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彩华 《新中医》2000,32(5):52-52
附子理中丸出自《阎氏小儿方论》,由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原方用于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的心痛以及霍乱吐利、转筋等病症。笔者临证将本方改为汤剂,治疗多种疾病,每能应手取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1痹证 苏某,女,27岁,1996年8月15日初诊。四肢关节及小关节 冷疼痛,加剧2月。患者于今年3月宫外孕大出血(量达 1000 ml),行手术治疗。嗣后即感四肢时有 痛,未予重视,近2月加剧。诊见:四肢关节 冷疼痛,以膝、手指关节为甚,遇风后更明显,伴头昏乏力,面色无华,…  相似文献   

2.
附子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如祥 《新中医》1993,25(5):54-55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味辛,性大热,有毒,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寒镇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多含乌头碱、中乌头碱,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兴奋迷走神经,并对中枢神经及末梢神经有兴奋及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在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附子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的功效,运用该药与三仁汤配伍治疗湿温,与行气化瘀药配伍治疗寒湿胁痛,与二妙散配伍治疗湿热腰痛,与越婢汤配伍治疗水肿,与滋养肺肾药配伍治疗阴虚喉痹,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7.
王尤福  刘枫 《光明中医》2012,27(1):161-162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于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附子只要经过正规炮制,合理配伍,合理煎煮,辨证论治,正确用于阳虚证、寒证,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9.
附子理中汤临证新用三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附子理中汤治疗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属脾胃虚寒,无根虚火上浮,治宜温阳散寒,补益脾胃;胆石症,证属寒邪微滞中焦,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治宜温阳益气,调肝利胆;荨麻疹,证属寒凝肌肤,内寒乘虚而入,治宜温中散寒,益气祛风。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是汉代医家张仲景先师首创,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小青龙汤证临床见于多系统疾患,将小青龙汤用之于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而体现了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是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近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多种慢性疾患,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13.
附子为医者所熟知,是临床常用之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既可用于急症以挽救危急病人,又可用于慢性虚寒者以使沉疴之疾霍然而愈。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中医杂志》,1987年6期24页),此可谓临床医生用附子之精僻指导。兹就古人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  相似文献   

14.
<正> 补中益气汤出自于《脾胃论》,是常用补气升阳代表方,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弱等证,如气虚发热、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病症。笔者在临证治疗嗜睡,喘证取得较好疗效,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同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津液与血同源皆属于阴,津出于腠理是为汗,下达于膀胱即为尿,并走于大肠即为泻。当临床上出现过泄症候时,过则为病。如多汗、多尿、多泻、多血。此时津液大伤必阴损及阳,故治疗上必阳中求阴。附子的作用历来被医家所重视,《本草正义》云附子“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痴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清代名医张锡纯…  相似文献   

16.
王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近年来,笔者根据三仁汤的“宣上畅中渗下”的功用特点,用该方治疗血管性头痛、慢性胃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肠炎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隅如下。1 血管性头痛  相似文献   

17.
樊建平 《中医研究》1998,11(3):51-52
附子理中汤见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健脾之功。临床应用甚是广泛。笔者常以之为主治疗内科杂证中属中阳不足或中焦有寒者,多取捷效。今列四案述之。休息痢张某,女,42岁,工人。患休息痢2年。发则里急后...  相似文献   

18.
止嗽散出《医学心悟》,系由荆芥、桔梗、百部、白前、紫花各459,陈皮3g,甘草1.sg组成.功效止嗽化痰,兼疏表宣肺,为治疗风邪犯肺、气先宣降而致咳嗽常用之剂,具有温而不操,润而不厌,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等特点。现将笔者辨证应用本方临证体会介绍如下:三症丕咳出症见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发痒,已无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舌质淡红,首白吃厚,脉弦而略有滑象.洽宜宣肺肃降,化痰止嗽。方用止嗽散加减.药用原方拘齐减为1.sg,加炒杏仁og,厂门母粉eg冲服。(例一)陈XX,男,35岁…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一书,多用于气虚下陷等证.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在临床灵活化裁本方,治疗诸多疾患,如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心脏病、食后嗜睡、老年夜尿频多症、老年性痴呆等病,履获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20.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临证灵活运用真武汤加减化裁治疗浮肿、哮喘、狐疝等疑难杂症。加倍附子用量并与甘草同用,既可使其回阳制水之力倍增,又可降低附子之毒性。凡水肿、哮喘、疝气等病症,但见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苔白多津或黑而滑润,心悸气短或呕逆巅眩,腹满或痛,小便不利或清利等阳盛阴衰,寒水失制之象,均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而消阴,益火生土而制水。针对病情,灵活加减,方能切中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