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何特征性改变。方法 对我院自 1987年 8月至 1999年 8月 5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 0例中 6例冠状动脉为左优势型 ,占 12 %。本组冠状动脉近端平均血管内径测量值 :LM :(5 1± 1 0 )mm ,LADp :(4 2±1 0 )mm ,LCXp :(3 8± 0 9)mm ,RAp :(3 8± 0 9)mm ,与正常左冠状动脉近端平均血管内径 (LM :(4 6±0 6 )mm ,LADp :(3 7± 0 6 )mm ,LCXp :(3 4± 0 6 )mm比较 ,明显增粗 ,P≤ 0 0 5 ,而本组病例右冠状动脉与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肌桥 14例 ,发生率为 2 8% (14 5 0 ) ,其中 12例位于前降支 ,且大多位于其中段。 13例冠状动脉有单支或多支≥ 5 0 %的狭窄病变 ,占 2 6 %。结论 本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冠状动脉左优势型的比例明显增高 ;冠状动脉血管粗大 ,以左冠状动脉增粗为主 ;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高 ,大多出现于前降支中段 ;约 1 4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 (≥ 5 0 %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肥厚部位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4例HCM患者,其中HCM合并冠心病组为62例,对照组(HCM未合并冠心病)62例。根据肥厚部位不同,将HCM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心尖型组、室间隔型组、其他型组3组。长期随访的终点包括全因性死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在不同亚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室间隔型组发生晕厥的数量多于心尖型组和对照组(P均<0.05),室间隔型组入院时测量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室间隔型组的室间隔厚度最宽,对照组最窄,室间隔型组以及心尖型组左心房内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病变血管的分析显示,对照组、室间隔型组、其他型组发生在左主干-前降支的比例高于心尖型组(P均<0.05)。以狭窄程度>75%作为血管狭窄的判定标准,心尖型组以及对照组无血管狭窄的患者比例高于室间隔型组(P均<0.05),室间隔型组1支血管狭窄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以及心尖型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CAD)的诊断方法。方法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介入治疗的HCM患者8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HCM合并CAD组(H1组)16例,HCM无CAD组(H2组)7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核磁共振检查,并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HCM的诊断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作为标准,并除外能够引起心室肥厚的其他疾病。结果两组在性别、胸痛、心功能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室肥厚的部位、心电图ST—T改变及异常Q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45岁的患者在H1组明显多于H2组(75%比55%,P〈0.05),高血压的并存率H1组明显多于H2组(81%比8.3%,P〈0.05)。结论HCM合并CAD临床诊断困难,其鉴别有赖于冠状动脉造影,建议对年龄大于45岁和(或)合并高血压的HCM患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并发冠心病或心肌桥的发生率,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选择做过CAG检查的118例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HCM患者,分析冠心病(> 50%主支血管狭窄)和心肌桥的患病率。 结果 在做过CAG检查的HCM患者中,冠心病和心肌桥患病率分别为18.6%和44.1%(Nobel分类Ⅰ 级22%、Ⅱ级9.3%、Ⅲ级7.6%),既有冠心病又有心肌桥的患病率为5.1%。NobelⅡ级、Ⅲ级心肌桥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中发生率显著性增高。 结论 CAG是HCM患者是否并发冠心病的一种可行、准确的有创检查手段。当患者年龄大于40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严重胸痛与心电图有动态改变时,需要做CAG,以排除HCM并发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正确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7例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等检查特点,总结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征。结果 6例出现胸闷、胸痛,4例心界向左侧扩大,2例可闻第四心音。心电图显示胸导为主导联上R波增高、ST段压低及对称性T波倒置,5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尖处心肌肥厚,5例左心室造影时呈“黑桃”样图形,1例冠脉造影有轻度狭窄。结论 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多属于黑桃型,可并存冠脉病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 (coronaryarterydisease ,CAD)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HCM )患者的临床过程[1] 。然而 ,仅根据无创性检查和患者的症状很难做出二病共存的诊断[2 ] 。国内有关HCM合并CAD的报道不多。现总结我院 1 986~ 2 0 0 2年的资料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95例HCM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 /和介入治疗 ,男 6 3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4 5 6 (1 3~ 78)岁 ,入院时明确HCM病程 (6 4± 5 3)年。有高血压病史 1 5例 ,年龄在 39~ 78岁 ,糖尿病患者 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2006年4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795例,从中选出45岁以下冠心病的所有患者175例作为A组.选择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98例,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中选出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464例作为B组,进行对比分析,对45岁以下冠心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A组男性、吸烟、吸安纳咖、血脂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和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而A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低于B组(P<0.01).A组患者单支病变高于B组(P<0.01),A组单支病变中前降支有50例(87.7%);A组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右冠脉、旋支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比例低于B组(P<0.05或P<0.01);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及冠脉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无意义病变A组高于B组(P<0.01).结论 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与男性、吸烟、体力活动少、处于高度紧张和工作压力大、血脂异常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关系密切,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多数为局限性病变;约一半为单支病变,且以前降支单支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有意义病变,且以心肌梗死为主;2支及3支病变、右冠脉及旋支病变、侧支循环建立比例低于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前降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与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5月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肥厚型心肌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并发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6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73例(11.9%)并发冠状动脉肌桥78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31例,心前区疼痛22例,心悸8例,晕厥及晕厥前驱症状8例,乏力2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2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6例。肌桥长度(10±4)mm。肌桥位于前降支中段49处(63%),前降支近中段2处(3%),中远段11处(14%),近段1处(1%),远段12处(15%),间隔支2处(3%),后降支1处(1%)。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50%者31处(40%),50%~75%者21处(27%),75%者26处(33%)。68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随访3~20(13±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75%,不同药物间无统计学差异(76%vs.60%)。诊断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均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4例,植入支架4枚,靶血管均为非肌桥段血管。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住院期间自觉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3~12(7±3)个月均存活,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患者因肌桥接受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手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肌桥。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选择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 ,6 5岁 ,因活动后胸闷、气短 13年 ,加重 3个月就诊。体检 :血压 15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心界稍向左扩大 ,心率 72次 /min ,律齐 ,胸骨左缘第 3、4肋间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Ⅱ /Ⅵ级。心电图示 :左室高电压 ,TV3 -V6深倒置 ,T波深达 12~ 15mm ,TV2 呈负正双向。考虑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前侧壁 )收入院。住院期间做超声心动图 ,发现室间隔基底部中段以下及左室壁心尖部明显肥厚 ,收缩末期心室下部至心尖处的心腔完全闭合。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左心室壁明显增厚 ,厚度为 2 .94c…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异常肥厚,心电图几乎均表现异常,且与冠心病相似。为了认识本病,现将我们所见6例的心电图和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二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极其相似 ,在诊断、治疗上常造成误诊、漏诊以及治疗不当 ,有时两者并存 ,本文综合本院病例 ,并参考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 ,临床上少见 ,与 1979年由Yamaguchi等首次报道 ,由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 ,该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现将我们遇到的 2 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总结报道如下。病例选择和方法   2 0例中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年龄 14~ 82岁 ,平均 5 0岁 ,其中 4 0~ 6 0岁 13例。本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超声心动图和 (或 )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结  果1 临床特点症状无特异性 ,有胸闷 18例 ,胸痛11例 ,胸痛为刺痛或钝痛 ,有高血压病史 2例。体征 :心界轻度增大 6例 ,心尖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 10例 ,心尖区S…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47岁。因发作性胸闷 6年 ,加重伴胸背部疼痛 1个月入院。于 6年前体检时发现心电图Ⅱ、Ⅲ、aVF、V1~ 6导联T波倒置 ,以V3~5最为显著。自患病至今呈发作性胸闷 ,未行其他特殊检查及治疗。近 1个月来 ,症状加重且伴胸背部发作性疼痛 ,每次发作时间数分钟。门诊以“非Q波性心肌梗死”收住院。入院体检 :T 36.5℃ ,P 76次 /min ,R 1 6次 /min ,BP 1 35 /85mmHg( 1mmHg =0 .1 33kPa) ,口唇无紫绀 ,颈静脉无充盈 ,肺 ( - )。心率 76次 /min ,心律规整 ,心音有力 ,心脏无杂音。余 (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5 .1 8× 1 0 …  相似文献   

14.
张友莉  梁英  周聊生 《山东医药》2013,53(21):90-91
肥厚型心肌病(HCM)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最显著临床特点是在无明确可致心肌肥厚的因素下,心肌不对称性肥厚,并以室间隔受累为主.冠状动脉肌桥(MB)为冠状动脉发育的一种解剖变异.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中,若冠状动脉的某一段穿行于心肌纤维中,则这段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于该段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MB.据报道,HCM患者并发MB的概率为30% ~50%[1],以前降支中段及远段多见.目前关于HCM合并MB的报道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无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AG结果。结果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各项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复杂、严重,多支病变、弥漫性及末梢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DM)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冠心病(CAD)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有80%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75%死于冠心病。因此,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特点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具有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oor R wave progression,PRWP)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收集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符合PRWP患者45例,采用分层随机方法选出无PRWP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90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针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各自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合并PRWP组老年患者比例(年龄≥6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A/NSTEMI)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3%比70.00%,66.67%比38.89,P0.05),PRW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减退(LVEF50%)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35.56%比16.67%,P0.01);冠心病合并PRWP组中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20.00%比7.78%,P0.05),两组的Gensini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4.60(9.50,19.0)比10.5(6.00,13.00),P0.01];PRWP组患者中前降支近段狭窄病变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40.00%比21.11%,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PRWP患者年龄更高,UA/NSTEMI及心功能减退情况更常见,同时冠状动脉病变更加严重,冠心病合并PRWP患者中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更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285例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的患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3~86(60±9)岁,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20例。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在285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74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5±9)岁。排除冠心病者11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0±9)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L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分别占32%、20%和46%。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最多见,占89%,回旋支受累者58%,右冠状动脉占64%,累及左主干者1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L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者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合并LBBB的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多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LBBB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总结 5 8例年龄≤ 5 5岁 (早发组 )和 62例年龄 >5 5岁(对照组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两组病人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早发组男性病人比例、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典型胸痛明显高于对照组。早发组三酰甘油为 2 .72mmol/L± 1.0 2mmol/L ,对照组为1.95mmol/L± 0 .93mmol/L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早发组以单支病变多见 ,多累及前降支 ,而侧支循环较少。结论 :早发冠心病组男性比例高 ,发病迅速 ,症状典型 ;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中青年男性更应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变。自1996年4月-1999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28例HCM,其心电图改变酷似冠心病,多被误诊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病(无症状性)”,为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避免误诊误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