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2.
食蚊罗索虫是一种寄生于蚊类幼虫的索线虫,一般用体内方法进行大量培养。近来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有人偶用体外培养技术。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体内试验包括控制宿主的饮食量和蛋白含量,确定营养不足对食蚊罗索虫寄生期发育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埃及伊蚊1龄幼虫放入37×23×4cm的玻璃皿内与寄生前期线虫接触,两者比例为1:10~16/ml蒸馏水。感染后的蚊幼虫在27℃  相似文献   

3.
食蚊罗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 Ross and Smith,1976)是一种专性寄生于蚊幼虫体内的索科线虫。自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地发现该线虫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证明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生物防制剂。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期开发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食蚊罗索虫的培养还只能采用体内培养的方法,即用寄生前期幼虫实验室感染蚊宿主幼虫,获得寄生后期幼虫。这种方法虽然不算复杂,但必需饲养蚊虫,需要  相似文献   

4.
以往在半永久及永久性水体中释放奈氏索科线虫的实验中,线虫在蚊类幼虫中的寄生率很高,并曾有发现多种蚊种自然感染该种线虫的报道。本文作者在路易斯安那选择潮水与涨后形成的2类孳生场所,包括6处露天牧场和多草的地区以及11处林区内的孳生地,面积为200~600平方呎之间进行试验。将培养7~8周含有线虫成虫和虫卵的15克湿沙土,撒布在有草和其他有机物质,无水而潮湿的孳生场所。在每次潮水上涨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采集蚊类幼虫,用显微  相似文献   

5.
Petersen等曾于1977年进行了食蚊索线虫防制白魔按蚊幼虫的试验。在7周内先后11次共释放寄生前索线虫幼虫393×10~6条,在处理后检查按蚊幼虫的线虫感染率为58%。试验结束后,幼虫数比试验开始时减少了94%。本文作者也于1977年和1978年在萨尔瓦多滨海地区的按蚊孳生地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释放的寄生前索线虫幼虫先经定量计数,而后运送至现场。初试的现场有洪水留下的积水、路边水坑、池塘和沼泽等,均查明有白魔按蚊孳生。水体中植被密度从少至中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的进一步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8.
1982~1984年在现场调查淡色库蚊叮人率,对露宿人群和使用蚊帐人群3年平均分别为108只和45只/人、夜。解剖淡色库蚊1851只,计算经产蚊比率为0。386。当地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为5.5~5.9d。在7~8月间淡色库蚊摄入微丝蚴到幼丝虫发育成熟需11d。用经产蚊比率和含有不同期幼丝虫阳性蚊数比率两种方法推算,淡色库蚊日存活率分别为84.1和77.4~80.3%。用日存活率和幼丝虫在蚊体内发育成熟需要天数两个参数推算传染性蚊比率为0.149,与现场调查感染期幼虫阳性蚊数与脱鞘微丝蚴阳性蚊数的比率0.153相近。当地淡色库蚊人血指数为0.81。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于食蚊线虫(Romanomermisculicivorax)能否在污水池内的致乏库蚊幼虫体内寄生和发育,以确定该种线虫是否能防制该种库蚊孳生,在太平洋佛罗里达岛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内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室试验:取污水池内的污水用去氯的清水稀释成浓度为100、50、25和0%(即100%清水),然后各取200毫升分别置于400毫升玻璃器内,并各放入300条令期为1~6小时的感染期R.c.和25条1~2期的致乏库蚊幼虫,使两者比例为12∶1),置于26C下饲养。7天后每组各取15条4令的致乏库蚊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库蚊幼虫体内有无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县丝虫病的流行情况、丝虫虫种及媒介蚊种,我们于1983~1984年进行了调查。共捕蚊1070只,经鉴定,其中淡色库蚊1068只(99.8%),按蚊2只(0.2%)。解剖结果:淡色库蚊幼丝虫阳性78只,感染率为7.3%,蚊体内感染的幼丝虫最多为124条/只,中值数为20条/只;两只按蚊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班氏丝虫幼虫是否能在按蚊A.pharoensis体内充分发育,作者在肯尼亚Jipe湖地区采集了575只A.pharoensis。供血者血液中的平均微丝蚴密度为850条/0.1毫升,于夜间9时半至10时喂血,雌蚊吸血后逐日解剖,观察蚊体内班氏丝虫的发育和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抗蠕虫剂-Oxibendazole具有抗牛体内捻转血矛线虫、奥氏棕色胃虫、马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古巴属线虫,及辐射结节虫等成熟期线虫的作用。此药对寄生于羊群中的上述寄生虫的幼虫及成虫也都有作用。本文报告了用Oxibendazole抗牛体内成熟线虫及抗幼虫期的试验结果。试验方法采用10只出生4个月的小牛,每头小牛一次混合接种下述线虫幼虫:17,000条捻转血矛线虫,180,000条奥氏棕色胃虫,12,000条马毛圆线虫,90,000条古巴属线虫,100,000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告了云南河口县发现广州血管圆线虫及其动物宿主。采集10种软体动物中,4种陆生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褐云玛瑙螺阳性率37.6%;复套足壁蛞蝓阳性率21%,玉溪复套蛞蝓阳性率21%,拟阿勇蛞蝓科未定种阳性率12%,捕鼠46只,其中一只室外褐家鼠鼠肺中寄生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将中间宿主体内分离到的第三期幼虫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纵向监测时提供区别蚊体内人、畜丝虫幼虫的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8~9月,对马腹腔丝虫(Setaria equina)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各期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 感染方法 将饲养驯化的中华按蚊蚊笼紧贴在马腹腔丝虫微丝蚴阳性马的腹部,让蚊虫吸血受染。感染后,蚊虫置于25.8~30.8℃和相对湿度85~94%的养蚊室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杨彦空等在调查四川省赫坎按蚊类群自然感染马来丝虫时,发现2只产“中间型”卵的成蚊体内有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根据已有报告,产该类型卵的蚊虫分布在我省的有八代和贵阳按蚊。它们是否为马来丝虫媒介?1984年6~9月我们在峨眉县作了调查。 调查方法 一、普查:选八代按蚊较多的平城乡友谊、钢铁2个村为调查点,6月份捕蚊12次,每次在上午逐户捕捉蚊帐内全部按蚊,单管饲养,以蚊  相似文献   

16.
作者1983年7~8月在新疆吐鲁番县煤窑沟(海拔约800~1,000米)等地采集到迈蚊亚属(Maillotia)的霍特库蚊(Culex (M.) hortensis Ficalbi)成虫25只、幼虫15条和蛹3只。鉴于该亚属和该种库蚊均系我国首次发现,国外学者包括Gutsevich(1974)对其形态的描述殊为简单,故有必要根据我国标本,对其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作补充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和简捷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方法 在应用一种新的模板纯化处理技术 (Microcon 10 0 )基础上 ,采用适应于检测我国马来丝虫的两套DNA扩增引物(P1、P2与P3、P4) ,对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两套引物均可检出蚊体内不同发育期幼丝虫 (L1、L2 和L3) ,其灵敏度达 1只蚊体内 1/ 6 4条L1和 2 0 0只群体蚊中含有 1只感染蚊 (体内有 1条L3)的水平 ,而对犬恶丝虫及未感染蚊却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结论 初步建立特异、灵敏和简捷的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6年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在18个纵向和13个横向监测村内,微丝蚴率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较1980年分别下降32.1和66.7%。微丝蚴血症陆续转阴率为34.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阳性率34.2%,皮试阳性率38.6%,纵、横向监测均未发现新感染的病人。疑似丝虫病者1.7%。纵向观察,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06%,其中4只蚊含Ⅲ期幼虫5条。横向观察解剖蚊媒3875只,其中外来人员蚊帐内1只蚊含Ⅰ期幼虫1条,在当地人群住室采集的蚊虫中未发现感染蚊.结果表明,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除控制外来传染源和保留少数监测点外,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链壶菌对蚊幼虫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灭蚊真菌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两者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了解该真菌致死蚊幼虫的机理。方法:用真菌实验室感染蚊幼虫后取不同感染程度和时间的蚊幼虫作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然后以正常蚊幼虫为对照,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受染蚊幼虫和菌体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较早的Ⅰ度感染蚊幼虫,可见蚊头,胸部组织间隙有较细的、不分隔的大链壶菌营养型菌丝体,后者进而在血体腔内大量繁殖,并侵入肌肉、脂肪体、胃、肠等组织和细胞内,被入侵处的组织发生破坏和消失;Ⅱ度感染的蚊幼虫体内,可见蚊组织被严重破坏甚至消失,菌丝体发育为生殖型,即菌丝出现分隔,变粗变短或形成圆形、卵圆形或串珠状的孢子体。感染时间较长时蚊体内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而此时菌丝体和孢子体内的原生质和核也已消失,只剩下中空的细胞壁管道。结论:认为大链壶菌对蚊幼虫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是该菌致蚊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1966年以来,对一种索科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用于生物防制蚊虫幼虫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作者选择11个孳生地,面积、水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但都没有索科线虫。10个孳生地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1~3次,共20次,每平方米水面用虫数180~14,700条,处理后1~3天进行考核。其中8个孳生地用压缩手提喷射器喷撒线虫,在11个孳生地中有3个(2个也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用寄生后期的线虫处理,用手将线虫撒在水面。用作试验的线虫都是实验室内培养的。寄生前期的线虫对按蚊二龄、三龄和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