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infections)是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感染。研究资料证明此菌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认为幽门螺杆菌先引起急性胃炎,尔后转成慢性胃炎,而消化性溃疡是在慢性胃炎基础上,因某种因素引起的。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HP与胃癌及胃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有报道HP可能也参与了冠心病的形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过敏性紫癜病人24例,其中2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及其代谢产物NO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有关,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其确切的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Hp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可刺激诱导型NO合酶(inducible NO svnthase,iNOS)产生大量的NO,在胃癌的启动、促进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NO在肿瘤病理过程中所表现的双重性,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本综合献就Hp、NO与胃癌的研究状况作一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唐建  溥丹凤  汤永建  宋佳 《淮海医药》2003,21(6):516-516
198 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等[1]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campylobacterpyloric ,CP) ,1989年下半年 ,Goodwin提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 ,并把它另归一新属 ,称Helicobacterpy lori(HP)。自发现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后 ,对HP的研究迅速成为世界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徐志刚  马进  徐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37-3437
儿童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特别是胃镜采集胃黏膜标本作诊断,操作繁琐,有一定难度,不易被儿童接受。为此我们结合临床采用咽拭子Hp-PCR法和血清Hp-IgG测定法诊断小儿HP感染,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男51例  相似文献   

6.
陈燕  周力  雷静静 《贵州医药》2006,30(12):1133-1135
Hp感染是一个世界问题,它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感染,与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其以产生IgG、IgA为主,Ig M、IgE少见。即使在儿童急性感染期也如此。IgA滴度很低,一般认为诊断意义不大;Ig M是急性期改变,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短,血清中检出率低。而IgG在感染  相似文献   

7.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笔者将1998年8月至1999年间在我院作胃镜检查的200例病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和胃癌的发生也相关。本文研究了胃癌和正常对照组HP的感染情况,并分析了HP感染与胃癌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形态学类型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1991年9月至2001年8月间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胃黏膜的炎症对于位于食管和胃交接处的齿状线有无影响,相关的报道很少。因此,我们就HP感染对食管和胃交界的齿状线形态的影响进行了如下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至5月所有在我中心接受上消化道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成功观察到齿状线的1 9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用于上消化道检查的胃镜为富士能400系列电子胃镜。对于所有研究对象仔细观察食管和胃交界的齿状线的形态,并且通过计算机工作站留下照片。同时,在胃窦部取组织活检1块,立刻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HP的感染状况,分别按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海立克碳-13呼气试剂检测20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97名健康者(对照组)的Hp感染情况及Hp抗体组分UreB66、Ure-A30,观察与冠心病及其相关因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Hp抗体的阳性率72.32%,明显高于对照组(59.26%)(P<0.05),观察组Hp抗体组分UreB66的阳性率(46.31%)与对照组(28.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Hp阳性患者的总胆固醇(5.63±1.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1±0.99)mmoL/L,明显高于Hp阴性者[(4.35±0.98)mmol/L、(2.68±0.88)mmol/L,均P<0.05];而两组的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和脂代谢紊乱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宁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484-485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一些胃肠外疾病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20例报告进行分析,了解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与体检发现的疾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生长发育缓慢、失眠、口臭、缺铁性贫血等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临床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1例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溃疡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炎症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13岁患儿比例高于2~6岁患儿。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并且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布不同,应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寻找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的证据,探讨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分为慢性支气管炎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应用检测血清抗HpIgG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结果:慢性支气管炎组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9%,P〈0.0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81.3%(3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0%(25/51),P〈0.05;慢性支气管炎组Hp现症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较非Hp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崔德军  周力  张永宏 《贵州医药》2006,30(3):276-277
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1994年WHO将Hp定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发达国家成人Hp感染率可达5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可达80%,有很大差别。我国现有资料表明Hp感染率在40%-70%左右。由于Hp对人类的危害大及非常流行,因此,有必要作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HP感染是否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探讨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DU)的相关性,对748例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和57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HP感染情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 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1],人们研究证实HP与许多疾病有关。尤其是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关系已经证实。消化学界已有“无HP,无溃疡”之说。经过抗HP治疗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已明显下降。但是随着HP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刘大男  李金生  赵慧强 《贵州医药》2002,26(11):966-96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9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MI)患者,包括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Hp特异性抗体(HpIgG,HpIgM)浓度,并同步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栓素B2(TXB2)、血液流变指标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同时与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进行比较。结果:AMI组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明显高于NC组(P<0.05),与OMI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HpIgG阳性与AMI具有相关关系(OR为3.047,95%CI 1.055-8.796,x^224.241,P=0.03),校正后二者仍有相关关系(OR为3.262,95%,CI 1.015-10.485,x^2 23.94,P=0.047),AMI组HpIgG,低切全血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NC组(P<0.05),TXB2明显高于NC组(P<0.01),Fg,血浆粘度明显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NC组(P<0.001),Fg,低切全血比粘度高于OMI组(P<0.001);TXB2、中切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迹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OMI组(P<0.05),AMI组中Hp( )组Fg,TXB2明显高于Hp(-)组(P<0.05),及OMI组中Hp(+)组(P<0.001),并且IgG与Fg,低切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均<0.05),调整与Fg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IgG与Fg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与CHD(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指标,TXB2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许多研究证实,全身炎症的敏感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独立与冠心病及卒中危险相关。即支持炎症在动脉硬化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说。同时研究亦表明,既往感染幽门螺杆菌(HP)、肺炎衣原体(CP)及巨细胞病毒(CMV)与冠状动脉、颈动脉或外周血管的动脉硬化相联系。本研究旨在明确健康者中HP、CP及CMV血清抗体阳性能否引起CRP、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