫应答中某些因素可能有助于血吸虫的发育与生殖.本文就宿主免疫因素对血吸虫生长、发育、生殖和虫卵肉芽肿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性肉芽肿的CT特点及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例脑血吸虫肉芽肿的CT与临床资料,其中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另5例经实验室检查及吡喹酮试验治疗后临床确诊。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吡喹酮治疗后15 d~30 d后复查CT。结果:9例共11个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聚集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大小1.0 cm~4.0 cm。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周围有较宽的低密度带。且有占位效应。5例吡喹酮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脑血吸虫性肉芽肿有较典型的CT的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经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观察沉积在肺血管床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内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注卵后第一天即见淋巴细胞浸润,随后,淋巴细胞均数及其所占反应细胞总数的构成比逐渐增加。酯酶染色结果表明,注卵后10天内酯酶染色阳性细胞高于阴性细胞数,第10天后发生逆转;至第35天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王昌新  曾飞雁 《安徽医学》2006,27(6):462-464
目的通过对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病理材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脑血吸虫肉芽肿11例,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对MRI表现及病理进行分析。采用1.0TMR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6例单发,5例多发;病灶主要位于顶叶(5例),枕叶(5例),颞叶(4例),额叶(3例),小脑半球(1例)。平扫呈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有多个小结节状、斑点状强化,并呈“泥砂样”聚集成团。结论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有很高的特异性,MRI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