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道105例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病变,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为钩端螺旋体或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损伤了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引发变态反应致间质性炎症病理改变及内毒素等病理作用。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伤钩体DNA,其疗效优于青霉素,可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相似文献   

2.
944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976年-1992年经实验室确诊的944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资料。案例来自11个地州市。农民占70.7%,10~34岁占72.6%;7-10月占91.3%;稻田、江河及沟塘型占81.6%。早期典型病例数仅占16.4%;流感伤寒及胃肠型为轻症型占88.3%,黄疸、肺出血、肾及脑膜脑炎型为重症型占11.7%;重症型由强毒菌群引发者占12.4%(22/177),由弱毒菌群引发者占3.8%(10/285),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 ̄2=10.59,P<0,005),并因地而异;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与流行菌型复杂及毒力差别因素有关。钩端螺旋体病多被误诊为其它热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清远市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2004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疑似病人血、鼠类、水禽类和蛙类动物肾组织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类和水禽类动物血清抗体.结果 报告发生钩体病10例,发病率0.2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00%.从鼠肾组织中分离鉴定了5株钩体菌,分离阳性率为5.00%,均为爪哇群.流行前、后期健康人血清和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7%、4.00%和15.79%,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其次为拜伦群和爪哇群.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2.00%,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57%~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犬热群.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菌群为拜伦群和致热群.结论 我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开始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及钩体带菌优势鼠种由野栖鼠种向家栖鼠种交叉转移的动向,从水禽类动物(鸭)血清中检测出钩体带菌抗体在我市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损伤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NGF2ml/支,每日肌注一次4ml,每15天一疗程,用药1~2个疗程。对照组以维生素B12、B1,脑活素和高压氧综合治疗。用药期间患者均做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治疗组25例,有效力例(92%);对照组25例,有效10例(4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GF治疗脑损伤并发症确有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西钩端螺旋体病家畜传染源传播势能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生猪及耕牛等家畜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作用,以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调查生猪及耕牛存栏状况及饲、喂养方式,采集猪肾、牛尿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原分离,并对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调查点的生猪圈养率达100.0%,采用精饲料和粮食混合喂养的生猪占总存栏头数的82.36%,耕牛均为放养,以青草、干草等喂养,生猪病原分离阳性率逐年下降,耕牛病原分离阳性率达6.22%,血清抗体水平分别为9.33%和45.33%。结论由于目前生猪圈养率不断提高,生猪感染钩端螺旋体的机率大大下降,在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过程中其传播作用逐渐下降,而耕牛均采用放养,其传播作用在逐渐显露,已成为一些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钩体疫区未接种菌苗人群钩体抗体情况及其类别。方法:按国标用15群15型标准钩体菌株测抗体(MTA法),用美国SPSS Vl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抗体滴度聚类分析。结果:黄疸出血群抗体阳性率最高(30.64%),拜伦群次之(20.82%),曼耗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阳性率极低;人群抗体可分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人群钩体抗体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钩端螺旋体病112例的临床资料、地区、季节、人群分布、血清学检查和病原体检查等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南湖乡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型为波蒙那型和犬型。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主要是猪。发病季节明显,自6月份开始至10月份上,以8月份发病最多,病人73.21%集中在6至25少年龄的青少年儿童中,病人的72.32%是农民及农村儿童。认为通过圈猪积肥是控制和消灭钩端螺旋体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的分布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标WS290-2008《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和广东卫生防疫90年增刊《病原微生物诊断标准》,采集动物脏器和血清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4个区捕获的448只鼠肾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为爪哇群。4区的鼠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62.5%、15%、20.81%,分属10个群,其中以波摩那群最高,占44.06%、爪哇群次之。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有效的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并对树鼩((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 Mongolian gerbil)和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等三种新型实验动物进行感染情况调查。方法针对 NCBI 公布的钩端螺旋体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优化 PCR 体系,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并运用优化 PCR 方法对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建立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序列测定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普通级树鼩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8.33%,普通级长爪沙鼠钩端螺旋体为100%,清洁级长爪沙鼠和清洁级灰仓鼠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调查了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三种新型实验动物的感染情况,为这三种实验动物的研究和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