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和自助被动ROM训练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1例,发病时间1~72(15.6&;#177;25.2)个月,均可熟练地进行肩关节自助被动运动。分别测量双侧肩关节被动运动ROM及患侧自助被动运动时的ROM,并记录肩痛等情况。结果:肩前方上举、侧方上举、内旋及外旋的ROM均是健侧大于患侧、被动大于自助被动运动(P&;lt;0.05)。结论:自助被动运动难以维持良好的ROM,配合被动ROM训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家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被动运动训练仪对其下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疗效比较。 结果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rt;0.05)。 结论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并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偏瘫侧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肢体的肿胀、疼痛,避免关节的僵硬、肌肉痉挛缩和萎缩,促进患侧肢体的的功能再现。早期功能锻炼根据病程的不同主要包括他助被动运动、自助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由于他助被动运动是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和关键,在此主要介绍他助被动运动处方。1训练目的缓解肌肉疼痛、预防肌肉僵直萎缩和关节挛缩固定,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2训练范围患侧肢体。3训练方法由他人(助动者)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1)肩关节运动:准备姿势:患者仰卧位,两腿伸直,两上肢位于体侧。外展:肩关节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想象足背屈训练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被动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被动训练组给予手法足背屈训练,联合训练组同时进行想象足背屈和手法足背屈训练,连续训练6周;采用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病人治疗前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能促进患侧下肢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制自动化运动治疗设备是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的迫切要求,而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相对昂贵.目前国内外尚无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结构合成一体,体现出两者作用相辅的运动治疗仪.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观察其训练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手法,如Bobath握手、桥式运动、翻身、PNF技术训练、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功能训练等.试验组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基础上,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训练偏瘫侧上下肢体.治疗30 d后采用Brufinsfrom方法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Barthe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0 d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较明显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有利于其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尽早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的疗效。将46例脑卒中昏迷患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系统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对照组未经指导的自我护理,6周后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肢体肌力改善79%,对照组仅为50%。提示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昏迷患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触碰试验的运动学和生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采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Qualisys结合表面肌电,记录上肢和手BrunnstromⅤ期、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1级的北京博爱医院4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偏瘫组)和40例健康成年人优势侧上肢(对照组)执行目标触碰任务时,肩、肘、腕关节和前臂的三维运动角度及相关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偏瘫组结果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偏瘫组肩关节内旋、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尺偏角度绝对值较对照组增大(|t|> 2.321, P <0.05),而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较对照组显著减小(|t|> 6.426, P <0.001)。偏瘫组上肢各关节角度与FMA-UE评分间无相关性(P> 0.05)。偏瘫组上斜方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胸大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指伸肌RMS小于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运动时的脑激活模式,探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 方法对5例左侧大脑皮质下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抓握-释放动作,执行动作期间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BOLD-fMRI)进行脑扫描,利用SPM5软件对上述患者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使用XJVIEW toolbox 8.11版软件得出入选患者在上述两种运动状态下的脑激活区分布图,并对其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脑激活模式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入选患者患手在执行主动运动时其脑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对侧感觉运动区(SMC)、运动前区(PMC)、双侧小脑及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另外同侧SMC及PMC区也有轻度激活;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对侧大脑及小脑半球。患手执行被动运动时的脑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双侧SMC、PMC区、双侧小脑、SMA区;激活脑区平均分布于两侧大脑及小脑半球。与患手主动运动比较,患手被动运动时的脑区激活范围较广泛,激活强度也较高。 结论患手执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可激活脑卒中患者运动相关脑区,提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均可促进其脑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9.
正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6%—84%,当患侧肩关节处于较大应力位置或主被动活动时,可引起患侧肩部产生不同程度疼痛,同时常伴有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甚至可有静息自发性疼痛,增加了患者痛苦,甚至会因此产生消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1]。偏瘫后肩痛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2],有些患者因为惧怕肩痛不愿进行患侧肩关节功能训练。脑卒中后肩痛通常有多种诱发因素,如肩袖损伤、肌张力异常、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摆放不当等[3—6],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收效欠佳[7]。本研究旨在讨论深部横向摩擦联合运动贴扎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直立组35例和坐位组31例,2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直立位和坐位的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0min及4周后对患侧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进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治疗30min后,2组患者仅患侧小腿三头肌的Ashworth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除坐位组患侧股四头肌外其余各肌肉痉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直立组患侧小腿三头肌痉挛评分分值降低较坐位组更显著(P<0.05)。结论:直立和坐位下肢被动踩踏训练均能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的痉挛,其中直立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对缓解患侧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运动区功能变化及康复后脑功能重组。方法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双侧手指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在患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后重复检查。影像学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常规MRI表现为运动功能区脑梗死或相应皮质脊髓束通路脑梗死;在脑功能成像检查中,健侧手指运动功能区显示基本正常;除2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而未能表现功能区外,其余患者在对应的皮质运动功能区显示缩小或伴移位,有13例患者的患侧手指在被动运动时运动功能区能显示。7例患者在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手指运动功能区的显示与其临床症状的好转一致。结论fMRI研究可为手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皮层功能区定位提供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进行康复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的疗效。将4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系统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对照组未经指导的自我护理,6周后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肢体肌力改善者79%,对照组仅为50%。提示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昏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林奕  刘健  林金来 《中国康复》2016,31(1):31-34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使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进行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闭链运动训练。治疗前后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价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情况,运动活动记录表中患肢所做活动的使用量量表(AOU)和动作质量量表(QOM)评定患侧肢体的使用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ARAT、AOU及Q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使用能力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EMG-B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的活动度、上肢各项FMA评分、MoCA、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运动、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6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患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乳腺癌根治术后不同阶段有氧组合运动对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患者按照术后开始锻炼的时间不同分为术后一年组56例和术后半年组32例.比较经过4个月不同强度的有氧组合运动,一年组患者和半年组患者在患侧肢体肌力、肩关节活动度(ROM)、肺活量和生活质量状况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锻炼后,半年组患者锻炼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其中前屈、外展及外旋活动度仍较一年组差,但后伸、内收及内旋活动度与一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锻炼后患侧肢体肌力及肺活量均较锻炼前提高;半年组患者生活质量较一年组显著改善.结论 术后早期开展乳腺癌康复运动,有利于恢复患者患侧肢体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患侧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对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对5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的基础上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旋转运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肩痛症状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痛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时,强化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