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电门控记录的心电信号出现异常的50例患者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前后的后处理图像,并进行对照。结果: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后图像质量Ⅰ级和Ⅱ级所占比高于编辑前,Ⅲ级所占比低于编辑前,χ2分别为6.36、6.73、6.14,P值分别为0.042、0.034、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回旋支编辑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3,P=0.085),并不具备可比性。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明显提高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后处理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方法:452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70例,其中增强扫描过程中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56例,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beat)6例,室性早搏(ventricular oremature beat)5例,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3例。双源CT自动重建最佳收缩期(best diast)、最佳舒张期(best syst)图像,若图像欠佳者编辑心电图,然后重建图像,把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曲面(CPR)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70例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心电图编辑后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561个节段冠状动脉,其中图像质量1级者占87.9%(493/561),图像质量2级者占7.5%(42/561),图像质量3级者占4.6%(26/561)。结论:双源CT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与图像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利用Inspace软件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平均为82.3(56~127)L~./min。采用尽可能使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的最佳收缩期(BestSyst)及最佳舒张期(BestDiast)的重建方法,评价10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占96%(960/1ooo),2级占3%(30/1000),3级者占1%(10/1000);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严重心律不齐或呼吸带来的运动伪影所致。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严重心律不齐还会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律不齐患者心电图编辑后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方法:在先后行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收集有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的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50例,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对原始心电图进行编辑,将编辑后的CT冠状动脉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律不齐患者心电图编辑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6.0%、84.7%、95.2%、86.9%、93.2%,与冠状动脉造影的一致性较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心电图编辑后的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有较高的一致性,心电图编辑功能可用于心律不齐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80次/min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按心率快慢分5组,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节段性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心电编辑的绝对值均在收缩期,其中以280ms及230ms(或240ms)应用较多;心电编辑前后各段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快心率患者中,利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可以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DSCT-CA的心律失常患者共73例(室性期前收缩29例,房性期前收缩25例,心房纤颤19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及心电编辑技术,对各段血管图像质量分级,比较无需编辑组与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需编辑组各段冠状动脉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73例中14例为无需编辑组,59例为需编辑组。无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均明显低于需编辑组(P<0.05)。心电编辑后各段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11段(11/823)未达诊断要求。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但是控制心率和心率变化仍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改善双源CT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以冠脉分支为单位,回顾性分析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结不同类型的心电编辑方法。结果: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心率范围为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冠脉图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评分分别为2.26±1.03、3.5±0.61(t=-17.85,P=0.001);表明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编辑软件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DSCTCA检查过程中出现心电图信号异常的患者74例,男37例,女37例,年龄33~90岁,平均(59.9±12.1)岁,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TA)后,使用Insert Sync;Disable Sync;Delete Syne;Shift R-peak四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分别评分(1~4分).并利用SPSS 11.5版本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74名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编辑前为2.34±0.79;编辑之后为3.55 4±0.35;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仅第5段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4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地减轻或消除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导致的冠状动脉CTA伪影,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屏气训练对Flash双源冠状动脉C T 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需要行冠状动脉C T A检查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据屏气效果分为A、B两组,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A组150例,屏气效果佳,图像质量主观评价1级108例,2级29例,3级13例;B组50例,屏气效果欠佳,1级5例,2级33例,3级12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格的呼吸屏气训练及良好的屏气效果会减少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3例心律不齐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结合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每个R波后250~350ms采集,管电压120kVp,自动毫安。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注射30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测量cT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检查,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61±1.29)mGy。主观评估了冠状动脉CTA的172个节段,有163个节段达到诊断要求,94.77%满足临床诊断要求。80.12%的节段管腔内CT值〉250HU。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含35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3组;A组79例,心率≤65次/分;B组120例,65<心率<80次/分;C组60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重建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再现(V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