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幼龄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生长因子TGF-β1,VEGF,bFGF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幼龄成骨细胞移植对促进SD老龄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bFGFVEGF,TGF-β1及bFGFmRNA,VEGFmRNA,TGF-β1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bFGF、bFGFmRNA及VEGF、VEGFmRNA均在7d左右可见有阳性表达的细胞,14d有分泌高峰,TGF-β1,TGF-β1mRNA在3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7~10d有分泌高峰,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成骨细胞移植到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TGF-β1,VEGF,bFGF的动态表达对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成骨细胞的同种异体移植,因其独特的优点,被认为是解决衰老骨重建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目的研究幼龄成骨细胞移植对促进SD老龄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设计配对设计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完成于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及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SD清洁级大鼠,雌性,15~18月龄,体质量400~450 g,96只;雄性,3~7 d龄,SD清洁级乳鼠,20只,均由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提供.干预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分为两组,每组48只.实验组将SD雄性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 d处死,用X射线、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主要观察指标①用X射线及病理切片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情况.②在骨折不同阶段,地高辛标记鼠Y染色体探针的阳性表达特点,以雄性Y染色体为标志,追踪移植细胞的远期存活及转归.③VEGF,TGF-β1及VEGFmRNA,TGF-β1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实验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速度及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并于移植84 d后仍存活.实验组VEGF,VEGFmRNA在7 d左右可见有阳性表达的细胞,14 d有分泌高峰,其中以软骨细胞中阳性最强,21 d分泌量开始下降,56 d后基本消失.TGF-β1,TGF-β1mRNA在3 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7~10 d有分泌高峰,其中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中阳性最强,14 d分泌量开始下降,56 d后完全消失.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移植到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参与骨折修复的各个环节,可至少存活84d.TGF-β1,VEGF的动态表达对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2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选择SD清洁级大鼠96只,按配对原则分为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SD清洁级乳鼠20只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用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7d有表达高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d有表达高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0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21d表达稍有增高,整个实验过程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较弱,表达高峰不明显。而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有较弱表达,表达峰低平,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很弱,未见明显表达高峰。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表达具有时效性,且表达的定位细胞不同,表达的量有差别,提示骨折部位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可能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意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2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选择SD清洁级大鼠96只,按配对原则分为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SD清洁级乳鼠20只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用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7d有表达高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d有表达高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0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21d表达稍有增高,整个实验过程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较弱,表达高峰不明显。而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有较弱表达,表达峰低平,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很弱,未见明显表达高峰。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表达具有时效性,且表达的定位细胞不同,表达的量有差别,提示骨折部位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可能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意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促进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极不稳定,且造价高不适宜广泛推广,如何有效地促进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的:观察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生骨注射液由当归、土鳖虫、淫羊藿等药物组成,由湖北省中医院提供,质量浓度为1 g/L.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分别在骨折断端等量注射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每两日1次,0.2mL/次.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材.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及差异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及阳性定位均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生骨注射液能够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这可能是生骨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成骨细胞的同种异体移植,因其独特的优点,被认为是解决衰老骨重建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目的:研究幼龄成骨细胞移植对促进SD老龄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设计:配对设计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完成于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及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SD清洁级大鼠,雌性,15-18月龄,体质量400~450g,96只;雄性,3~7d龄,SD清洁级乳鼠,20只,均由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提供。干预: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分为两组,每组48只。实验组将sD雄性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用X射线、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主要观察指标:①用X射线及病理切片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情况。②在骨折不同阶段,地高辛标记鼠Y染色体探针的阳性表达特点,以雄性Y染色体为标志,追踪移植细胞的远期存活及转归。③VEGF,TGF-β1及VEGF mRNA,TGF-β1 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实验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速度及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并于移植84d后仍存活。实验组VEGF,VEGFmRNA在7d左右可见有阳性表达的细胞,14d有分泌高峰,其中以软骨细胞中阳性最强,21d分泌量开始下降,56d后基本消失。TGF-β1,TGF-β1 mRNA在3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7~10d有分泌高峰,其中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中阳性最强,14d分泌量开始下降,56d后完全消失。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移植到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参与骨折修复的各个环节,可至少存活84d。TGF-β1,VEGF的动态表达对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破天惊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下颌骨骨折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振宇  金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52-553,T001
目的:防止下颌骨骨折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是骨愈合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外源性应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将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发生哪些影响。方法:在兔下颌骨骨折动物模型中,以牛胶原蛋白Ⅰ型为载体,外源性应用rhbFGF于骨折局部。分别于术后1,2,4,8,12周时取材,采用ABC(avidin-biotin complex,ABC)方法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F8-RA)的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了骨痂中钙离子的含量及标本的抗力性能。结果:术后1,2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内PCNA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术后1,2,4,8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内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术后4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钙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术后4,8周时rhbFGF治疗组抗弯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rhbFGF在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起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阿胶强骨口服液可有效治疗骨折,但其具体的药理学机制仍有待研究。在骨折愈合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是促进血管内生以及骨的合成代谢的重要耦联因子。目的:观察阿胶强骨口服液对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的影响,探讨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骨折的疗效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伤科研究室。材料:选用90只雌性3月龄SD大鼠,体质量(368±40)g,阿胶强骨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阿胶,新疆华世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阳性对照药接骨七厘片(主要成分为当归、乳香、没药、大黄、血竭、骨碎补、自然铜,珠海金沙(湖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结合骨代谢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完成,采用三点弯曲方法造成大鼠右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后,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阿胶强骨口服液组(n=30):按人鼠表面积比率换算等效计量法计算后,每只每次给予阿胶强骨口服液2mL灌胃给药,2次/d;接骨七厘片组(n=30):用蒸馏水配制成225g/L灌胃,2次/d;生理盐水组(n=30):给予同等容量,同等频率的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实验第4,7,14,21,28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右胫骨骨痂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的变化,计算平均吸光度值及阳性细胞数(5个视野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右胫骨骨痂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平均吸光度值及阳性细胞数)。结果:纳入大鼠9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检测结果:实验开始后4,7,14d,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大鼠及接骨七厘片组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阳性细胞数变化幅度与平均吸光度值一致。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检测结果:实验开始后4,7d,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及骨七厘片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阳性细胞数变化幅度与平均吸光度值一致。结论:阿胶强骨口服液在骨愈合早中期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表达,促进前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有丝分裂、血管内生以及骨的合成代谢达到促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INTRODUCTIONOsteoblasttransplantwasthoughttobeoneofidealmethodstotreatsenileosteoporosisandfracturecausedbysenility.Wesepa-ratedandculturedosteoblastfromcraniumperiosteumofSDratsandtransplantedthemtoexperimentalbonedefectofsenilerats,thenweobservedexpressions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and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indifferentstages[1-2].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96SDratsdeliveredbyexperimentalanimalce…  相似文献   

10.
张丽君  丁焕文  王捷  郭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98-100,i000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骨膜.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为其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9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采用聚乙烯亚胺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经转染至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培养36h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等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生物学活性。结果:①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成骨细胞能分泌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至细胞培养液中,表达量约为(1.56&;#177;0.08)ng/mL,高于未经转染的细胞培养液[(0.53&;#177;0.048)ng/ml,(P〈0.01)]。②经转染的成骨细胞的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3T3细胞的增殖,表明成骨细胞所分泌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能够转移至骨膜成骨细胞中,经转染的细胞能够超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扶济复(外用重组人bFGF)对SD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基质治疗组(B)、扶济复低剂量治疗组(C)、扶济复高剂量治疗组(D)。大鼠背部各制备2个深Ⅱ度烫伤创面,于伤后每日创面分别涂抹基质和扶济复。伤后3、6、9、15 d分别测量痂皮形成及脱落创面数、新生上皮率、创面愈合率,伤后15 d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扶济复在烫伤后6~9 d前后融痂脱痂效果非常明显(P0.05);治疗后9 d,新生上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15 d,毛囊再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扶济复可以促进痂皮形成和脱落、加快上皮生长、促进毛囊再生,增加烧伤创面修复速度并改善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口服中药保心汤,常规组服用常规西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血浆VEGF和bFGF浓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血浆VEGF和bFGF浓度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中药组均明显增加(P〈0.05);常规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保心汤能提高血浆VEGF和bFGF浓度,通过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慧君  李学锋  刘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92-194,i007
背景: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修复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已成为推断损伤时间的新的参考参数,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清洁级昆明鼠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28 g.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生前不同造创时间分为12组(伤后15,30 rmin,1,3,6,12,24,48,72,96 h,1,2周),每组5只动物.5只未造创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损伤时间皮肤炎性细胞、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及分布.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GF于伤后3 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 h和48 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 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 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 h达峰值,伤后1周和2周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向骨折端施加不同压应力与其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6/2000-03在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完成。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复制右后肢胫骨骨折模型,用自制的外固定器加压固定,按施加应力的不同分为不施加应力组、(11.05&;#177;1.68)N/cm^2应力组、(28132&;#177;3.83)N/cm^2应力组、(39.90&;#177;2.34)N/cm^2应力组、(46.16&;#177;1.71)N/cm^2应力组、(59.03&;#177;2.77)N/cm^2应力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于骨折后3周取骨折端骨组织标本,提取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动物骨折端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的30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28.32&;#177;3.83)N/cm^2应力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4758.93,当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又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②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39.90&;#177;2.34)N/cm^2应力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2849.94,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也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向骨折端施加的轴向应力能促进骨折端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当所加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促进作用就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李伟  赵光锋  喻任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30-532,T001
目的 观察去卵巢大鼠骨折愈合早期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早期修复的影响与TGF—β1、bFGF、BMP-2对其起的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去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造成股骨干骨折,并与伤后不同阶段处死,分别进行组织学以及TGF-β1、bFGF、BMP-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果 (1)骨折后4—6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痂比例高于假手术组。(2)骨折后2周,去卵巢组与对照组中各因子的表达均达到高峰,4—6周时回落到极低水平。(3)骨折后2周,去卵巢组中表随达TGF-β1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 (1)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早期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2)BMP-2、bFGF、TGF-β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的为期4周的“释放恒定时期”导致了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进一步延缓。(3)TGF-β1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和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骨膜.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为其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9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采用聚乙烯亚胺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经转染至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培养36h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等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生物学活性。结果:①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成骨细胞能分泌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至细胞培养液中,表达量约为(1.56±0.08)ng/mL,高于未经转染的细胞培养液[(0.53±0.048)ng/ml,(P<0.01)]。②经转染的成骨细胞的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3T3细胞的增殖,表明成骨细胞所分泌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能够转移至骨膜成骨细胞中,经转染的细胞能够超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清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43例MDS患者的血清。结果表明,MDS患者VEGF、bFGF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RAEB、RAEBT组均明显高于RA、RAS组,RAEBT组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VEGF、bFGF水平无显著差别。VEGF、bFGF水平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受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VEGF与bFGF正相关(r=0.539,P〈0.01)。结论:MDS患者VEGF、bFGF增多,其水平与MDS类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成骨细胞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于凝胶载体中植入促进骨再生的效果。方法将同种异体胎兔成骨细胞按不同浓度植入成年新西兰兔桡骨1cm缺损区域,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结果植入但骨缺损桥接率随着植入浓度手术后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植入3周时有骨陷窝形成。植入5周时骨陷窝壁完全钙化。临床应用于10例骨不连患者,均愈合。结论成骨细胞于三维凝胶中植入的最佳细胞浓度为106/ml。胎儿成骨细胞和bFGF植入可临床应用于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坏死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g砝码于100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77;11.75),(4.42&;#177;2.10)μg/L,P〈0.01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177;4.56),(4.42&;#177;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177;20.96),(5.93&;#177;3.34)μg/L,P〈0.05;(31.73&;#177;21.57),(11.70&;#177;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d,1,2,3,4周脑损伤+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177;0.055,0.135&;#177;0.029;0.271&;#177;0.043,0.181&;#177;0.035;0.234&;#177;0.059,0.188&;#177;0.036;0.209&;#177;0.057,0.166&;#177;0.033;0.187&;#177;0.037,0.169&;#177;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