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可松解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完成追踪观察的264例(363只眼)各型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组)132例(185只眼)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组)132例(178只眼),观察组术中扭转巩膜条带并缝合于巩膜床上,联合应用巩膜瓣调节缝线技术控制房水渗漏量。结果:术后随访5~84个月,平均34.6个月,其中≥12个月者占81.3%。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5.1±2.18)mmHg和(18.40±1.89)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5,P<0.01);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6.351,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亦低于对照组。结论: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观察青光眼病人行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效果.②方法采用传统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调节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病人37例49眼.③结果术后眼压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946,P>0.05);浅前房发生率下降,调节后可迅速恢复,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8,P<0.05).④结论调节缝线可以线状固定巩膜瓣,并对术后滤过起机械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章敏 《医学文选》2000,19(4):516-517
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滤过口及滤过泡疤瘢形成 ,而滤过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持续状态可导致滤过口阻塞和无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近有文献报告 [1 ] ,有用可松解缝线防止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持续状态者 ,为对此术效果加以验证 ,笔者采用可松解缝线缝合巩膜瓣 ,术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拆除可松解缝线 ,达到主动调节滤过的目的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4月来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 33例 45眼 ,其中男 13例 17眼 ,女 2 0例 2 8眼 ,年龄32~ 6 2岁。闭角型青光眼 32眼 …  相似文献   

4.
梁日雄 《广西医学》2001,23(5):1030-103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60眼各类青光眼随机分为A组20例30眼和B组23例30眼,A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B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7-25个月。手术成功率A组(93.3%)明显高于B组(60%,P<0.01);功能性滤过泡A组(93.3%)亦明显高于B组(53%,P<0.01);浅前房A组(3.3%)则低于B组(26%,P<0.05);低眼压等并发症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巩膜瓣下咬切结合膜瓣可调节缝线和单纯巩膜瓣下咬切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临床验证的方法,将148例(175眼)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无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巩膜瓣下咬切术结合可调节缝线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施行该术式的130例(184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测量、前房深度观察。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发生浅前房12只眼,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6.52%,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以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巩膜瓣调整缝线以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作巩膜瓣可拆式调整缝线。术后根据眼压、前房和滤过泡情况拆除调整缝线。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对照组为36.36%(8/22),实验组为20%(5/25);出字时眼压控制在1.33-2kPa之间的:对照组为31.8%(7/22),实验组为40%(10/2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巩膜瓣调整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联合巩膜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穆翔  梁惠文  李明桂  陈烈  陈强 《广西医学》2008,30(8):1216-1217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基本术式,但术后滤过道易形成疤痕引起滤过道阻塞,导致手术失败,发生率可达15%~30%[1],为此,国内外眼科学者不断地通过利用抗代谢药物和对手术的改进以防止术后滤过道阻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抗代谢药毒副作用多,改进的术式也不尽人意,眼科临床医师在手术治疗青光眼时期望有一种术后降压效果确切、滤过通道通畅,但又无浅前房的理想手术方式.我们通过改良小梁切开反折联合巩膜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 8例 4 0只眼做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 ,2 2例 32只眼做标准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结果 随诊 3年 ,治疗组 38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95 %,对照组 2 4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75 %。术后改善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分别为 97.5 %、15 %;对照组为 78.12 5 %、4 0 .6 2 5 %,经统计学处理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少 ,视力提高显著 ,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促进早期前房形成 ,辅助长期滤过作用 ,较标准小梁切除术组有显著性优点。  相似文献   

11.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月.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6 d,平均8.21天.拆线前眼压12.12...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患者84人(92眼),二切口组38人(42眼),在二切口联合手术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单切口组46人(5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和眼压,浅前房、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个月的手术成功率及滤过泡形态。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眼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6月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滤过泡形态,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埋藏式可调节缝线的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提高联合手术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观察正常小梁网组织和POAG小梁网组织在超微结构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取自广东省眼库的正常人眼球(10例),平均年龄(36.90 ± 10.10)岁;POAG小梁网组织来自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行小梁切除术者(10例),平均年龄(39.80 ± 11.64)岁?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梁网组织超微结构;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对两组小梁网组织进行染色,并分析两者之间衰老染色的差异?【结果】 透射电镜发现正常人小梁网组织细胞膜完整,核染色均匀居中, 胞浆中可见形态正常的中心体, 周围散落分布着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基底膜完整连续;弹性纤维周围绕有薄鞘,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整齐;Schlemm管管腔通畅?而POAG患者的小梁网组织中可见细胞脱落溶解,细胞膜不完整,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扩张;Schlemm管管腔变狭窄;弹性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SA-β-Gal染色发现POAG小梁网中的衰老细胞阳性率较正常人小梁网组织高(P < 0.001)?【结论】 POAG小梁网超微结构破坏明显,SA-β-Gal染色增强,在POAG小梁网中可能存在早衰?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180°)2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均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二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25眼房角完全开放12眼,房角关闭粘连≤90°者8眼(80%),房角关闭粘连90°~180°者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中房角关闭粘连≤90°者4眼,房角关闭粘连(180°14眼(78%)。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A组(44.36±4.27)mmHg,B组(47.01±4.35)。术后一周:A组眼压控制在(15.96±3.97)mmHg,B组眼压控制在(16.20±5.56)mmHg;B组术后6月:6眼需加用降眼压药物,5眼青光眼发作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而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不佳,可考虑行青白联合手术,或需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系统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采用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其中4个RCT的结果显示术后早期(术后第一周)两种手术方式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和95%CI分别为0.10、[0.03,0.31]。3个RCT的结果显示术后早期两种手术方式控制眼压的有效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OR值和95%CI分别为0.56、[0.26,1.23]。4个RCT的结果显示术后早期两种手术方式对控制视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和95%CI分别为0.32、[0.16,0.64]。结论: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在术后早期控制眼压的有效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以及控制视力下降方面,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眼小梁网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网细胞的方法并观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方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比色法、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观察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鉴定。结果 组织块培养7~15d后可见细胞从其边缘向外生长。倒置显微镜下成梭形、圆形、椭圆形、并有多个突起;电镜可见小梁网细胞表面有较多微绒毛,细胞间缝隙连接,胞质内见很多次级溶酶体。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纤维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这些特征可与角膜内皮细胞和巩膜成纤维细胞相鉴别。结论 组织培养方法能够成功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网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