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尧 《医药与保健》2007,15(2):22-23
我国为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和病毒性肝炎的高发病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经过一段时间将向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发展,不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了部分人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不少慢性乙肝感染者要求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有些人是不需要任何治疗的。  相似文献   

2.
刘士敬 《家庭医学》2007,(23):38-38
慢性乙肝之所以进展为肝硬化,罪魁祸首当属乙肝病毒。由于病毒没能很好地被抑制,肝细胞炎症得不到控制,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在此阶段,病毒仍然很活跃,促进肝纤维化加重,最终发展成肝硬化。也就是说,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毒始终在起作用。乙肝患者到了肝硬化阶段,并非必定走向肝衰竭而死亡。如果想办法抑制病毒,去除或减轻病毒的作用,可能阻止肝硬化加重或肝癌进程。病人完全可以生存下去,并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玉香  张勇  徐红 《工企医刊》2005,18(4):98-98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流行传染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根据世界各地区人群HBsAg阳性率不同分为高(78%)中(2%~8%)低发区(〈2%)我国属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流行病学已证实人群中HBsAg携带者来自于母婴传播,妊娠后期患有乙肝或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所生婴儿90%以上被感染,并易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相似文献   

4.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近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及病原学的研究进展,大大发展了本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及深度.乙肝流行面广,携带病毒者多,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亿人以上,且都是慢性病人.因此国家把它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为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的五项指标(又称乙肝两对半),其改变对乙肝的诊断及病程的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包括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慢性HBV携带者两种,都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可现在仍然有人在应用抗病毒药治疗乙肝带毒者,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感染的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220例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进行随访,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确能阻断宫内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感染遍布世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约4亿人,每年有50~120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及其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这些人的体内有较多的病毒,他们通过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接触将病毒传染给他人。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8.
笔者随机调查前来就诊的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84名,使用过抗病毒药物者67位,占调查人数的79.76%;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拉米呋啶、无环鸟苷、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等,从总体治疗效果看,收效甚微。67位患者中,61位乙肝病毒复制指标(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依然阳性,其中13位患者病毒复制指标曾有过-过性转阴,但目前又都转为阳性;有6位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复制指标全部阴转,但自我感觉一直不佳,常有疲乏、失眠、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功检查转氦酶等指标反复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为代表的一批新药,在临床一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治疗作用。这批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恩曲他滨、拉米夫定等。最早使用的第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例如更昔洛韦、泛昔洛韦等,由于疗效不佳以及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现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第二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代表是拉米夫定,该药自1999底开始在我国使用,抑制病毒作用非常显,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发现该药容易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现象,而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导致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锐减,有些患病情会加重。因此,拉米夫定也不是长期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莫萍 《现代保健》2013,(9):100-10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其中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在孕期未注射HBIG75例为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观察组HBsAg(+)孕妇在孕28周开始注射HBIG,100IU/次,每隔4周注射1次,共3次,HBeAg(+)每次注射HBIG200IU。对照组孕妇在孕期不注射HBIG。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V感染孕妇在孕期28、32和36周分别注射100IUHBIG,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抗病毒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就像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一样.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对特定的病毒起作用。目前大多数的抗病毒药物是用于对抗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以及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致病机制研究已有所进展。HIV母婴传播大部分发生在分娩时和产后哺乳时,因此,中断这种传播主要针对围产期和哺乳期,采取的措施有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和避免母乳喂养。从用药方案和药物安全性两方面综述了抗病毒药物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最新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求找到更合理、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HBIG剂量。方法对221名乙肝孕妇抽血查HBV DNA,按其载量分为A、B两组,每组孕妇所生婴儿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HBIG 100 U和200 U联合相同方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比四组的效果。结果四组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在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A组),100 U组与200 U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B组),200 U组的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较100 U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孕母HBV DNA程度不同宜采取不同剂量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刘士敬 《家庭医学》2006,(17):41-41
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但是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将乙肝病毒一举歼灭,彻底治愈乙肝尚不现实。治疗乙肝的现实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但是抗病毒治疗需要策略,不能乱来,否则会使治疗失败,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2004年,全球范围内有大约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1〕,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HBsAg携带者超过1.2亿,占全国人口的10%,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约三千万。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的预后不良,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2〕。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为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为目前临床最主要的措施,但常用的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HBV复制,而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HBV,因此,耐药性以及停药后的…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系由乙肝病毒 (HB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可长期迁延不愈 ,并可致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的治疗迄今仍然没有特效的药物。为探讨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方法 ,我们于 1998年元月至 1999年元月 ,采用口服乙肝宝加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门诊就诊的感染 HBV 1年以上 ,在县级以上医院或本门诊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筛检出 HBs Ag阳性 (滴度在 1:6 4以上 ) ,并伴有 HBe Ag和抗 - HBc同时阳性的大三阳患者 198例为观察对象。以单日就诊者为实验…  相似文献   

17.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最为多见。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3.6亿人为HBV携带者,我国有1.2亿-1.6亿人。其中15%-4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且15%-40%患者死于肝硬化、有或无肝细胞癌,病死率男50%。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公认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是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药物。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个人经验,就以上两种药物简单作一比较,供读者参阅。作用机制的比较干扰素除了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  相似文献   

19.
杜进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194-3195
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1].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乙肝,80%的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2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死于与之相关的肝脏疾病或肝癌[2].根据中国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报道: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患者约2000万例.  相似文献   

20.
乙肝传播途径及阻断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34%,也就是说,我国约有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几乎占全世界HBsAg阳性总数的一半,他们中的四分之一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变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