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前后气道炎性细胞、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收集急性哮喘发作患者38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进行诱导痰和肺功能检测,哮喘患者采用上述联合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嗜酸细胞趋低因子(eotaxin)、ECP水平以及肺功能。结果哮喘组治疗前的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和EC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和E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Eos比例、eotaxin浓度和ECP水平呈负相关(P〈0.001);eotaxin浓度与ECP浓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Eotaxin可能通过对Eos的选择性趋化作用使其释放ECP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了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和气流阻塞的发生机制。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显著降低急性哮喘发作患者气道分泌物内Eos数量及eotaxin、ECP水平。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在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和气流阻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A组)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B组)20例,分别给予肺功能检测和痰诱导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结果A组诱导痰嗜酸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EOS/Leu%)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EOS/Leu%、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均呈负相关;A组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与EOS/Leu%呈正相关。结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可能通过对嗜酸细胞(EOS)的选择性趋化作用使其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了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和气流阻塞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互关系,为COP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治疗后缓解期患者30例和30例健康受试者.检测COPD患者治疗前及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测定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MMP-9、1-GF-β的水平,并分析MMP-9及TGF-β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ECOPD与缓解期患者血清及痰液MMP-9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缓解期(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MMP-9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65,P<0.01;r=-0.821,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TGF-β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428,P<0.01;r=-0.596,P<0.01).结论: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及痰中MMP-9、TGF-β1含量不同,且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它们在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数,分析其与临床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集29例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前、后的诱导痰液,检测痰液细胞分类计数和肺功能并记录症状。22例健康非吸烟者为对照。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和对照组(P均〈0.0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液E%较前明显减低(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E%和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百分数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3、-0.652,P均〈0.05),与峰呼气流速变异率(PEF%)呈显著正相关(r=0.806,P〈0.01)。结论: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与临床病情、肺功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缓解期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其治疗应以气道炎症是否控制为指导原则。临床上常以患者症状和肺功能的转归作为调整治疗的指征。由于缓解期哮喘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发作前水平,临床上往往忽视缓解期患者的治疗。我们于2001年1月-2007年1月通过对8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同时检测气道反应性正常和增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自(ES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为缓解期哮喘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谢祖理  易延静 《华西医学》2002,17(4):521-522
目的 :观察哮喘发作期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 (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的改变。方法 :4 2例哮喘发作期及 2 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 ,分别检测其诱导痰中EOS及ECP同步观察肺功能 (FEV1)的改变。结果 :哮喘患者吸入激素治疗 7~ 10天后 ,诱导痰中EOS及ECP分别由 33 4± 7 4 0及 86 78± 6 4 4 0降至 2 2 4 0± 5 3及 2 0 16± 9 84 ,FEV1则由 1 15± 0 98升至 1 78± 0 5 3,差异显著 ,不同病情程度哮喘患者的诱导痰EOS及ECP亦有一定差异。结论 :诱导痰EOS及ECP可用于评估哮喘气道炎症的病情及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导痰CC16mRNA测定在哮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例缓解期和4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痰CC16mRNA的表达,并与诱导痰细胞分类、IL-8水平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哮喘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诱导痰CC16mRN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P〈0.01),中至重度发作组诱导痰CC16mRNA水平低于轻度发作组(P〈0.01)。中重度哮喘患者治疗后,诱导痰CC16mRNA、中性粒细胞计数、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患者诱导痰CC16mRNA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成正相关(r=0.723,P〈0.01),而诱导痰CC16mRNA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L-8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3、-0.698,P均〈0.05)。结论诱导痰CC16mRNA可能成为监测哮喘气道炎症、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黄龙  张弛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966-967
目的 :探讨IL - 4、IL - 5在哮喘诱导中痰嗜酸细胞 (EOS)炎症的作用。方法 :斑点分子杂交检测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IL - 4、IL - 5mRNA表达。结果 :哮喘患者痰液中EOS细胞浸润密度增加 ,IL - 4、IL - 5mRNA表达比正常人明显升高 (p<0 .0 1) ,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IL - 4、IL - 5mRNA表达增加可能在导致哮喘EOS气道炎症的过程中起信号途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文碧 《医学临床研究》2016,(11):2149-2151
【目的】分析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表型分布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1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患者符合重症哮喘标准,374例为普通哮喘。比较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分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和肺功能特征。【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和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不同表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型排序均为:嗜酸粒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嗜中性粒细胞型、寡细胞型。③重症哮喘不同气道炎症表型的哮喘患者,FeNO、FEV1/FVC(%)和FEV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中性粒细胞型是肺功能损害最严重的重症哮喘表型。【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型是哮喘最常见的气道炎症表型,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嗜中性粒细胞型的肺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10.
哮喘患者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均较外惆 血液中出现更为早期且显著,诱导痰中EOS平均百分数在过敏原刺激后4h由0.5%上升至12.0%并持续24h,ECP水平在刺激后4h也由39.8mg/L,上升至151.3mg/L,在24h后更高,且痰中ECP水平与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的肺功能指标FEV1%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痰液中ECP浓度可反映哮喘患者气道阻塞程度,哮喘患者痰液中EOS存活时间延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疗效与诱导EOS凋亡密切相关,通过检测痰液中EOS的凋 亡率,可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与患者肺功能(FEV1%)的相关性以及与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0例急性加重期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检测其用吸入激素前、治疗1个月后的嗜酸细胞,肺功能( FEV1%)症状严重程度,记录吸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与第一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呈负相关(r=-0.691,P<0.01),与吸入激素量正相关(r=0.821,P<0.01),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程度正相关(r =0.721,P<0.01).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定及其吸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其简单、可靠、无创、廉价,可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者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均较外周血液中出现更为早期且显著 ,诱导痰中EOS平均百分数在过敏原刺激后 4h由 0 5 %上升至 12 0 %并持续 2 4h ,ECP水平在刺激后 4h也由 39 8mg/L上升至 15 1 3mg/L ,在2 4h后更高 ,且痰中ECP水平与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的肺功能指标FEV1%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痰液中ECP浓度可反映哮喘患者气道阻塞程度。哮喘患者痰液中EOS存活时间延长 ,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疗效与诱导EOS凋亡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痰液中EOS的凋亡率 ,可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C16mRNA检测在评价孟鲁斯特治疗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持续性哮喘患者22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3例和试验组9例.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治疗;试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孟鲁斯特10 mg,观察两组患者诱导痰中的细胞分类、CC16蛋白以及CC16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 22例完成了6周的治疗和随访.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诱导痰中CC16mRNA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试验组CC16mRNA增加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哮喘各组诱导痰中CC16mRNA与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呈负相关(轻度组r=-0.69,P<0.05;中度组r=-0.72,P<0.05).结论 口服孟鲁斯特可增加诱导痰CC16mRNA表达,诱导痰CC16mRNA测定有助于监测轻、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COPD不同炎症分型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揭示Gal-3参与COPD气道慢性炎症及炎症细胞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招募8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试验组和2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统计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临床信息、病史以及肺功能和痰诱导检查结果,并通过诱导痰计数炎症细胞,对COPD患者炎症亚型分类。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痰上清液中炎症介质,包括Gal-3、SAA、CRP、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COPD患者组年龄和吸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BMI、性别以及Gal-3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COPD患者亚型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两者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肺功能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中的Gal-3水平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COPD明显升高,但痰中IL-6、CRP和SAA表达水平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痰中Gal-3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Gal-3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抗炎作用,在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患者中Gal-3表达升高,促进巨噬细胞清除气道中的病原体和凋亡细胞,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干预对哮喘小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气道重塑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哮喘组、茶碱组。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活性TGF-β1表达的变化,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测定管腔基底膜周长、气管壁总面积、气道平滑肌面积、ASMC核数及TGF-β1在ASMC的灰度值。结果:(1)哮喘组出现管壁、平滑肌层增厚及ASMC增殖等气道重塑的特征,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2)茶碱组与哮喘组比较炎症反应减轻,管壁、平滑肌层增厚及ASMC增殖减少,TGF-β1表达减弱;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反复的变应原吸入可导致气道重塑尤其是ASMC增殖,TGF-β1在ASMC增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小剂量氨茶碱干预可能减缓气道重塑尤其是ASMC增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os)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COPD患者作肺功能检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患者为PCOPD组,阴性患者为NCOPD组,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细胞计数和ECP水平。选择2 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86例COPD患者中有11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阳性率为12 .8% ;PCOPD组患者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显著高于NCOPD组和健康组(P<0 .0 1) ;但显著低于支气管哮喘患者(P<0 .0 1)。结论:检测诱导痰Eos和ECP水平有助于鉴别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与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17.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较多,其中常见的病因有支气管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变应性咳嗽(AC)、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慢性支气管炎等。在慢性咳嗽病因的鉴别诊断中,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常用于鉴别哮喘性咳嗽和非哮喘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特异性不强,痰中细嗜酸细胞增多不但见于哮喘,而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规范治疗后的气道阻塞程度不同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等指标,探讨上述指标在哮喘患者气道重塑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收集规范治疗至少3个月的哮喘患者91例。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作为分组标准,将91例哮喘患者分为轻度组(FEV1%pred≥80%)、中度组(60%FEV1%pred80%)、重度组(FEV1%pred≤60%)。选取同期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中的TGF-β1、IL-17、IL-23水平。结果:(1)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GF-β1水平较高,IL-17水平较低,两组间血清IL-23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哮喘组间比较,轻度组血清TGF-β1、IL-17水平与中、重度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度组间血清IL-23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TGF-β1水平呈负相关;FEV1%pred与血清TGF-β1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L-23水平不相关。结论:哮喘患者血清TGF-β1与FEV1%pred呈负相关,表明TGF-β1是重要的气道重塑指标。哮喘患者血清IL-17低于健康人,且气道阻塞越严重,IL-17降低越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气道炎性反应可抑制IL-17的分泌和表达,使其在肺功能损害、严重气道重塑阶段的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BA)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与气道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BA患者,将40例轻度BA患者纳入轻度组,将45例中重度BA患者纳入中重度组。两组均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通过肺功能测试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行胸部CT扫描检测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与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分析血清TGF-β1水平与FEV1、FEV1/FVC、WA、T/D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TGF-β1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FEV1、FEV1/FVC水平低于轻度组,WA、T/D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TGF-β1水平与FEV1、FEV1/FVC水平呈负相关(r=-0.460、-0.399,P<0.05);与WA、T/D水平呈正相关(r=0.400、0.971,P<0.05)。结论BA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气道重塑密切相关,其水平升高可诱发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