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CAD)的诊断方法。方法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介入治疗的HCM患者8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HCM合并CAD组(H1组)16例,HCM无CAD组(H2组)7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核磁共振检查,并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HCM的诊断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作为标准,并除外能够引起心室肥厚的其他疾病。结果两组在性别、胸痛、心功能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室肥厚的部位、心电图ST—T改变及异常Q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45岁的患者在H1组明显多于H2组(75%比55%,P〈0.05),高血压的并存率H1组明显多于H2组(81%比8.3%,P〈0.05)。结论HCM合并CAD临床诊断困难,其鉴别有赖于冠状动脉造影,建议对年龄大于45岁和(或)合并高血压的HCM患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 ,临床上易误诊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及冠心病 ,现将笔者所遇 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67~ 80岁 ,平均 (74 2± 5 1)岁 ,高血压病史 2 5~ 38(31 2± 5 3)年 ,血压 (160~ 190 ) /(70~10 0 )mmHg ,2级高血压 3例 ,3级 1例 ,无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其中 4例误诊为冠心病 ,1例误诊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全部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而确诊 ,以左室壁绝对厚度 >15mm为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 :胸闷、气短 4例 ,胸痛 3例 ,…  相似文献   

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 ,临床上少见 ,与 1979年由Yamaguchi等首次报道 ,由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 ,该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现将我们遇到的 2 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总结报道如下。病例选择和方法   2 0例中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年龄 14~ 82岁 ,平均 5 0岁 ,其中 4 0~ 6 0岁 13例。本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超声心动图和 (或 )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结  果1 临床特点症状无特异性 ,有胸闷 18例 ,胸痛11例 ,胸痛为刺痛或钝痛 ,有高血压病史 2例。体征 :心界轻度增大 6例 ,心尖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 10例 ,心尖区S…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正确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7例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等检查特点,总结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征。结果 6例出现胸闷、胸痛,4例心界向左侧扩大,2例可闻第四心音。心电图显示胸导为主导联上R波增高、ST段压低及对称性T波倒置,5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尖处心肌肥厚,5例左心室造影时呈“黑桃”样图形,1例冠脉造影有轻度狭窄。结论 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多属于黑桃型,可并存冠脉病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心脏CT检查后获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04月~2017年01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对所有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展开心脏CT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对患者实施延迟强化检查等。之后将所有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本次诊断依据,最终对临床诊断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心功能以及左心室室壁厚度方面,CMR方法同CT方法之间表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心脏CT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心功能以及患者的心室形态等诸多方面可以进行有效了解,针对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可以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人选自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240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AHCM预后的影响。结果74例(30.83%)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17例;33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39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23例(9.58%)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受累血管均为前降支单支病变;其中1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21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组(74例)与非冠心病组(143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合并冠心病组预后较冠脉正常组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HazardRatio==0.826,95%C10.746—0.915,P=0.001)和左房前后径大小(HazardRatio--1.423,95%CI:1.142-1.773,P=0.002)是影响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当对高龄、以胸痛主诉、合并高血压病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的AHCM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合并冠心病对AHCM预后有不良影响;LVEF和左房前后径大小是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检测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8例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呈TV4>TV5>TV3,R波振幅增高以RV4>RV3> RV5;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室壁舒张期厚度(17.22±14.20mm)与心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07±0.23mm)之比为1.60±0.1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6例因超声心动图不典型而行磁共振心脏成像检查后确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伴R波增高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临床表现因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990年1月~1998年5月入院的HCM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HCM 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47±11)。排除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高心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常规询问病史,体检,记录12导联心电图,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6例行Holter心电图检查,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2例行左室造影。  相似文献   

9.
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在肥厚型心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连续调查了 99例 30岁以上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资料 ,分析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冠状动脉钙化特点 ,并与同期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9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钙化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存在性别差异 ,钙化总积分和钙化阳性率分别是 2 1.1± 4 .9和 32 .3% ,均显著低于冠心病组 (2 0 3.2± 34.9和 6 6 .7% ;P <0 .0 1) ;但仍在国人正常的钙化积分切点范围内。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钙化阳性率仍显著低于冠心病组 (P <0 .0 1)。结果提示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有助于疑似或合并冠心病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鉴别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认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方法 :对 4例年龄 60~ 69岁患者常规进行临床体检、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扫描及心导管检查。结果 :4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室心尖部心肌不对称性肥厚 ,心尖部运动减低 ,收缩期心尖腔狭窄呈线样闭塞状。 2例行左室造影显示 :收缩期心尖腔呈线样闭塞 ,其远端可见造影剂滞留呈“黑桃心”状。舒张期心尖腔缩小呈梭形。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临床表现易与冠心病混淆 ,超声心动图及心室造影有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通过16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心电图的特点来讨论一些简便的辅助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7~58岁(平均42·6±12)岁。1·2全部病例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证实,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室间隔与左室厚度之比>1·3,其中2例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冠脉正常。1·3本组早期症状有乏力、易疲倦、胸闷气急12例,心前区疼痛,类似冠心病心绞痛8例,均因左室流出道狭窄…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7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所医院1993~2002年间共检索出住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96例,其中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0例。70例中,临床怀疑肥厚型心肌病7例(10.0%),怀疑其他心脏疾病29例(41.4%),因其他原因发现肥厚型心肌病34例(48.6%)。70例中,有脑血管病史者12例(17.1%)。54例(77.1%)临床症状出现在45岁以后,4例(5.7%)无明显症状。70例中有18例在1~15年间曾2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第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第2次检查时确诊。结论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不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误诊较多,且常见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症状表现多样,在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门诊将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误诊为冠心病。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2例肥厚型心肌病误诊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1岁,最大65岁,最小16岁,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为1~24个月(平均4个月)。12例患者均误诊为冠心病,其中误诊为心绞痛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4例。1.2方法12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1]:①肥厚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室壁厚度>15mm(18岁以下按同龄超过平均值者),除外高血压等继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惠者分别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心电图有胸前导联高电压,ST段压低及T渡深倒置,超声有心尖部心肌肥厚,左心室造影有心尖肥厚、心腔变小的表现,MRI呈"铁铲"样改变、心腔变小.结论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都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左心室造影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间歇性完全左束支阻滞(CL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3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间歇性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60岁以上患者12例,占92%。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多见。本组冠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7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3例。超声心动图结果:53.8%患者心房增大或心房心室同时增大。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间歇完全左束支阻滞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间歇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6.
分析少见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 ,提高超声心动图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利用Acuson12 8XP10彩色电脑声像仪分析了 38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有关资料 ,采取二维超声心动图多切面、多角度观测室间隔、游离壁厚度和活动幅度以及二尖瓣活动特点 ;M型超声心动图Ⅱa区、Ⅳ区测量房室腔内径及室壁厚度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二尖瓣频谱形态及二尖瓣返流速度。 3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 ,以Ⅲ型最为多见 ,占 4 5%。少见类型中心尖肥厚型 2例 ,心尖最厚达 33mm ;后下壁及下间隔肥厚型各 1例 ;对称型肥厚者 2例 ;高血压合并肥厚型心肌病者 2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肥厚心肌分布比较复杂 ,少见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更应注意多切面、多角度进行探查 ,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7.
代政学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0,12(2):135-136
老年与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也较大。作者分析了 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患者和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以此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 1995 - 0 6~ 1997- 0 7我院住院病例 ,年龄小于或等于 40岁 ,均以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入院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48例 (青年组 )。同期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住院的年龄大于或等于 6 0岁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132例 (老年组 ) ,排除了非典型心绞痛、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1.2 方法 入院后详细询…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肌桥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肌桥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90例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 ,每支冠脉均经多体位投照 ,以收缩期冠脉管腔直径压缩至少 5 0 %或出现吸吮效应作为确定肌桥存在的证据 ,同时以至少一支冠脉管腔狭窄≥ 5 0 %作为有意义狭窄。  结果 :90例患者中发现肌桥 19例 (2 1 1% ) ,其造影特点显示 ①按压缩部位分类 :前降支中段 14例 (74% ) ,前降支中远段 1例 (5 % ) ,前降支弥漫性压缩 1例 (5 % ) ,间隔支 2例 (11% ) ,前降支中远段加对角支 1例 (5 % ) ;②按压缩程度分类 :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 <5 0 %者 4例 (2 1% ) ,≥ 5 0 %~≤ 80 %者 11例 (5 8% ) ,>80 %~≤ 90 %者 2例(11% ) ,>90 %~ 10 0 %者 2例 (11% ) ;③左心室造影显示异常者 13例 (68% ) ,正常者 6例 (3 2 % )。此外经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者 2例 (11% )。  结论 :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肌桥为常见征象 ,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故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伴有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伴有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12例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2例肥厚型心肌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1例刚开始误诊为冠心病。心电图7例有左室肥厚表现,10例有胸前导联T波倒置、ST段水平压低,2例出现病理性Q波等;X线检查胸正位片心胸比例正常11例,1例>0.5;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舒张期平均厚度1.64±0.35cm;左室后壁舒张期平均厚度1.08±0.11cm;IVSd/LVPWd平均1.51±0.34;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示冠状动脉造影8例正常,3例轻度不规则病变、血管狭窄程度<30~4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易出现误诊,但只要提高警惕,针对心电图及心脏杂音的特点,提出预见性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受累肥厚节段的分布和程度进行分析.方法 连续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22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肥厚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等.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163例,女62例,平均年龄(50.4±14.5)岁.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无症状,系通过体检发现.19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1例伴发晕厥.21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73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1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95例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0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5例.225例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平均为(39.4±8.3)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平均为(47.8±5.5)mm.依据9节段分析法,32.1%的节段受累.非对称性肥厚患者222例,其中室间隔受累198例,对称性肥厚患者3例.心尖受累67例,其中单独心尖受累24例.98例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前壁同时受累.所有室间隔肥厚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5.2)mm.其中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4.3±5.3)mm,高于无梗阻患者(21.6±4.6)mm,P<0.05.所有心尖肥厚患者心尖平均厚度为(15.6±3.4)mm.结论 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比例较高,临床发病时间较晚.心脏磁共振能很好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各个亚型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是准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