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梅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8,(1)
1963年,M.Mass和S.Nass发现,线粒体中含有DNA。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中的又一基因组,也是细胞核外唯一存在的DNA,它不同于核DNA,呈双链环状结构,分为重链和轻链,两条链均具有编码功能(主要是重链),一般不与组蛋白结合而呈裸露状态,其分子比核DNA的分子小得多,全长16569bp。每个线粒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5个突变位点(第5460、11778、14484核苷酸)进行检测并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16名成员和1名非LHON家系正常对照的外周血5ml,提取总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对ml;DNA核苷酸位点(5460、11778、14484)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该LHON家系成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发生突变,而mtDNA的NDl亚单位第5460核苷酸和ND6亚单位第14484核苷酸未发生突变。结论:该LHON家系成员存在线粒体DNA点突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突变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PCR-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为LHON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线粒体DNA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方法,设计4对引物,扩增出含11778、14484、3460三个已知原发突变位点和3394、4136、4160、4216、11696、14459、14482、14498八个已知继发突变位点的4对mtDNA片段,对3个LHON家系30位母系成员的血样进行检测。32份无视力障碍的正常人血样作对照。参照mtDNA序列为剑桥标准mtDNA序列。结果:30位母系成员均含11778位点突变,其中1人合许4164位点突变(A→G)与剑桥标准mtDNA序列对比,30位LHON母系成员和32位正常对照均含有11719位点突变。结论:11778是LHON患者常见的突变位点,4164位点突变可能是新的继发突变或正常人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11719位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人存在的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中线粒体DNA(mtDNA)11778位点突变与外显率。方法: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3个中国汉族LHON家系的31例母系成员进行mtDNA 11778位点突变检测,其中男14例,女17例;31例中15例为患者。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个家系31例样本中全部存在mtDNA 11778位G→A突变,说明LHON患者均存在mtDNA 11778位点突变。平均外显率48.4%,男性外显率(11/15)高于女性(4/16)。男性外显率有逐代降低,患者发病年龄随传代数增加呈现遗传早发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家系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CR技术对19个Leber病家系共102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系的45例患者中有30例存在线粒体DNA特异位点的点突变,其中2例存在杂合性,突变率为66%。家系中的母系亲属53名有29人有突变,突变率为55%。正常个体无一发生该位点的突变。结果证实了1988年Wallace等人提出的关于该病是因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LHON)是一种主要累及黄斑束纤维 ,导致视神经退性变的线粒体性遗传病。本病由vonGraefe(1 85 8)最早报道 ,1 871年Leber’s收集了 1 6个家庭中 5 5例 ,并明确为一种独立的遗传性疾病。Eriksen于 1 972年提出本病为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所致。1 988年Wallace等人在患LHON家族中鉴定出线粒体DNA第 1 1 778碱基对 (bp)发生突变( 1) 。本病具有母系遗传和倾向于男性发病的特点 ,起病年龄一般为青少年时期 ,我国平均为 2 0 .2岁( 2 ) 。本文就其发病情况、mt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TyrA5834G突变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相关性。方法:对2个携带tRNATyrA5834G突变的LHON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分析评估,对家系先证者和其他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相关检查、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种系发生学分析及单体型分析。结果:先证者的临床症状及眼科相关检查均符合典型LHON表现,家系其他成员无异常。2个家系均未携带ND1 G3460A和ND4 G11778A及ND6 T14484C这3个原发突变位点,多态性变异位点均属于东亚单体型M7b。2个先证者均携带具有高度保守性的A5834G和T12811C突变位点,其中A5834G在17个物种中的保守系数为87.5%。结论:线粒体tRNATyrA5834G突变可能是与LHON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同时低外显率提示其他因素,如核修饰基因、环境等可能影响这2个家系的表型表达。 相似文献
9.
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是Leber氏于 1 871年首次将本病明确为一种独立的遗传性眼病。该病较为罕见 ,现将遇见一家系四例报告如下。先证者 男 ,1 6岁 ,双眼视力突然下降 2月余 ,于 1 997年 1 0月前来我院就诊。查视力 :右 0 .0 8,左 0 .5。电脑验光无远、近视等屈光不正显示 ,试镜视力不能矫正。双外眼及屈光间质未见异常。双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界模糊 ,静脉迁曲扩张 ,黄斑部中心凹反光消失。双眼眼压正常。中心视野检查有中心暗点 ,周边视野轻度缩窄。色觉检查有红绿色盲。颅脑CT检查显示正常。初步诊断为双眼急性视神经… 相似文献
10.
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iriditary opticneuropathy,以下缩写为LHON)占不明原因的视神径萎缩之25~30%,近10年来许多作者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临床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LHON家系遗传特点与规律。方法调查5个LHON家系,分析该病的发生率、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结果5个家系的母系成员共82人。发病31人,发病率25.2%,男女比例20:11,平均发病年龄29.8岁,5个家系母系成员的发病率随着世代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并发现4个家系呈遗传早现现象。结论LHON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遗传规律符合线粒体遗传的基本特点并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12.
13.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 eber于 1871年首次报道了一种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和遗传特性 ,该病以急性或亚急性双侧中心视力丧失为主要特征 ,可通过无临床症状的母亲传递给后代 ,似乎更好发于年轻男性 [1~ 5] ,此后该病被称为莱贝视神经萎缩 (L 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 HON)。 1988年 ,Wallace等首次发现 L HON存在线粒体 DNA(m itochon-drial DNA,m t DNA)的病理性突变 ,他们发现在许多 L HON家族成员均有 m t DNA11778位点的点突变 [6]。此后 ,许多研究证实 L HON为母系遗传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是线粒体基因组某些位点发… 相似文献
14.
报告5个家系7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HON)。临床检查显示:病人视野有中心暗点,P-VEP峰潜时延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血清锌含量低于对照组。急性期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视盘周围微血管及大中小动脉极度扩张,神经纤维层水肿,荧光血管造影(FA)显示血流快,微血管扩张区有动静脉短路。萎缩期视盘苍白、神经纤维层萎缩,FA显示动脉变细、微血管减少、动静脉短路消失,动脉至静脉循环时延迟,无荧光渗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1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相关的3种原发性线粒体突变11778G>A、14484T>C和3460G>A的无创检测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3例(WZ1481、WZ1478、WZ1435)基因检测确定为m.11778G>A、m.14484T>C和m.3460G>A突变的LHON患者。采集3例LHON患者和2例野生型健康对照的静脉血样及口腔黏膜细胞样本,然后分别用手工法和试剂盒法提取全基因组DNA,分析比较2种样本、2种方法提取的DNA的纯度及浓度有无差别。最后以携带m.11778G>A、m.14484T>C和m.3460G>A突变的LHON患者和野生型的口腔黏膜细胞和外周血提取的全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分别包含以上3种突变的DNA片段,然后进行焦磷酸测序、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分析PCR产物。结果:口腔黏膜细胞和血液提取的DNA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法提取的口腔黏膜细胞DNA纯度低于试剂盒法提取的口腔黏膜细胞和血液DNA的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细胞提取的DNA产量与血液相似。DNA测序结果显示血液样本和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照组均检测不到突变,而突变组可以检测到相应的突变。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的结果也一致,对照组均为阳性而突变组均为阴性。结论:口腔黏膜细胞DNA可用于筛查和鉴定LHON的3个主要线粒体突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方便、无创的方法来检测LHON相关的m.11778G>A、m.14484T>C和m.3460G>A突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5+169
目的探讨2个携带线粒体DNA 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个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和眼科学检查,通过视力、眼底照片、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分析患者眼科特征。结果 2个家系中9个母系成员(6例男性和3例女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2个家系外显率分别为40%和75%,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2.4±7.6)岁。所有患者眼底均表现为视盘苍白,边界清楚,视野检查一家系先证者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另一先证者部分象限视野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各个象限均有不同层度变薄,以颞侧最薄,而携带m.14484TC突变但未发病的成员RNFL厚度在颞侧变薄,其余象限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携带线粒体DNA 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表现为双眼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视野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不同象限均有变薄,以颞侧象限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1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 thy,LHON)1858年由VonGraefe等首先报告,Leber于1871年确定该病的遗传性。1988年,Wallace等首次发现LHON存在线粒体DNA(mitochon drialDNA,mtDNA)的病理性突变,他们发现在许多LHON家族成员均有mtDNA11778位点的点突变[1]。 相似文献
1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遗传早发现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家系遗传早发现象及其与突变位点的关系.方法:调查5个LHON家系,采用DNA测序方法对其中3个家系的31位母系成员和40例健康人的原发突变位点11778和继发突变位点13730、13708、15257进行检测.结果:5个被调查的家系中4个存在遗传早发现象,31位母系成员均存在11778位点,无继发位点突变;40例正常人4个位点均无突变.所有受试者中新发现11719和15326位点的突变.结论:LHON存在遗传早发现象,但与各突变位点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站” ,它为细胞提供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时它又是人类细胞中除细胞核外唯一存在DNA的细胞器 ,现已证明线粒体DNA(mtDNA)含有编码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中 13条多肽链的基因以及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 2 2个tRNA的基因和 2个rRNA基因 ,因此mtDNA突变则影响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功能 ,使APT合成减少 ,一旦线粒体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则可引起细胞发生退变甚至坏死 ,导致一些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减退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统称为线粒体病。本文主要介绍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病──Leber’s氏病宁夏护士学校生物教研室陆宏一、引言:Leber’S病[1]也称遗传性视神经网膜病(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retinopathyLHoN)。自Leber于1871年首次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