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效果。方法在洞庭湖区君山区选取6个乡镇42个相邻的血吸虫病流行村为示范区,以洲滩或村垸为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实施易感地带封洲禁牧、建立定点牧场、开展舍饲圈养、家畜疫病监测管理、以及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等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措施,观察优化干预措施前后人畜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估优化干预措施对血吸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实施优化干预措施3~5年后,家畜放牧率、牛存栏数(主要传染源)、以及有螺洲滩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分别减少了99.89%、67.09%、99.90%和100%,人、牛、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3.28%、95.88%和100%。同时,垸外水体感染性降低了100%,居民依存性提升了81.23%。干预措施前后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情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措施,对控制江湖洲滩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分析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实施以机代牛措施 为主的湖北省江陵县和公安县、 实施封洲禁牧措施为主的湖南省沅江市和华容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 对 2007-2013年人群、 耕牛、 野粪和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湖北省6个行 政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措施, 湖南省7个行政村实施封洲禁牧为主措施。2007-2013年调查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 下降趋势, 从3.95%下降至0.69%, 下降了8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8.376, P < 0.05); 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2 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83.08%和81.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32, P > 0.05)。耕牛血吸虫感染 率从3.66%降至0.65%, 下降了8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92, P < 0.05)。2013年13个村有螺环境野粪调查 157.44 hm2 , 检获野粪625份, 均为牛粪, 平均密度为3.97份/hm2 , 血吸虫卵阳性7份, 阳性率为1.12%。2007年后, 13个村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均逐步下降, 2011-2013年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χ^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χ^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洞庭湖区实施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洞庭湖区沅江市冯家湾村为观察试点,调查围栏封洲禁牧前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家畜传染源数量和饲养方式,洲滩野粪分布,水体感染性,人畜在洲滩的活动情况,实施成本及其经济效益。结果围栏封洲禁牧2~5年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89%、100%、100%,耕牛数量减少了73.60%,敞放饲养户减少了100%,舍饲圈养户增加了88.58%,人畜在洲滩的活动及污染减少,水体安全性增强,滩地生态经济效益提高了15%~20%。结论围栏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鄂州市人民洲控制家畜防治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鄂州市人民洲结合当地实际,开展部分地区封洲禁牧、感染季节控制家畜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3年来,该州人畜感染率、螺情指标、野粪污染指标等较2005年措施实施前均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选择4个重疫区,从每年的3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实施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监测各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连续2-3年。结果经过2-3年后,4个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或达到0,无急感病人,人、畜、螺无血吸虫新感染。结论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的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8.
综合治理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选择湖北省公安县花基台荆江分洪区5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第1阶段(2003~2005年)在实施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免费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同时,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开展血防综合治理。第2阶段(2006~2007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或棉稻、油稻轮作。结果通过连续5年2个阶段综合治理,第1阶段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05%和2.69%,分别下降了97.29%和80.06%(2χ=276.649 3、27.364 6,P均〈0.01),无12岁以下儿童新感染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钉螺感染率降至0(2χ=7.145 1,P〈0.01);第2阶段居民感染率降至0.21%,下降了99.46%,病牛数减少到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钉螺面积下降98.0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9.
不灭钉螺(封洲禁牧)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封洲禁牧”,达到有螺无害,从而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F{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并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结果 实施3年(2000—2002),监测点(村)人群感染率由1999年的2.66%下降到1.66%,试点乡抽查人群感染率为0.57%(5/871),无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试点乡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999年的4.90%下降到0.14%,2岁以下小牛无新感染。草洲钉螺阳性率由1.450%下降到0.005%,阳性钉螺密度由0.01480只/0.1m^2下降到0.00011只/0.1m^2。结论 采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不灭钉螺也可以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在有螺环境实施封洲禁牧系列措施,观察建立封洲禁牧示范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2016年选择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建设封洲禁牧示范区,主要措施有:聘请专职禁牧员看护,禁止耕牛上滩;清理所有有螺滩地牛粪,保证滩地不被污染;禁牧工作宣传到每家每户,村民对工作的支持率70%以上。观察2015年和2016年示范区建立前后滩地野粪分布,人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5年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627 hm^2,共调查野粪806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12 9份/100 m^2,阳性率为3.7%;2016年4个行政村共调查环境面积1 103 hm^2,查到野粪13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2份/100 m^2,阳性率为0%,和2015年相比野粪平均密度下降了90.7%,阳性率下降了100%(χ~2=4.02,P<0.05)。2015年钉螺调查活螺框出现率4.91%,LAMP法检测阳性螺,2016年活螺框出现率为15.1%,阳性螺框出现率为0。2015年、2016年人群查病IHA阳性率为2.15%、2.26%,Kato-Katz粪检阳性率均为0%。结论在有螺滩地实施封洲禁牧,近期能有效控制滩地污染,对控制血吸虫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鄱阳湖湖沼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试点的长期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爱国、新和、光辉3个村为试点,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收集2009-2014年人群病情和螺情数据,比较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和水体危险性的变化。结果 2009-2014年,3个试点村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牛洲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六○圩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基本持平略有下降,2个洲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哨鼠未发现血吸虫成虫。结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以使血吸虫病疫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80个监测点统一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6年的监测结果。结果 2006年全国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 60%,粪检阳性率1.59%,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5.79%;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143例,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人12例,各监测点均无突发疫情报告。共检查家畜5 365头,圈养家畜仅占4. 74%,其余均为敞放或圈放兼有的饲养方式,家畜感染率为5.93%,比2005年下降34. 49%,尤其是黄牛和羊的感染率比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春季共调查钉螺面积7 429.63hm2,查出有螺面积4 994. 01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621. 75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 lirri2.活螺平均密度为0. 544 8只10.1 II12,钉螺感染率为0. 37%,较2005年的0.26%有所上升。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中的黄牛和钉螺疫情较2005年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 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 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 并连续5年保持为0; 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 后连续3年为0; 繁荣、 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 1%, 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 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 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 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星子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为制订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县9个二类以上疫区村中,5个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居民筛检,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进行检查;另4个村用Kato-Katz法进行居民病原学检查;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感染情况;所属草洲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结果全县二类以上疫区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4.43%,最低为2.12%;耕牛感染率最高为4.45%。10块草洲有5块查出阳性钉螺,阳性钉螺密度最高达0.006 5只/0.1 m2。结论星子县已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应进一步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巢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动态变化,为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08-2010年在巢湖东南沿岸的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在通江河道调查钉螺扩散情况;采用螺笼放养法,对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2008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当地居民301人,未发现阳性者;2008-2010年分别检测渔、船民等流动人口321、362人和306人,阳性率分别为3.74%、4.97%和2.94%;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66.67%、50%和55.56%。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测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91头和92头,均未发现阳性。在危险地带共调查97.8hm^2,可疑环境调查193.62hm^2,均未发现钉螺;钉螺扩散调查表明,钉螺可通过漂浮物携带方式向巢湖扩散;现场放养实验表明,钉螺不仅可在巢湖生存,而且可以产卵繁殖。结论巢湖地区已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传染源;外源性钉螺向巢湖扩散并在湖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加强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与管理,并阻止钉螺向巢湖扩散,以降低血吸虫病在该地区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