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量泵输注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2001年我科应用微量泵(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制造的功率为10.5vA)输注大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成功率较过去的静脉滴注、肌注和鼻饲镇剂等方面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1998~2001年我科应用微量泵(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制造的功率为10.5vA)输注大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成功率较过去的静脉滴注、肌注和鼻饲镇剂等方面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近4年来收治新生儿破伤风患者34例:潜伏期最短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破伤风鼻饲喂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宝珠  梁金丽  徐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94-1594
降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控制痉挛、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是治疗护理的三大要点,如何减少痉挛的发作又是护理的关键。我科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破伤风息儿用改进鼻饲喂养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痉挛的发生率和减轻痉挛的程度,我们对此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量推注泵常用于危重症及心血管疾病等病人作升压、扩冠、增强心功能等一类需在速度及剂量上精确输入的药物连续推注。本文介绍使用中的体会。1 微量推注泵的结构与功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微量推注泵是一种定容型的输液泵 ,它在规定时间内输出的药量不受输液通道阻力的影响 ,当电压超过一定值时 ,泵上设置的超载报警系统发出声响 ,先报警后停机。也就是说这样的泵实际输出量与所设置的量是一致的 ,且流量的线性也很好。该泵设有微推进系统 ,经控制电路可获得较大的流量调节。微量推注泵有单道推注泵和双道推注泵两种规格 ,同时还有内置电池 …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2001年1月~12月间,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推注阿托品的方法抢救16例有机磷中毒,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治疗经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汕头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破伤风患者抗感染、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控制痉挛、加强护理、重视营养支持、加强健康教育等治疗。结果本组36例患儿中有28例并发脐炎(77.8%),20例并发肺炎(55.6%),6例合并皮肤感染(16.7%)如尿布疹、褥疮等,18例代谢性酸中毒(50.0%)。经积极治疗后34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自行出院。结论新生儿破伤风可预防;及时控制惊厥,积极抗感染加强护理,重视营养支持,加强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方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观察国产地西泮(安定,diazepam.DP)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止痉疗效、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疗程,结果,地西泮组35例,治愈16例(45.71%),止痉平均6.06d,吸吮反射恢复平均11.44d对照组29例,治愈9例(31.04%),止痉平均10d:吸吮反射恢复平均17d。两组比较,P分别为<0.01和<0.05,地西泮组2例因地西泮药漏出血管发生局部皮下坏死,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地西泮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止痉时间较苯巴比妥快,疗效显著,安全范围大,毒副作用小.可考虑为新生儿破伤风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符合新生儿破伤风诊断的51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1例患儿中,男39例,女12例,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治愈35例(68.63%),好转10例(19.61%),未愈2例(3.92%),自动出院2例(3.92%),死亡1例(1.96%).结论 用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宪  田燕 《医药导报》1998,17(1):27-28
观察国产地西泮(安定,diazepam,DP)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止痉疗效、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疗程,结果,地西泮组35例,治疗16例(45.71%),止痉平均6.06d,吸吮反射恢复平均11.44d;对照组29例,治疗9例(31.04%),止痉平均10d,吸吮反射恢复平均17d。两组比较,P分别为〈0.1和〈0.5,地西泮组2例因地西泮药漏出血管发生局部皮下坯死,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地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45例,两组各有早产儿20例和足月儿25例,对比两组新生儿胃肠损害发生率、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浆前清蛋白浓度。结果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P<0.05);微量喂养组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清前清蛋白(PAB)浓度均明显高于按需喂养组(P<0.01)。结论危重新生儿出生后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喂养前适当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出生后6h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可有效减少危重新生儿胃肠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观察持续静脉微泵推注垂体后叶素联合阿托品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垂体后叶素,试验组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阿托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止血时间、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微泵推注垂体后叶素联合阿托品治疗肺结核咯血既可以减少垂体后叶素的用量,又能够快速止血,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家庭医药》2008,(1):I0059
验方1.百灵破伤方方药:全虫18克,僵蚕20克,羚羊角粉30克,牛黄、琥珀各10克。用法:共研细末,密封保存。每日服3~4次,每次0.3~0.5克,开水调服。主治:新生儿破伤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五例新生儿破伤风患者的护理,笔者认为及时止痉、有效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营养供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本端正的护理要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0例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资料。结果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明显地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结论对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及精心的护理是降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张海峰  疏恒  韦红 《淮海医药》2014,(5):482-483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鼻饲喂养和间歇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 )的喂养效果。方法将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院NICU收住的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均使用微量输液泵进行鼻饲喂养。 A组:持续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 ml· kg -1· h-1,每持续6 h停2 h,每天增加泵速1 ml· kg-1· h-1;B组:间歇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 ml· kg -1· h-1,持续2 h停1 h,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增加泵速1 ml· kg-1· h-1。所有患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130 kcal· kg-1· d-1能量摄入。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130 kcal· kg -1· d-1能量摄入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间歇鼻饲喂养组较持续鼻饲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黄疸持续时间及达到130 kcal· kg-1· d-1能量摄入的时间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LBWI宜采用间歇鼻饲喂养,有利于胃肠道功能完善和喂养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喂养困难新生儿1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联合红霉素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2%、95.6%,高于对照组的58.9%、76.7%;胃潴留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值、每日增加奶量多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多潘立酮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的方法,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方法对14例患儿采用控制痉挛,早期胃管鼻饲喂养,提供营养支持,脐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性感染。结果14例患儿中,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2例治愈出院,治愈率85.7%。结论合理地控制痉挛及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脐部彻底清创后暴露、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破伤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48例新生儿破伤风及其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莉 《成都医药》2004,30(3):148-150
目的:总结新生儿破伤风(NT)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经验,分析死因,以降低NT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对48例NT的治疗及死亡因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58.3%;好转13例,占27.O%;未愈7例,占16.7%。3月内死亡总数14例,院外死亡7例。结论:NT死亡率仍高,死亡主要原因为并发症,因此,治疗的重点除强调过“三关”外,对并发症的防治非常重要。降低NT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主要措施是推广新法接生、免疫接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